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 | 古今沈水蕴文深 ——序初国卿新作《沈水之阳》

与国卿结交多年,常有诗文往来,他的文章每遇必读。知他审美兴趣广泛,写诗著文,赏玩古董,搜罗文物,好访名家,既有书斋学者的精研,也有专题记者的敏求,所以我好读他写的文章,也愿多加交往。他在本书中收录的文章,我在他集结为书之前几乎全部都读过,这次为序集中读来,更感深切。

沈石溪名作精品集读后感(悦读古今沈水蕴文深)(1)

在本书中,国卿广张视野,遍写沈阳地区的山川风物、历史人文、文坛耆旧、沧桑变化,在诸多的往事追寻中,展现了沈阳作为清廷陪都、文化古城、关外重镇、新时变化的种种情景,使人好像重回往昔岁月,又拥抱着现时的新变,不胜感慨,又不胜收获。

沈石溪名作精品集读后感(悦读古今沈水蕴文深)(2)

在一个地区,必有天覆地载,风物依存,山是土地的脊梁,河是城乡的血脉,凡是为文者,必有其地域的凭依,风土的滋养。以中国的现代作家来说,鲁迅的浙东,老舍的北京,东北作家群的白山黑水,以及当代作家中的贾平凹、路遥、迟子健,等等,多人,无不是因为深扎一乡沃土而得益于地缘之助。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中说:“若乃山林皋圵,实文思之奥府。”这是因为社会中的自然存在,是与人的同在之在,其钟灵毓秀,会有发掘不尽的奥秘,它与古人同古,又与今人同今。国卿深得此中的要领。他以十三篇文章写座落在沈阳地区的山,以仁者之爱,寻根问底;他写流经沈阳地区的河,随波逐流,溯本求源,使读到这些文章的人,特别是沈阳地区的人,能深知自己是由何等地水土所生养,并激起更为广阔的乡愁。

沈石溪名作精品集读后感(悦读古今沈水蕴文深)(3)

沈阳地区有山川风物是自然底蕴,属于地灵范畴。地灵育养人文历史。在《沈水之阳》中虽不是如史书那样一代代地述说古往今来,但从写距今七千多年的新乐遗址和珍贵文物太阳鸟的发现,到盛京旗袍的首创,以及曹雪芹《红楼梦》所连结的高鹗与程伟元,亦足见沈水之阳历史人文可说之处并不乏其材。例如在本书中的《〈红楼梦〉的沈阳因缘》一文,就详尽地写明曹雪芹的祖籍家世与沈阳的密切关系,以及为《红楼梦》续书的高鹗,编理和出版《红楼梦》的程伟元。丰富的史料勾沉证明,是沈水之阳丰沃土地之上的才人合力,造就了今天为世人视为无可取代的文化珍品。还有书中写的与沈阳地域相联结的古城、寺庙、书院、诗赋、书画等,也都是形容尽切,皆堪赏读。

沈阳人经常以“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的历史地域为荣,其实皇家的风水与老百姓是无关的,他们留下的一宫两陵也都是由老百姓的血汗筑成,今天人们进门参观也必须得买票才行。要说沈阳于史有名的人,以至因其为人行事有辉史益世的贡献,要数民国时代的张学良和冯庸,郭松龄与韩淑秀,缪润绂与金毓黻;当代的李文信与沈延毅,杨仁恺与李正中,以及其他可说的一些老老少少,虽然名望不等,但也都在《沈水之阳》中占有一席之地。我读本书中的文章,最令我感动的是写郭松龄夫妇的《魂归漁樵寨》,其中的英雄气概、夫妻深情和慷慨成仁,以及家乡父老对这位豪侠子弟的敬重,足以启示和激励后人,知道路怎样选、人怎么做。还有《翰林府上的一抹烟霞》所纪述的缪润绂翰林府第的兴衰与毁灭,让我们返思一段历史怎样与左派幼稚病同行所造成的坏结果。1946年我在沈阳念书,寄居在堂姐家,住租的就是翰林府西北角上的三间书房,我那时常从角门进入府院,大开眼界地观看沈城独有的两重院落中的高堂华屋;虽然那时缪家早已是燕离故垒,子孙中并无高官显宦富商巨贾,大多过的也是劳动谋生的日子,但后人们仍能在祖宅中各自分居一隅,足显功德积善之家的余荫仍在,让人羡慕不已。以致后来多年中我在沈阳遇见缪姓人氏,不禁要仰慕地问询是不是翰林缪家的世系。

沈石溪名作精品集读后感(悦读古今沈水蕴文深)(4)

国卿的《沈水之阳》中篇章很多,所涉沈阳的山水人情、古今历史和文化积淀已经足具规模,在历史与现时的材料掌握上,很多都是凭依典籍与身临其境所得,并以生动流畅之文笔写成。有的文章是写历史文化的,足以为沈阳文化史的内容;有的文章是写人物史迹的,足以为沈阳俊秀的列传;有的是写山水座落流行的,足以为地方的山经水注;他的一些拾取地方风物和习俗以及挥发情趣的散文,又足以为人陶冶情趣,引为审美寄托之所在。总之,这是一部事在沈阳,时续古今,启智感人,文情并茂,真正值得一读的好书。

今天作为沈阳人,品读纪述沈阳古今之事的地域文化散文,不禁使人发生许多感慨,多生不少亲切,特以《题初国卿〈沈水之阳〉》三首七绝收结此序:

沈水之阳史漫长,一朝回顾感沧桑。几多世事虽成往,卷底仍存供品量。/一卷新书写盛京,勾沉往事笔流情。金声玉韵风云起,势引新潮谱振兴。/行文笔力惹垂青,远绍旁收近取能。娓娓道来偏多趣,兴波尺水作涛声。

来源:沈阳日报 作者:王向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