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新城市(绿色力量延展梦想)(1)

兰州植物园

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新城市(绿色力量延展梦想)(2)

普通秋沙鸭

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新城市(绿色力量延展梦想)(3)

救助人员对雕鸮进行检查和救治

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新城市(绿色力量延展梦想)(4)

小区绿化

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新城市(绿色力量延展梦想)(5)

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我市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带,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壤贫瘠,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稀疏且分布不均,生态环境脆弱,绿色十分珍贵,生态建设、保护与修复任重道远。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全面贯彻落实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兰州市林业(草原)和园林绿化行业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牢牢把握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导向,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打造“都会城市精致兰州”总体目标,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力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久久为功实施植树造林,不断扩大城乡绿色空间,着力加强区域生态修复,持续加强绿色资源保护,积极深化林业(草原)体制机制改革,与相关部门一道,齐心协力共同营造天蓝、水清、山绿的美好环境,不断推动黄河兰州段变得更清、更美,努力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初步建成沿黄生态走廊和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着力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谱写黄河“清”字文章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荣灿说,生态环境建设是关系子孙后代的大事,要大力实施生态恢复工作,牢固树立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黄河的突出特点是“水少沙多、水沙异源”。针对这一现状,我市因地制宜、创新实践,合理安排造林、种草、植绿等各项生态措施,着力推进流域大规模国土绿化,不断增加区域植被覆盖率,最大限度控制水土流失,努力谱写黄河文章“清”字篇。

国家林业局组织外国驻华使节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环境规划署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等国际代表一行40余人曾来到兰州,就我市三北工程建设和荒漠化防治成效进行考察。

在榆中县北山高坪护林站,生长旺盛的柠条给干旱、贫瘠的群山披上了绿色的外衣,焕发出勃勃生机。自2013年我市启动黄土高原综合治理项目区以来,该区域荒漠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逐步恢复改善。外国友人均被眼前的一切所震撼,认为在他们国家很难做到这样大规模的绿化,纷纷表示中国了不起、兰州很棒。许多专家也认为,兰州在防止沙漠化、治理水土流失的做法,对我国控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保护母亲河都有着很大的意义。

我市周边生态治理历时30多年。在国家三北防护林等重点工程的长期支持下,采用基本建设制度进行建设管理,如今,该区域已是春有山花烂漫、夏有绿树成荫、秋有累累硕果、冬有长青松柏,形成了城市与森林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繁荣的人工森林生态系统和生态文明体系,并为黄土高原旱区水土流失治理探索出了可复制的经验。我市也因此成为全国旱区生态建设的典范城市之一。

中国科学院寒旱所曾经做出生态成效评估:该生态修复工程年涵养水源3997.46万立方米,年固碳量75.22万吨,年释氧量73.51万吨,年滞尘量75.20万吨,年固土量227.65万吨,年减少黄河泥沙量61.12万吨。

市林业局造林科科长张海峰说,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状况,不仅左右着我市的造林布局,还决定着我市造林的难度。我市的国土绿化,是优先考虑自然因素的前提下进行决策和部署。首先考虑到为市民就近能够享受良好的生态环境,我市在上个五年规划布局的时候,把工作重点放在城镇周边及道路沿线等,比如说在榆中、皋兰、永登县的县城周边,布局了上万亩的生态修复林,经过5年的造林,效果非常明显,目前,在这三个县城周边,已经初步形成人工森林公园的基础,预计在下个5年,将会逐步形成类似徐家山一样的人工森林公园。公路沿线主要对城际铁路和高速公路两侧进行了大规模的景观林建设。在对黄河领域进行生态修复的过程中,我市分两块进行了大规模的布局:一块是榆中县的北部山区,通过退耕还林、三北工程造林等,五年期间造林达到30万亩左右;另一块是在祁连山东部末端,也就是永登县境内,造林面积有20多万亩。

据悉,截至2019年底,全市森林面积达到287.39万亩,森林覆盖率15.5%,森林蓄积量439.3万立方米。重点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面积116.27万亩;建成森林公园9个,面积25.4万亩,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6个。特别是“十三五”期间,制定落实《全市关于加快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的实施意见》,我市统筹推进重点工程造林、社会造林和全民义务植树,重点依托“三北”工程、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重点公益林管护,累计营造林51.9767万亩,大规模的绿化、育林,对我市气候调节,水土涵养,水土保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粗略统计,年度支持黄河兰州段减少泥沙输入量260万吨。

积极打造精致城市园林唱响黄河“美”字文章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周边环境也有了更高的需求。市委副书记、市长张伟文说,要持续巩固提升园林城市创建成果,不断满足群众对优美生态的新需要。

