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京11月21日电 题:向江向海向未来——从江苏南通高质量发展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气象
新华社记者齐中熙、杨丁淼
万里长江,奔流入海。江之尾、海之端,就是素有“江海门户”之称的江苏南通。与上海、苏南隔江相望,特有的历史文化传承,让南通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实现高质量发展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按照对长三角“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实现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强大的合力,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近年来,南通把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核心战略,优化发展思路,抢抓发展机遇,重塑发展格局,呈现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气象。
这是10月25日无人机拍摄的长江南通段。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南通好通”:正成为长三角乃至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重要组成部分
北起南通,南至张家港,浩瀚长江江面上,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长虹卧波,飞跨两岸,汽车、高铁在大桥上下两层川流不息。
2020年7月1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沪苏通铁路正式通车运营,与上海一江之隔的南通市,到上海的铁路不再需要绕道南京,两地间最短行程压缩到1小时左右。
2020年11月,在南通考察时说:“当年,你们这里和上海隔江相望,南通不好‘通’,现在跨江大桥建起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从此‘南通就好通’了。”
“南通好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气象。
跨江——
规划中的张皋过江通道、苏通第二过江通道、海太过江通道、北沿江铁路通道、崇海通道,与现有的崇启大桥、苏通长江公路大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一起,未来将形成“八龙过江”新格局。
这是10月25日无人机拍摄的江苏省南通市市区。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入海——
10月18日,南通通州湾新出海口——吕四起步港区“2 2”码头主体工程全面完工,进入交工验收阶段,为年底开港提供有力保障。
通州湾地处长江入海口北翼,处于“一带一路”交汇点,建成后将成为继上海洋山港、宁波舟山港之后我国又一江海联运新通道。
铁路——
从改革开放前的“地无寸铁”到如今连线成网,再到逐步迈向铁路枢纽门户,近两年陆续开通的沪苏通铁路、盐通高铁,加上在建和规划中的北沿江高铁、通苏嘉甬高铁等,让南通融入“轨道上的长三角”和“上海1小时经济圈”。
航空——
南通新机场正加紧前期工作,近期规划4000万人次年旅客吞吐量,远期按8000万人次进行规划控制,建成后将与上海浦东机场、虹桥机场共同构成上海多机场体系主枢纽。
未来,南通将进一步突出交通先导,完善多层次轨道交通,构建公铁空、江海河立体化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成为长三角乃至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能向绿、创新驱动:在长三角一体化中重塑产业功能定位
洋口港阳光岛,距离南通如东县海岸10余公里处,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黄海中。
作为清洁能源特色基地,这里是南通沿海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到2025年,阳光岛的LNG(液化天然气)年接卸能力将达2500万吨,极大提升长三角区域调峰保供能力,进一步优化区域能源结构。
这是10月27日拍摄的位于南通洋口港阳光岛的LNG(液化天然气)储罐(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全方位融入苏南、对接上海,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中,南通正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催生新的产业图景。
——产能向绿,产业向海,重塑区域内产业功能定位。
拥有长江干流岸线166公里的南通,是万里长江奔流入海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但以前这里曾是全国最大的进口硫磺集散地之一,“滨江不见江,近水不亲水”。
2016年以来,南通启动五山地区滨江片区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依法关停并转“散乱污”企业200多家,退出过去港口货运功能,腾退修复岸线12公里,全力打造17平方公里面向长江、鸟语花香的“城市客厅”。
这是10月25日无人机拍摄的江苏省南通市市区。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以“大通州湾”体制机制推动沿海发展,将吕四港、海门港、通州湾、洋口港规划整合为一个通州湾港区,实现规划“一张图”、布局“一盘棋”,有序承载长三角地区重大产能转型升级,着力打造沿海万亿级绿色临港产业基地。
11月18日,中铁十四局与南通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由中铁十四局投资建设的江苏省首个大盾构基地即将落户通州湾示范区。
近三年,苏南、上海企业来南通投资亿元以上项目超500个、总投资超2000亿元,一批百亿级项目跨江而来、落地生根,累计落户各类产业项目3000余个。
——创新驱动,江海联动,加快区域内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合。
今年6月,凭借独创的新型外绝缘电网整体解决方案,神马电力一举中标巴西输变电特许经营权招标项目,赢得世界同行瞩目。
这是11月2日拍摄的位于南通市苏锡通科技产业园江苏神马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的变电站复合绝缘子智能化车间。新华社发
“我们把工程总包、海外拓展等业务放在上海,把智能制造工厂放在南通,这样能将上海的人才、金融优势与南通的制造优势紧密结合,实现企业集约化和战略化发展。”神马电力集团董事长马斌说。
落实《沪通科技创新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积极策应上海科创中心、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大力度打造沿江科创带,南通科创生态逐步形成,创新基底进一步夯实。
近三年来,南通每年与上海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超200个,上海近八成高校院所与南通70%以上制造类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
“改善人居环境,厚植生态底色,南通将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江海联动,全力推动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的‘沧桑巨变’。”南通市代市长吴新明说。
包容汇通、敢为人先:激发强大精神动能奋力谱写更美图景
通扬运河畔,静静矗立着一座历经百年风云的纱厂——
19世纪末,爱国实业家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开创中国近代民族机器纺织工业先河。此后,他陆续办实业、兴教育、建城市,创造了当时诸多“全国第一”,南通也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纺织工人在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数字化纺纱车间内作业(10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2020年11月,来到南通博物苑,了解张謇兴办实业、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的情况,高度评价张謇“是我国民族企业家的楷模”。同时提出,要把南通博物苑和张謇故居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广大民营企业家和青少年受到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坚定“四个自信”。
纺织工人在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数字化纺纱车间内作业(10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为弘扬家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鼓励创新创造,南通高水平建设张謇企业家学院,培育新时代优秀企业家群体。
张謇企业家学院自今年1月成立以来,累计举办全国各地培训班141期次、培训企业家学员1.1万余人次,在企业家队伍中进一步形成传承先贤伟业、践行社会责任、敢于创优争先的浓郁发展氛围。
观众在南通博物苑内参观(10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包容汇通、敢为人先”。近年来,南通充分挖掘优秀文化内核,传承历史文脉,为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南通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发扬企业家精神,开创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从2016年起,南通设立“企业家日”,每年表彰坚守实业的优秀民营企业家,已在长三角地区形成广泛影响,不仅增强广大企业家荣誉感、责任感,也进一步形成尊重企业家、支持企业家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传承江海红色基因,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
南通是长三角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大市,像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苏北抗大九分校旧址等革命遗址和纪念场馆就有300多处。
今年5月,南通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上红色展馆正式上线,通过网上联展方式,创新党史学习教育方式,打造南通网上红色精神家园。
南通市委书记王晖表示,南通将牢记嘱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标杆城市,将战略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向江向海,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强富美高”现代化新南通,正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的璀璨明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