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沈阳算是我去过次数最多的城市之一,但还是一点都不熟悉每一次去沈阳都是急匆匆办完事就上车回家,即使在那里呆下也会猫在宾馆不出来说不上来为什么,可能跟自己在这里的几次经历有关,沈阳总让我感到有些恐惧,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沈水的传说?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沈水的传说(东北散记系列之)

沈水的传说

沈阳算是我去过次数最多的城市之一,但还是一点都不熟悉。每一次去沈阳都是急匆匆办完事就上车回家,即使在那里呆下也会猫在宾馆不出来。说不上来为什么,可能跟自己在这里的几次经历有关,沈阳总让我感到有些恐惧。

1989年5月我刚结婚休完婚假,上班就被安排出差,那是我第一次去沈阳。工厂很热情派了位老司机去车站接我,车到中山广场一个岔道,对面反道冲过来一辆小车撞到我们的车头,我坐在副驾驶的位置,头狠狠地碰了前挡风玻璃,好在我们那辆车的司机反应快,刹车及时撞得不算很重,但我的脖子还是受了轻伤,有轻微的颈椎错位。我现在经常性的偏头痛,或许就是跟那次撞击导致后来的增生压迫神经有关。老司机气恼地下车检查,说他20多年的驾龄从没跟人撞过车,揪下开那辆车的小伙子,一看驾照不到10天。

开车无难事,就怕有新人。回来后我后怕地跟妻子说:你差一点刚结婚就成了寡妇。这次经历导致了我对驾车的恐惧,直到现在我也不怎么喜欢驾车,坐到驾驶座位上心就发慌。

一般我出差超过两天的话,会带上运动衣装,早上起来在陌生的城市里一边跑步一边看风景,是件很惬意的事,早晨跟晚上不一样,没有了灯红酒绿和吵杂喧闹,洗去了铅华,能更真实地让人感受到这个城市的活力。但在沈阳我不敢。那年我住在北站旁边的格林酒店,吃完了早饭兜里没烟了,酒店卖场的烟太贵,就溜达到酒店外面想找个烟店,没走几步就被两个流里流气的小伙子堵住了,说我走路碰了他们,要讨个说法。我知道自己碰上传说中的“碰瓷”的了。我观察了一下,如果动手,这两个一齐上我也顶多与他们打个平手,还得保证他们没带刀,想想算了。我问他们想怎样?两个听出我的大连口音,说要赔钱。我突然脑子一转对他们说,自己刚到酒店办完事,身上没有钱。其中一个小伙子眼一瞪:“咋?你不在这酒店住?”

我当时没穿西装,很休闲的衬衫和长裤,灵机一动笑了:“两位兄弟,这四星级酒店是咱这种人住的吗?我是老板安排来给酒店送水的。”

那两个不大信,大连人跑到沈阳送水?我说是啊,我是大连郊区的农民,在这打工。我还胡夸沈阳老板好,每月给600元又不欠工资,比大连的老板强,所以农活不忙了就来沈阳挣点钱补贴家用。

两个互相看了下又问我:“你不像个送水的,看你的打扮就不像。”

我说:“你说对了,但到这样的酒店送水,穿工作服酒店保安也不让进啊,这衣服还是跟工友借的,好在一周才送一回,让你们看到了。”我把手掌摊开递到他们面前,因为常年坚持锻炼,我手掌上有厚厚的老茧:“搬水瓶磨的。两位跟我到我们水站看看?就前面不远。”

两个小伙子对望了一眼摇了摇头,悻悻地走了。

沈阳不是个排外的城市,但对大连人他们好像特别在意。我的一个沈阳朋友有一次就不忿地对我说:你们大连牛啊,外地人打听沈阳还要问一下是哪个省的,大连连贵州偏僻地区的老百姓都知道。几年前流行过一个笑话:沈阳一位出租车司机回家问妻子:知道沈阳市长是谁吗?妻子摇摇头说不知道。再问大连的呢?妻子兴奋地抬起头来:薄XX啊!

在沈阳只要不是必需,我是尽可能不说话或少说话,因为一张嘴他们就能听出我是大连人,然后问这问那,对大连的了解比我自己都清楚。在大连有很多的沈阳人在这里工作,但在沈阳我却碰不到几个在那里工作的大连人。大连人要想在沈阳立住脚,必须得充分了解大连的一切,上到政府领导以及他们的家事国事,下到每个旅游景点的门票价格和游览项目,有时候你会被他们问得不厌其烦。

除了爱打听事或者说爱打听大连人的事,沈阳人喜欢说大话,不管什么事情都先答应下来,然后忽悠。我曾经带了一个项目到沈阳,一个阀门厂的厂长竟然也要帮我采购聚乙烯材料,结果差一点把我坑了。

