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7年6月4日,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杀害了自己的亲哥哥李建成跟弟弟李元吉,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贞观盛世。
贞观之治经济发达、文风开放、武运昌隆、万邦来朝,堪称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完美的盛世。
有些所谓的盛世,要么就是因为经济发达,但是对外作战不利。比如宋朝的宋仁宗时期,经济确实很发达,但是与辽夏战争,屡战屡败。
要么就是武功鼎盛而国内经济一塌糊涂,比如汉武盛世永乐盛世。
唯有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能够做到文治武功兼备。
所以千百年来,人们对唐太宗李世民备受推崇,进而也忽略了他在玄武门事变中非法上位的历史污点。
并且人们在评价一件事跟一个人的时候,往往会有这么一种偏激的观点,那就是他这个人是好人,做什么都是好的,他这个人是坏人,那他做什么都是坏的。
所以人们在评价玄武门事件的时候,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站在李世民这一边,对太子李建成一边倒的批判。
有道是成王败寇,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李世民成功上位后,也不遗余力地在史书上,对自己的大哥李建成大肆抹黑,把他描绘成一个“奸残懒滑坏”,五毒俱全的人渣。
在后人的眼里,这两兄弟应该就是水火不容,不共戴天,毫无骨肉亲情。
2005年,西安出土了太子李建成的墓志铭,人们从墓志铭中发现,李世民对于这位被他亲手杀害了大哥,感情应该不是那么简单。
太子李建成的墓志铭只有短短的50多个字:
大唐故息隐王墓志,王讳建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薨于京师,粤以贞观二年岁次戊子正月乙酉朔十三日辛酉,葬于雍州长安县之高阳原。
也许你会说,这条墓志铭的信息很少啊,不就是说,李建成什么时候死的,什么时候下葬,安葬在什么地方?怎么能够看出他们的兄弟之情呢?
正是因为这条墓志铭的信息太少,所以才显得很不正常。
在古代,墓志铭主要是记录一个人死后的盖棺定论。什么时候出生什么时候死,这辈子做过什么大事?对社会有什么贡献?人品如何?社会风评如何等等。
可是对于这些事情,李世民却是一字不提。如果李建成真的如史书上所描写那样,五毒俱全,无恶不作,曾经处心积虑,处处迫害自己的亲弟弟李世民。那么,作为胜利者兼苦主的李世民,难道不应该在大哥的墓志铭上把这些东西写出来吗?
李世民之所以没有写出来,是因为在当时的那些是非恩怨,并不是对与错那么简单。
甚至可以这么说,玄武门之变,他们兄弟两人谁都没有做错,错的只不过是他们所身处的那个位置,身不由己啊。
因为玄武门之变,并不是因为他们之间的兄弟之情有多么的淡薄,只不过是各自身后的利益集团在推动罢了。
这个墓志铭就跟武则天的那个无字碑一样,是非功过,一言难尽啊。
也正因如此,李世民才敢在不见天日的墓志铭上,稍微地显露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他们兄弟间的感情到底如何?是什么迫使他们最后反目成仇呢?
李建成不是庸才唐太宗李世民、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以及平阳昭公主,都是唐高祖李渊的原配夫人窦皇后所生。这个窦皇后是隋唐时期的一个奇女子,多次帮助丈夫李渊避开了隋炀帝的猜忌。
从史书的蛛丝马迹可以发现,窦皇后还活着的时候,李家四兄妹之间的感情非常好。
但很可惜,在李渊造反称帝之前,窦皇后就已经先一步驾鹤西去,兄弟几人之间失去了维系感情的纽带,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祸根。
关于唐高祖李渊起兵造反的事,经过后来李世民精心修改过的史书是这样说的:这个老李渊,是个胸无大志的糊涂虫,天天就想着喝酒玩乐。天下大乱的时候,二儿子李世民三番四次劝说他去造反,李渊偏偏不听。最后,李世民为了逼迫老爹造反,把隋炀帝行宫里头的两个宫女塞到了李渊的床上。
按照按照古代的规矩,宫女也算是皇帝的女人的范畴之内。李渊这么做是犯了大逆不道之罪,不反也得反了。最后,李渊万般无奈之下不得不从了。