我市受地理、气候条件影响,年降水量少、蒸发量大,自然生态脆弱,绿色显得十分珍贵。

一直以来,我市本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通过规划建绿、拆违还绿、见缝插绿、立体拓绿、破墙透绿等形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留白增绿,逐步实施主城区抽疏、拆围、增绿工程,有序开展“黄河风情线”沿线主题公园、园林景观的提升改造和河道湿地的生态修复,积极推进金城公园二期、彭家坪中央生态公园等城市主题公园建设,协调推进兰州市动物园易地搬迁项目建设,全面启动榆中县夏官营“生态创新城”周边景观提质增效项目,分步拓建和改造一批“三小”绿地(小游园、小广场、小绿地),逐步改造提升城市主次干道绿化档次,逐步实施背街小巷增绿工程,驰而不息抓好花园式小区、园林化单位创建工作,不断巩固和拓展城市绿色空间。

崔女士如今已养成了一种习惯,晚饭后,便要沿着滨河路走上一圈。她说,迎头感受岸边凉风,空气中弥漫着各色花草的芬芳,走起路来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七里河区的李晓琳对记者说,他几乎每天要带5岁大的姑娘到百合公园转转,这里场地大、绿化好、环境美,在公园,每天饭后人们在这里散步、锻炼的人很多。

市林业局绿化科科长张萍说,“十三五”期间,我市累计新增改造城市绿地482.5公顷,新改扩建小游园、小广场、小绿地79处,推广立体绿化42.3公顷,创建花园式单位(小区)45个、园林化单位(小区)62个、绿化达标单位(小区)84个,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达到7868.46公顷,并于2017年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让“300米见绿、500米见园”融入了市民生活。在道路绿化景观方面,逐步提升,比如说南山路、北环路、酒泉路、静宁路等共计300多条城市主次干道进行了绿化、美化,这项工作每年都在有序开展,城市绿化普及率达到95.2%。截至2019年,城市绿地率达到35.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05平方米,完成新增改造绿地114.16公顷,三小绿地方面,2019年完成16个,新建的有4个。此外,每年坚持举办的金秋菊花展等花事活动,点缀了城市生态空间,丰富了市民的业余生活。

据了解,在今年的春季绿化时节,我市对缺株断档行道树进行摸排,实施绿地恢复,共完成行道树补种5168株,使城市道路的绿化水平又上了一个大档次。公共绿地方面,坚持应补尽补,全面治理斑秃裸露。对黄河风情线上各处绿地公园、银滩湿地公园、街旁小游园等城市公共绿地进行了见缝插绿,加大树木和花灌木种植力度,大量栽植草花地被植物,草坪补植治理斑秃裸露,丰富了城市色彩,提高了生态效益,2020年截至目前,共完成斑秃裸露绿地补植补栽22.93公顷。

张萍说,我市园林建设按照“多树、添花”的理念,通过乔、灌、花、草的有机配合,营造了层次感丰富的园林景观,有效增加城市绿量。在道路绿化方面,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设计、景观效果与生态效益紧密结合,乔、灌、花、草合理搭配的原则,按照“一街一品、适地适树”的原则,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园林景观街区,如在城关区甘南路、酒泉路以及七里河区彭家坪,可看到独具特色的银杏大道;细心留意,在城关区、安宁区以及七里河区彭家坪还可看到整齐划一的法桐大道,城关区天水路园林景观大道、城关区庆阳路、七里河区南出口的樱花景观带,城关区酒泉路玉兰及高杆月季景观带等一大批道路景观绿化项目,使整座城市焕发了活力,增添了青春、靓丽的色彩。

持续加大绿色资源保护力度绘就黄河“稳”字文章

我市草原属陇中黄土高原草原区,全市草原总面积为1095.11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为1016.06万亩,分布在除安宁区外其他7个县(区)。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温性草原可利用面积为537.73万亩,占全市可利用草原面积的52.92%。

近年来,我市各区县按照中央、省市有关要求,加强对草原生态的保护,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各区县天然草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改善了草原植被生存环境,使草原植被得到了休养生机的机会,草原产草量和植被盖度均明显提高。

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我市降雨量少,撂荒地和坡耕地多的自然特点,结合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我市在农牧区大力推广人工种草、草地改良等项目,扩大人工种草面积,2019年,全市种植优质牧草27.57万亩,其中苜蓿2.71万亩,燕麦、黑麦8.3万亩,饲用玉米16.56万亩。通过牧草种植,进一步优化了全市农业产业结构,推动了草产业有序发展,保障了草原生态安全,为农牧区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按照“权属明确、管理规范、承包到户、长期不变”的原则,进一步明确承包草原界限、面积及用途,细化草原禁牧责任,明确草原承包经营管护方式、权益和责任,实现草原承包规范化。目前我市共划定基本草原1095.11万亩,共承包到户草原面积1016.06万亩,完成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00%,涉及全市除安宁区以外的7个县区。划定禁牧草原面积367.91万亩,划定草畜平衡面积648.14万亩。

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但又善淤、善决、善徙,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形象地说明了黄河是一条既可以兴利又可以为害的河流。

