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电影怎样拍才伤感(拜托到底哪里作了)(1)

其实我真的想不通那些差评是怎么来的。

难得有一部青春片不堕胎、不撕逼、不脑残,怎么就成作死少女了?

人物角色是要放到环境里去看的,父亲出轨、父母离异、体制压抑、考试失常、爱情夭折、理想受阻,在这么一连串的挫折打压下,她还能笑着对人口普查员说声谢谢,很积极了好么!说她动不动蹲地上哭泣的,你想想她为什么会这样?影片里有两处这样的场景,一处发生在她感觉母亲在偷听她说话,另一处发生在小路没有及时回应她的疑问,这些都表现出她是一个渴望独立空间,希望和别人平等交流并获得关注的心理,她一直成长在压抑的环境里,所以她变得“外冷内热”,有很多想法却无处倾诉和分享,而只有长出坚硬的外壳才能对抗着冰冷的现实。

那天放映结束后,有观众问导演,是不是因为片长限制的问题所以电影里叙事的跳跃感很强。其实电影是一种艺术作品,它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就像你看到一个人进卫生间然后湿着头发包着浴巾出来了,你自然知道他刚洗完澡,这就没必要把他整个洗澡过程演一遍。电影也是这样,只要你自己通过现有的剪辑可以完整脑补出故事线,那就没有问题,无论怎么一帧跳五年、跳十年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电影的魅力啊,让你在100分钟的时间里感受几十年的变化。导演说的一句话我特别喜欢,电影是精神世界的投射,它来源于生活,但又不同于我们真实的生活。为什么要拍电影呢,因为电影世界自有它的语言体系。

放映会后我问导演什么契机让他想拍这样一部电影,这样的题材。李霄峰说他当初看了绿妖的小说很激动,他感觉自己上学的时候一点儿都不了解那些女同学,不知道她们的精神世界可以是这个样子的,好像自己又打开了一个新的大门。这当然是从男性视角的解读,或许初中女生对三毛作品其实还没有那么深的共鸣,或许彼此间小纸条上的对话应该是另一种文风,但重要的是,电影传达出的精神被观众感知到就足够了。

原著只是一篇一万多字的短篇小说,电影对它做了大量的补充和改编,特别是把王晓冰这个人物形象丰满了,我觉得改编得很不错。但是《少女哪吒》的评分不高我觉得很可惜,在我心里它至少有7.5的水平。但这种片子也许注定就是火不起来的,何况又是赶在《小时代》《栀子花开》96% 的排片量之下,连口碑零差评的大圣都在苦苦挣扎,哪吒鲜有人关注也不意外。观影结束那天,有个观众特意准备了一束花献给导演,她说这是我自己准备的花,不是主办方安排的。

我还不懂的是,那么多人说《小时代》这么烂那么烂,可人家票房还是秒刷过亿,就算除去偷的票房,我估计也还是剩不少。这是不是已经响亮的说明大众审美就是这样的,我买票去电影院就是图个乐,养养眼,放松一下,你给我整那么些高深的、文艺的,我看着多累,我干嘛工作之后还要给自己找压抑?是这样么?

我看到格瓦拉上给《少女哪吒》做的活动宣传语是“约上闺蜜一起看”,看完这部片子之后,我真心不觉得这是个适合和闺蜜看的电影,凭良心说我觉得它更适合一个人去看,毕竟看完有些沉重。但我也理解合作方的初衷,只是这种宣传语还是用在小时代身上吧。

我不是水军,我只是想诚实地站在那么多差评的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