在这个故事里,大唐造反事件从头到尾都是李世民一手策划的,李渊只不过是充当了一个道具而已,与太子李建成更是一点关系都没有。李建成只不过是坐享其成,怎么能当太子呢?太子本来就应该是我李世民的。
但是李世民千算万算,最后还是算漏了一样东西,这就是《大唐创业起居注》。
这本书是当年唐高祖身边的秘书温大雅,所写的日记。里面记载了李渊从太原起兵到占领长安城那357天里,所发生的一切事情。
而且这个温大雅,在李渊建国称帝之后不久就退休了,没有搅和到后来李建成跟李世民之间那些破事里头。所以这本书比李世民写的那些史书,可信度高多了。
按照这本书里头的说法,唐高祖李渊早就已经有了谋反的心思,并且在造反之前,已经派自己的大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太子李建成到河东地区去招揽英雄豪杰。
李渊扯旗造反之后,就从自己的老根据地太原向河东地区进发。当时隋炀帝为了防备李渊造反,在河东跟太原之间的霍地,安插了一位叫做宋老生的将军驻守,监视李渊的一举一动。
当时负责扳倒这头拦路虎的,就是李建成所率领的先锋部队,此时的李世民只是李建成手下的副将。
后来,李家部队渡过黄河进入关中盆地之后,又是这个李建成,率领军队打下了大唐的都城长安城。
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李建成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儿,反观李世民却没有太多出色的表现。可见,这个李建成并不是传说中一无是处,只是占据年龄优势的酒囊饭袋。
李建成死局
可是这一切在李渊打下长安之后,全都变了。
公元618年,在李渊称帝不久之后,李建成就被立为太子,把时间定格在此时此刻。李建成这个太子可谓是实至名归,含金量十足。
从功劳上论大唐开国,李建成战功赫赫;从名分上说。李建成是货真价实的嫡长子,按照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度,他就是名正言顺的第一顺位继承人,根本没有李世民什么事。
但是,也正是因为李建成过早地被立为太子,导致他在大唐王朝还没有一统天下之前,就已经脱离了第一线。
要知道,当时的大唐只不过是天下各路军阀中的一个而已,他要想一统天下,还要打败河北窦建德、中原王世充、山西刘武周、瓦岗寨李密以及长江以南的那些割据政权。
也就是说,大唐如果一统天下,那么他的体量将会在现在的基础上翻好几倍。而在这个股权扩张的过程中,将会提供无数的机遇,老股东李建成手上的股权是有可能被稀释的。
现在这一切的机遇都跟李建成没有任何关系了,他只能坐在功劳簿上吃老本,扩张的红利全都落到了他那个能干的弟弟李世民的手上,李世民手上的股权占比,蹭蹭蹭地往上涨。
说到这里也许你会说,要是当初李渊不那么早立太子,那么李建成的命运会不会不一样呢?
实际上,立太子是当时势在必行的事情。如果当时不立太子,那么刚刚上市的大唐王朝很快就要破产清算了。对外扩张能够让人获得升迁的机会,但如果想要升迁,却还有一条比对外作战立功更为便捷的途径。那就是夺嫡之争。
只要你能够在领导的儿子们中间站队成功,那么将会不费吹灰之力,一步登天。这不比辛辛苦苦去浴血拼杀来得轻松嘛?
所以任何一个集团,在他稍微有点规模的时候,必须要立刻解决继承人的问题。要不然的话,内部的员工将会失去对外扩张的动力,进而转向内部火并。
三国时期的军阀袁绍,就是个很好的教训。
就是因为他在继承人问题上一直迟疑不决,所以手下那帮人,在他统一了黄河以北之后、成为天下第一后,志得意满,不再热衷于对曹操的战争,反而天天琢磨着怎么在袁绍的几个儿子中间站队。以至于后来在官渡之战中,由于派系斗争葬送了大好局面。
所以,大唐帝国想要有更加辉煌的未来,李建成这个太子,不当也得当。笔者把它称之为李建成死局,当了太子李建成没有未来,不当太子大唐就没有未来。
失控的李世民李建成退居二线之后,李世民就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先是在浅水原之战中,收拾了李唐在西边最大的敌人西秦霸王薛举势力。版图翻了一番,完成了大唐上市之后第一轮IPO融资。
凭借这份功劳,李世民的风头追平太子李建成。
这个时候,作为皇帝的李渊也发现了事情不对头了。老二现在风头太盛,直追太子,万一让集团内部的员工认为李世民也有机会问鼎太子之位。那以后大家还不得天天琢磨着怎么内斗,谁还会用心干活呀?
于是,李渊就提拔了原本并没有什么存在感的齐王李元吉,让他去看守老家太原。跟李世民一东一西,互相制衡。
可无奈,这个齐王李元吉的水平实在是不行啊,被当时的山西军阀刘武周打得满世界跑,连老家太原都丢了。最后又是李世民亲自出马,把刘武周给弄了下去。
李渊的第一次制衡,宣告失败!