沈阳有一点绝对比大连强:东西便宜。我无法想象沈阳的海产品竟然比大连的还便宜,而且同样是鲜活的。在大连要请人吃饭很简单的一顿就得上千,但在沈阳,有个三四百元就能吃上一桌差不多同样档次的菜肴。所以沈阳的各种餐馆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人满为患,很多的食客都是一家三口或者家庭聚餐,好一点的地方不提前预订就只好在外面排队。沈阳的生活气息要比大连浓很多。

但是跟沈阳人喝酒是最让人头痛的事。不管是大宴小宴,上桌必喝,一喝必醉,一醉总是有失态的人。一般还没开始吃几口菜,各种名目繁多的劝酒令就已经开始,你根本没机会去吃那满桌的佳肴。喝得差不多了,就有人开始失态,常常客人还没怎么样,陪酒的人自己却争执起来,有时候还会把在单位或在别的地方积压的火气借酒劲释放出来,所以在沈阳的餐馆或酒店里经常会看到吵架甚至打架的醉酒人。我曾夸张地形容他们这是“要想喝得好,内部先干倒”。我在沈阳参加的各种宴会从没有吃饱过的时候,常常回宾馆的路上会找个地方再吃点东西缓和一下自己被酒麻醉的胃,或者睡前泡碗方便面。回忆起酒桌上的那些山珍海味,心里的感觉是怅怅的。

沈阳其实不算是个干旱的城市,但在城中很难见到成片的绿色或者稍微高大些的树木。外地人到大连常常会惊叹大连宽阔平展的草坪广场,以及人民路、高尔基路和中山路上高大蔽日的梧桐、槐树、银杏树,但在沈阳,除了北陵和浑河沿岸,夏天的烈日下在斑驳的楼影以外,很难找到遮荫的地方。北站附近可能是中国城市里光污染最严重的地方,几乎所有的新楼都是清一色的玻璃幕墙,如果碰上阳光强烈的天气,走在马路上根本睁不开眼睛。这个地区也有着最光怪陆离的建筑群,有气势恢宏的北站漂亮大楼,也有不远处造型丑陋的立交桥,以及东边汽车站一代这些年才建的那些七扭八歪圆的尖的锥的甚至大肚子的建筑,像被推倒的一堆积木,杂乱无章地横在那里。

但你如果看了上面两段认为我对沈阳或沈阳人有偏见,那就大错特错了。沈阳是东北第一大都市,要讲历史,它比北京都要古老。沈阳也不是个移民性的城市,居住在沈阳的人们基本上都有三代以上的老市民资格,所以在沈阳你问起任何一个当地人什么事情,他们都会熟悉得如数家珍。沈阳的《辽沈晚报》我认为是中国当前最好的新闻报刊之一,《鸭绿江》也是比较纯的、品位比较高的文学类刊物。在沈阳集聚着中国当代一批最睿智、最有思想和才华的人群,如果你仔细听听辽宁新闻和辽宁电视台的相关法制或新闻类栏目,就会觉察出他们这些新闻人的理性深度,那种不是猎奇而是鞭挞、不去起哄而是冷静分析的思辨往往让人听了看了后拍案叫绝。沈阳的作家群也是中国当代最活跃的文化现象之一,每一部作品都能给人深刻的领悟和沉重的思考。我觉得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跟这块“流放者的土地”有关。

沈阳北部不远的开原,就是明清两代朝廷大吏和南方才子被发配的主要去处之一尚阳堡,我在那里碰到过很多江南人的后裔,当然已经没有了吴侬软语的口音,却举止文雅,举手投足间依然能让人感觉到儒风的陈留,而沈阳地区历来都不乏武术高手。那里的人们真诚善良,热情好客,你只要跟他们相处不久,对你的称呼就没了官职或俗称,一律“哥”、“姐”或者“老弟”、“老妹”,听了让人心里温暖。狂放的性格滋生在这块沃土,不太“安分”的沈阳人决不会平庸立世,他们总会制造出一些惊天动地的事情,远的不说,抗战初期的“东北易帜”就打乱了日本关东军的部署,后来的东北军、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的东北野战军更是当时中国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当然这种刚烈的性情走向另一极端也会突生出另一种触目惊心,比如很多年前“沈阳二王”的大案便是惊动了整个华夏。反正,在沈阳,或者沈阳人身上,你会时不时地收获一些在别的地方感受不到的感动或者很激昂的那种情感。

当然,沈阳人也有那种独树一帜的狡黠、幽默和调侃,比如那些被有些人称为有点低俗的二人转和其实属于沈阳地区文化的赵本山等人的小品。

沈阳的世博园是当代中国最大气的城市建设规划项目之一,走进那些依山傍水的生态型建筑群中,会让人不由得不佩服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和大手笔。是的,沈阳是有王者之气的地方,也是历来智者和高傲的流亡者汇聚之地,要历史有历史,要资源有资源,要工业农业等等也都门类齐全,鲁美、辽戏等等更是不亚于关内名校的艺术家的摇篮。推倒了制造城市污染的大烟囱,沈阳在蓝天碧水下一点点活泛起来,我们都听到了它鼓点一般厚重的脚步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