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女性常见的妇科良恶性疾病,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发病率较高,同时会给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所以也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分类和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1)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顾名思义,就是指子宫出现了功能性异常,导致子宫腔的内膜异常,进而使阴道出现了不规则出血的情况,并非是出现了实质性的脏器病变。

对于这种疾病,长期的子宫出血会导致患者贫血,会给患者的健康带来潜在的慢性影响。所以,若想对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进行健康防治,早期的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那么对此,应该如何进行科学诊断呢?这3个诊断要点,建议不要错过。

1.诊断要点一:月经周期

月经,是由于育龄期女性的子宫内膜,受到雌激素、孕激素的影响,使内膜发生周期性的增生、脱落,继而导致内膜从子宫腔内脱落,形成一种内膜代谢废物,并且随着子宫收缩,将内膜从子宫腔内排出来的生理现象。月经有固定的周期,具体包括了月经的经期、月经量,月经周期一般在28天左右(平均时间),持续时间在3至7天不等(平均3至5天)。

所以,通过月经周期,可以成为判断患者有无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迹象,如果患者的月经周期出现了异常,基本上就可以确定,患者存在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可能。

2.诊断要点二:辅助检查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分类和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2)

辅助检查主要是指妇科影像学检查,可以针对患者存在的子宫内膜或者子宫肌层病变进行进一步检查。

子宫内膜,主要是指内膜增厚,可能存在单纯性或者复杂性增生,这样的异常增生,均可以导致月经改变;

还有就是子宫肌层病变,比如出现了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瘤等,因为瘤体比较大,很容易导致子宫腔的内膜受到损伤,进而使月经量发生改变,所以患者自己在没有其他症状的前提下,通过影像学检查,也能够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并且针对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患者的月经表现,基本上就能够得到确诊。

3.诊断要点三:患者临床表现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分类和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3)

临床表现,主要是指患者的外在表现,即通过肉眼就能够发现的一些体征,比如说患者存在贫血现象,经常头晕、乏力、脸色苍白等,这些可以提示患者有缺血可能。

另外,通过间接的临床表现,结合患者的月经表现、子宫影像学、外周血等检查结果,基本上就能够比较全面的、准确的判断出,患者到底有没有存在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可能。

【本图文由“熊猫医学”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慕秋,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