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节气里,以“立”字开头的节气有四个,分别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里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立冬,是冬季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此时草木凋零,蛰虫伏藏,农作物已收割晾晒完毕收藏入库,人们开始酿酒、腌菜,准备过冬。明代诗人王稚登有一首《立冬》诗曰:“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

寒露叶黄,立冬木叶半青黄(1)

其实古诗里像王稚登这样写立冬的诗有很多,它们大多描绘了立冬之时大自然的独特美景,读来很是让人神往。宋代诗人钱时的《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寥寥数语,却把立冬时节大自然的景物描摹得栩栩如生。冬天不仅有菊花傲视群芳,还有梅花清香诱人,宋诗人仇远的《立冬即事二首》里有“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期盼梅花幽香的心情跃然纸上。同代诗人苏轼的《冬景》诗,写得别具一格,诗道:“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写初冬之时,荷叶败尽,已无擎雨之盖;菊花残落,尚有傲霜之枝。在诗人看来,初冬的光景乃一年之中最佳。元朝陆文圭《立冬》说 :“早久何当雨,秋深渐入冬。黄花独带露,红叶已随风。边思吹寒角,村歌相晚春。篱门日高卧,衰懒愧无功。”立冬时,一般还不太冷,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那带着露霜的黄菊,那染红人们视线的红叶给了冬日里人们一种温暖的色彩。

寒露叶黄,立冬木叶半青黄(2)

立冬时节虽不是太冷,但家总是给人温暖的感觉,因此许多诗也写了漂泊在外的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即使如李白般洒脱,立冬之夜也不免思乡情切:“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天冷了,手冰了,新诗也懒得写了,那就在火炉边温一壶美酒吧。可微醉中,李白竟将一地月光看成了村庄被大雪覆盖的景象。李白尚且如此,何况是多情的纳兰性德了。《长相思》中,纳兰性德对故乡的依恋之情尽显:“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恬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

荒寒的塞外,暴风雪彻夜不停,如何能让人不想家呢?唐代诗人岑参在“雪满天山路”之日送别朋友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正所谓词尽而意不尽,雪上空留的又岂止是那一排排马蹄印?

寒露叶黄,立冬木叶半青黄(3)

立冬时节虽然小冷,但古人这时的生活却是十分丰富的,情调也很高雅。元代学者陆文圭是一位疏旷隐士,“早久何当雨,秋深渐入冬。黄花独带露,红叶已随风。边思吹寒角,村歌相晚春。篱门日高卧,衰懒愧无功”。一点小雨,让黄花带露,一片冬风,让红叶飘飞;那边,有村歌对唱,这里,有我这个“懒鬼”在门口打鼾。实在是一番妙不可言的景象。你睡觉来我读书,宋代诗人紫金霜在《立冬》诗中云:“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黄杨倔强尤一色,白桦优柔以半疏。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拟约三九吟梅雪,还借自家小火炉。”任窗外北方呼呼,枯荷满塘,我自围炉与书为伴。

同为宋代文人的范成大,即便是寒意浓浓也挡不住他夜游的好兴致:“人逐年华老,寒随雨意増。山头望樵火,水底见渔灯。浪影生千叠,沙痕没几棱。峨眉欲还观,须待到晨兴。”山头有打柴的樵夫点起的篝火,水底映照出渔夫点燃的渔灯,灯影随着波浪晃动。当真是人老心不老啊。

寒露叶黄,立冬木叶半青黄(4)

立冬时节,自然里已没有春夏时的繁华,而呈萧条之态,这时不同的诗人面对立冬其情感也是不一样的。宋代范成大的《立冬夜舟中作》诗云:“人逐年华老,寒随雨意增。山头望樵火,水底见渔灯。浪影生千叠,沙痕没几棱。峨眉欲还观,须待到晨兴。”这首诗写在立冬夜晚的船中,描写诗人所见到的夜景,山头有打柴的樵夫点起的篝火,水底映照出渔夫点燃的渔灯,灯影随着波浪晃动仿佛千重。在这寂静的立冬之夜,诗人感怀自己已步入老年。陆游在《立冬日作》中写道:“室小财容膝,墙低仅及肩。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房间很小,墙头很矮,寒霜降临,缺少火炭,御寒的棉衣也不知在哪里。虽然生活处境十分艰难,陆游却有着颜回的“陋巷简居”之德,面对“箪食瓢饮”的困苦生活,欣然接受。

寒露叶黄,立冬木叶半青黄(5)

更让人敬佩的是有些忧国忧民的诗人在立冬之时关心的并不是自己的生活如何,而是百姓如何过冬。苏辙就作有《立冬闻雷》一诗:“阳淫不收敛,半岁苦常燠。禾黍饲蝗螟,粳稻委平陆。民饥强扶耒,秋晚麦当宿。闵然候一雨,霜落水泉缩。荟蔚山朝隮,滂沱雨翻渎。经旬势益暴,方冬岁愈蹙。半夜发春雷,中天转车毂。老夫睡不寐,稚子起惊哭。平明视中庭,松菊半摧秃。潜发枯草萌,乱起蛰虫伏。薪槱不出市,晨炊午未熟。首种不入土,春饷难满腹。书生信古语,洪范有遗牍。

时无中垒君,此意谁当告。”天旱半年,蝗虫肆虐,稻谷绝收,老百姓都饿坏了。突然冬天来临,大雨滂沱,雷声阵阵,可农时已过,即便种下也可能熬不到春天。“冬雷震震夏雨雪”是违反自然规律的。所以,苏辙在听到立冬时的惊雷,想到了民间的疾苦,十分伤感。和苏辙一样关心农民疾苦的,还有元朝诗人方回,“立冬犹十日,衣亦未装绵。半夜风翻屋,侵晨雪满船。非时良可怪,吾老最堪怜。通袖藏酸指,凭栏耸冻肩。枯肠忽萧索,残菊尚鲜妍。贫苦无衾者,应多疾病缠”。这一年的第一场雪,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这么急就冷下来,应该会让很多贫苦无暖衣的人更加困苦吧?想到这些,方回的心情更加沉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