对于小学生的家长来说,“陪作业”一直是最容易引发亲子冲突的“导火索”。

前两天一个妈妈告诉我:“昨天我陪作业的时候实在没忍住,用直尺打了女儿的手心。”我询问原因,她说:孩子太粗心,明明是做过好几遍的题,结果一大半还做错,气得我不行!

她详细地描述了过程——

女儿写作业,妈妈拿了本书走过来。孩子抬头看了一眼,妈妈说:“看什么看,写个作业怎么老东张西望的。”

孩子低头继续写,过了没几分钟,卷子上有个字不认识,就问:“妈妈,这是什么字啊?”

(内心:“我最烦孩子遇到什么问题抬嘴就问,也不自己先想想办法。)

妈妈看都没看,就没好气地说:“查字典!字典买了是干什么的呀!怎么什么事都问我,你总不能上学考试也带着我吧。”

女儿有点不高兴了,嘟着小嘴查字典,查到之后往卷子上抄。字典很厚,孩子没摁住,一下就合上了,等于得重新查。孩子更气了,大喊了一声:“讨厌!”抓起字典,用力拍在桌子上。

(内心:这什么态度呀,没怎么着呢,就乱发脾气。)

妈妈嗓门也大了,冲女儿喊:“你干吗!生什么气!啊?!玩你就高兴,这刚开始写作业,就摔书!”

女儿不说话,但是眼泪已经在眼睛里打转了。她继续默默地写作业,但是过程中好几次摔橡皮,拍打作业本,或者非常用力地擦写错的地方。

(内心:我心里的小火苗已经开始噼啪作响——写作业明明是她自己的事,搞得谁逼她似的。)

妈妈拼命忍住,没冲孩子发火。想着先让女儿把作业写完。没想到,写是写完了,最后一检查,好几道错题。

于是妈妈爆炸了,冲孩子吼了一通,最后为了让孩子长记性,打了孩子手心。

这是一个由普通的陪作业引发出来的亲子冲突,类似的场景,我相信大家不会陌生。

看起来很小的事,却一步步发展成为激烈的冲突,这中间出了什么问题?

借“陪作业”这个热门话题,我想跟大家介绍亲子沟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技巧——

“情绪对话”

“对话”大家都明白。“情绪对话”,就是在对话过程中相互传递的情绪信息。

请思考: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我们通常是如何感受到对方的情绪的呢?

往往不是通过他说了什么,而是通过对方的眼神、语气、表情、肢体动作。这些所谓的非语言信号,往往比语言更能真实地传递一个人内心的想法。

早年有部很热门的美剧,叫《别对我撒谎》,就是讲一个微表情专家如何通过非语言信号来“测谎”。

那么,在前面这对母女对话中,流动着怎样的情绪?

孩子写作业,妈妈进门,孩子抬头看了一眼,妈妈说:你看什么看?

这样的话我们平日几乎是脱口而出。现在,请大家转换到孩子的角色,听到这样一句话,会有什么感受?

我们之前的文章多次解释过:孩子是情绪动物,理智思考的能力弱,但是对情绪变化,有天然的敏感。

妈妈这样一句话,孩子接受到的,是妈妈的烦躁,还有指责。

但是妈妈这种情绪也不是凭空来的,可以想象,在此之前,妈妈陪孩子写作业的经历就不怎么愉快,已经让妈妈形成了“孩子写作业就是不专心”的既定认知。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循环——

孩子抬头看,可能仅仅是听到有人走过来的声音,本能地看一眼是怎么回事,但妈妈基于之前的负面感受,解读出的情绪信号是:她又不专心了。

于是,妈妈做出反应,传递给孩子的情绪信号是:妈妈生气了。孩子的解读很可能是:我一写作业,我妈就骂我。这个信号,刺激了孩子,她虽然没说什么,继续写作业了,但是心里已经产生了负情绪。

到了查字典的环节。妈妈觉得自己提的是个很正当的要求,但却是带着怒气说出来的——

“查字典!字典买了是干什么的呀!怎么什么事都问我,你总不能上学考试也带着我吧。”

大家发现了吗,妈妈每一次对女儿提出一个直接的要求,后面都会带着与此无关的唠叨,这就进一步强化了传递给女儿的指责和不耐烦。

当孩子遇到挫折,或者被要求做自己并不愿意做的事,本能地就会产生负情绪。这样的情绪对话,我们拆开仔细看,看到的是负情绪不断叠加的一个负循环。

孩子的负情绪一开始并没有到达失控发脾气的地步。往往是大人的反应,火上浇油,让本来并不严重的火苗,最终变为烈焰。

那么怎么能停止这样的情绪负循环呢?这就需要我们调整与孩子之间情绪对话的方式,最基本的,是要遵循——

情绪对话的四个原则

原则1:心情和事情要分开。

在实际生活中,绝大部分情绪的发生都跟具体的事情有关系,因此我们很容易把事情和心情交杂在一起去对待,甚至经常把心情当作事情去处理。

但是,首先,并不是所有的导致心情的事情,都能解决掉的。比如说,孩子因为写作业不开心,我们总不能说那就不写作业了。

其次,从当前效果的角度上,针对事情的建议,有时候不仅不能安慰心情,还可能火上浇油。

我听到过不少类似的情景——

孩子搭乐高的时候因为中间搭错了一步,到最后就搭不成了,因此情绪很不好,这时候妈妈过来跟他说:这有什么值得生气的呀,仔细看看说明书,看看哪一步搭错了,退回去重新搭就可以了。结果孩子跳起来说:都怪你,谁让你刚才不帮我看说明的!