为此,全市林业(草原)和园林绿化行业始终将保护绿色资源、涵养沿岸水源作为自己的最大初心和使命,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完善天然林管护制度,做好国家级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印发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推行城市园林绿地一级管护标准,落实基本草原保护、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全市152.43万亩天然林、144.5万亩国家重点公益林、14.8万亩湿地以及绿地、草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在黄河兰州段流量稳定、水患治理方面贡献了绿色智慧和绿色方案。特别是协同生态环境部门牵头摸排两个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存在问题13类123个,初步完成整改119个,关停采矿点10个,分类处置水电站7座,拆除旅游设施4处、石料厂4处、养殖场3处,完成矿山生态植被恢复293亩、补植补种410亩,并全面启动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和调整优化,进一步筑牢黄河文章“稳”字篇的绿色基础。

伴随我市持续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生物多样也日益丰富,久违的野生动物也开始重返、回归。记者采访时,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立勋博士说,我省有3大高原,独特的地理、地貌和地形造就了我省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无论从动物、植物还是微生物的种类都非常丰富。近年来,兰州市在生态资源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市委市政府对生物多样性和环境资源保护都非常重视,而且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黄河流域的水更清了,鸟也多了。目前兰州市范围内就有野生动物42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6种(哺乳类7种,鸟类28种)这是我市有统计以来最高的数字。值得可喜的是,近期已监测到野生动物重返的现象:比如说金钱豹,上世纪60年代退出人们的视野,现在发现又回来了,还有野猪以及狼等都被监测到。这些食物链顶端动物的回归,说明我市范围内良好的食物链已经形成,生态环境也更加优化。在野生植物保护方面,我省引进培育五小叶槭、红豆杉、白皮松等14种珍稀物种,形成了以杨柳榆槐和桃李杏枣为主的乡土林木种质资源和以苦水玫瑰、紫斑牡丹、软儿梨、冬果梨、兰州百合为特色的种质资源,共计259种71科153属。

如今,“天蓝水净”已成为城市最美的底色,兰州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使这座西北内陆城市日益变得越来越有魄力、更具活力。

新起点新目标向生态城市迈进

目前,我市已经构建了以南北两山为屏障、以城市主次干道为骨架、以黄河风情线为主线、以单位庭院绿化为基础、以游园广场为景点的城市绿化新格局,初步建成沿黄生态走廊和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市林业局总工程师侍俊元说,市林业局在“十四五”规划上的具体思路为一条廊道,即为黄河生态廊道,主要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提供生态保障;二区是指以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主要以涵养水源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主,同时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展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生态文化的区域;三屏是指三县灌草保护与恢复生态屏障区,这一带主要实施造林绿化,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其功能的发挥对维护整体生态平衡将起着屏障作用;四脉是指对湟水河、庄浪河、宛川河、蔡家河四条河以生态修复,保护水土流失为目的。他说,通过“十四五”规划,要初步达到生态功能多样化,生态经营科学化,生态管理信息化以及生态服务优质化的目的,为打造精致兰州、创造生态园林城市打好基础。

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立吉说,我市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对黄河中上游和整个国家生态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我省构建四大生态安全屏障、五大重点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就是民生,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在具体工作中,市林业局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牢牢把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综合考虑林业(草原)和城市园林绿化发展条件、发展需求等因素,系统配置森林、草原、绿地、湿地、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等生态空间,加快构建“一廊二区三屏四脉”的林业草原和城市园林绿化发展新格局,为广大市民创造了优美的旅游休闲、拥抱绿色的生产生活环境。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继续推进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增加森林覆盖面积。加大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力度。开展城市周边、河道两岸、通道沿线生态修复,恢复植被群落,重建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山体、水体,提升绿色景观水平;二是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结合林业小康村镇建设,在村镇文化广场、学校、集中安置点和义务植树基地等地段,组织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动员广大群众参与村庄绿化和“四旁”植树,建设美丽乡村,改善人居环境。持续加强草原生态保护治理,提高植被覆盖度;三是加快推进公园建设改造步伐。进一步加快彭家坪中央生态公园、金城公园二期等主题公园建设,丰富五泉山、白塔山、碑林、植物园文化内涵,全面建成具有兰州特色的文化公园。特别是加快兰州动物园易地搬迁建设,努力打造集保护研究、科普教育、园林景观、历史文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多业态景区。四是全面加强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加快新建扩建道路绿化美化,改造提升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加强城市立体绿化,积极推广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加大背街小巷增容扩绿力度,持续推进小游园、小广场、小绿地拓建改造。继续开展园林化单位、花园式小区创建工作,激发社会各界参与城市园林绿化热情;五是积极开展谋划项目前期工作。谋划、规划并逐步启动兰州植物园二期空间扩展、湟水河省级城郊森林公园、榆中生态创新城园林景观、蔡河湿地公园、黄家滩湿地公园、代家湾湿地公园、五泉山公园东扩等项目,争取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休闲康养生态精品。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吕晟君 王璇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