安定了老家跟后方之后,大唐集团的下一步就是进军中原,问鼎天下。当时问鼎中原的两大拦路虎,王世充跟窦建德,他们的实力都不比大唐差。
如果按照纸面实力来计算,一对二根本就没有什么胜算。结果万万没想到,这个李世民太能打了,他居然在虎牢关之战凭借几千特种兵,硬是把拥兵十万的窦建德给活捉了。
王世充绝望之下开门投降。此战之后,李唐集团彻底扫除了称霸中原的两头拦路虎,天下大局已定。对大唐来说,这是好事,但对老李家来说,这却很让人头疼。
因为李世民的功劳太大了。自从王世充窦建德落幕,天下已无大战,就算现在李建成放弃太子之位,跑到前线去,也不可能再找到比这更大的立功机会。
而此时已李世民的功劳,只有太子之位才能够犒赏他。可问题是,这样做名不正言不顺,太子并没有犯什么错误,而且人家也有功劳,李渊也不能够无缘无故地把人家给弄下去。
而且,凭借李世民的功劳,不要说做太子,就算做皇帝也是够格的。
所以,不仅太子担心他,其实就算是李渊也要防范他。基于这个考虑,李渊说什么要把太子保下来,二对一,才能够跟李世民掰掰手腕。要是太子垮台,他这个皇帝也干不了几天。
时代造就李世民
说到这里,我们就浮起一个疑问,为什么打天下非要靠李世民呢?难道大唐离了他就转不了吗?当然不是。
不说其他人,就说大唐军神李靖,他的打仗水平就不在李世民之下,大唐集团最后一块版图扩张,吞并长江以南就是他完成的,后来3000骑兵灭东突厥也是他干的。
只是隋唐时期是一个贵族社会。所谓贵族,就是有人、有钱、有枪、有地位的小皇帝。李渊这个大皇帝,其实是各路小皇帝一起拥戴出来的。
比如说李靖,他的祖上就是关陇贵族集团的八柱国之一。如果让这种人去取代李世民的地位,那么他对大唐江山的威胁可比李世民高得多。
毕竟,退一万步说,就算李世民最后谋反了,但天下最终还是他们家的,肉还是烂在锅里。如果李靖这个小皇帝取代李世民 ,那他就能打怪升级成为大皇帝,到时就是改朝换代了。
这就是那个时代无法根治的先天性疾病。代表中央政权的大皇帝,想要有效地镇压各路小皇帝的野心,那就必须要大力提拔自家人,因为外人信不过呀。
如果自家人上台,这些人个个都是龙子龙孙,谁没有资格当皇上呢?所以用自家人容易引发人伦惨剧。李渊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哪怕明知道李世民的危害性,也只能捏着鼻子用。
背后的推手为了稳住李世民,李渊破天荒地给他设置了一个官职,叫做天策上将军。重要的不是这个官职,而是这个官职所附带的一项权利,那就是天策上将军可以开府建衙。
这也就意味着,李世民可以光明正大的招募幕僚,组建自己的智囊班子,相当于另外开创了一个小朝廷。要知道,这种特权只有太子才能有,为的就是让太子以后接班的时候,手上有一个现成的人才班子可以用。
现在李渊让李世民这么干,可就为日后兄弟之间的同室操戈埋下了伏笔。
如果没有这件事情的话,那么李世民对于李建成其实并没有太大威胁。哪怕他功高盖世,可功劳这种东西毕竟是过去的,政治讲究的是现在跟未来。
古往今来,那些有大功劳的臣子被杀的案例还少吗?
所以,功劳不能作为李世民日后的护身符,李建成依然对他保持生杀予夺的权力。
那么双方之间就并没有实际上的利害冲突,兄弟之情就依然可以保留。这么说,这一切的悲剧,都是李渊的错了?其实也不是。
李世民后来当了天策上将军之后,他所招纳的那个人才班子,其实并不是因为他发达之后,大家才来投靠他,而是人家一开始就跟他打天下。
只不过以前他们是私底下偷偷摸摸地依附李世民,现在名正言顺地给他们一个名分而已。
李世民的小集团,早在战争扩张的过程中就已经形成。李渊的任命,只不过是给他们一个官方认证。随着大唐统一天下大功告成,那么这个小集团,它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是保住他们的既得利益了。比如秦叔宝、尉迟恭、程咬金这些人,他们的功劳是在跟着秦王征战天下的时候立下的,天然就被打下了秦王党的标签。
太子上位之后,他们的这些功劳肯定会大打折扣,未来的收益并没有保障。那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让李世民上台了。
我们再把视线转回太子李建成的那一边。他手底下的那个人才班子,同样也会有这个想法。他们这些人当了太子东宫的幕僚之后,天然就会被打上太子党的标签。
要是太子垮台,李世民上位,他们这些人最坏的结果就是被满门抄斩,最好的结果也是永不录用,政治性死亡。双方都已经压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没有后退之路。
所以长孙无忌、房玄龄天天拱火李世民干掉太子李建成,李建成的智囊太子洗马魏征也劝李建成杀掉李世民。
有这么一大帮人,天天在耳边拱火,就算他们兄弟两人情比金坚,也禁不住三人成虎啊。
比如天策上将军府的那些人,没有经过李世民同意,就策划了杨文干的事件,想要诬陷太子谋反。太子这边的人也不客气,动不动就给李世民下毒搞刺杀。
再铁的感情,也经不住这样反复折腾啊,最后走向玄武门,基本上是注定的事情。
现实的需要,注定李建成必须要当太子;现实的需要,也注定了李世民必须要亲自带兵去打仗,不能任用外人。而这两者的结合,又注定了兄弟两人必定会不死不休。
他们都是被时代的潮流推着身不由己,哪里有那么多是非对错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