孩子这种反应,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很多父母肯定就被激怒了,接下来就难免爆发冲突。

可能大家还会觉得,妈妈说的没什么错啊?本来就是应该仔细看说明书啊。那我再举一个夫妻间的例子,大家可能更容易理解。

家里买了一个新的烤箱。到货之后妻子兴致勃勃地尝试烤pizza,结果因为某个功能没搞明白,结果把pizza都烤糊了。妻子特别沮丧,找丈夫抱怨。

这时候,一个情商比较高的丈夫,应该怎么说呢?

第一种:别着急啊,你再仔细看看说明书,看是哪里没弄好,再烤一次呗。

第二种:啊呀,真不容易,忙活老半天了吧。先休息下。

我觉得,应该是第二种回应,更容易让妻子觉得暖心。

所以,情绪对话的第一个原则就是:心情和事情要分开,要回应心情,而不是着急解决事情。

原则2:情绪无对错。

举个很常见的例子:孩子一边吃冰激凌,一边在台阶上跳上跳下地玩。爸爸提醒他“别跳了,不然冰激凌掉地上了。”孩子不听。结果,冰激凌真的掉了,孩子大哭起来。

很多人觉得,如果就是不小心掉了,那么孩子不高兴是可以理解的,也会好好安慰孩子。但是,如果是爸爸已经提醒了,孩子不听,导致冰激凌掉了。这种情况,大家就会觉得,这是孩子不对。这时候孩子再发脾气,就是不应该的,

但是,冷静地来看,无论冰激凌是因为什么原因掉的,对孩子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损失,都会让他们感到非常难过。

我们一直在强调,孩子的理智系统远未发育成熟,大多数情况下是本能系统在处理信息,做出反应。所以,孩子不会想到:“爸爸已经提醒我不要跳了,我没有听他的劝告,这是我自己的问题”,孩子是没有能力做出这样的理智思考的,他只是根据当下的直接感受来作出判断,直接感受就是:冰激凌掉了,我非常不开心。

从情绪无对错这个原则出发,我们就能理解孩子的各种负情绪,及时安慰他们。而不是批评指责,反而把情绪的火焰越点越高。

前面两个原则是关于对情绪的基本认知的。下面我要说的两个原则,是与调节情绪相关的。

原则3:少用语言,多用非语言方式沟通。

简单来讲,就是四个字:少说多做。

少说,是指尽量不讲道理,更不要指责和批评。多做呢,是指多用身体语言和眼神来表达我们对孩子感受的认同,以及对他情绪的关切。

我们特别习惯用语言沟通。但语言功能是大脑的理智系统负责的,童年时期的语言功能是不成熟的。其次在大脑已经被情绪控制的时候,其实是听不进理智的逻辑和道理的。这个大家通过日常生活的经验就能理解。

还有一点很重要,很多很多时候,我们的所谓讲道理,其实已经变成了一种情绪的发泄。比如前面我讲的陪作业的例子,妈妈说的话,前面几个字可能是她想说的问题,后面大量的唠叨,其实仅仅是她在发泄对孩子的不满。

即使我们不是批评孩子,是试图安慰孩子,太多的语言孩子也接收不了。而当我们说了一堆话发现没用,我们语气表情也会不耐烦起来。孩子会敏锐地察觉到这些变化,更加不开心。

所以,与孩子进行情绪对话,我们应该多通过非语言的方式。摸摸头,拍拍孩子的背,抱抱他,都是很有效的方式。

原则4 :情绪只能调节,不能关闭。

大家应该都见过这样两种开关,一种是旋钮式的,作用是调整,另一种呢,一摁就打开,再摁就关闭。面对孩子的情绪,我们能做的,只是调整,不能关闭。

新学期须知(新学期请戒吼)(1)

这是一个非常考验我们耐心的过程。即使我们的方法都是对的,也不能期望孩子马上就不生气了,马上就开心起来。情绪只能是缓慢地缓解。

有时甚至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本来好像还好,你过去抱抱他,他反而大哭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其实是好事,因为孩子觉得跟你在一起是安全的,相信你能接纳他的情绪,才会在你面前,把一直积累的负情绪都发泄出来。


新学期,家长也要进步呀。

尝试调整与孩子的沟通方式,效果如何,记得在留言区告诉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