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被贬永州写的山水诗句(柳宗元在永州写了两首渔翁的诗)(1)

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有两首诗是写渔翁的,一首是广为人知的《江雪》,另一首是《渔翁》,这两首都是他被贬永州期间写的。两个渔翁有什么不同呢?诗往往是诗人内心的写照,要真正理解这两首诗所刻画的渔翁,还得先从柳宗元的人生经历说起。

公元773年,柳宗元出身于名声显赫的河东柳氏,祖上世代为官,四岁开始便受到了来自于母亲的良好的启蒙教育,因幼年在长安度过,,所以对朝廷的腐败无能、社会的危机与动荡有所见闻和感受。少年时他跟随到各地做官的父亲宦游,直接接触到社会,见识更广了。积极入世、刚直不阿的父亲和信佛的母亲为也为他后来“统合儒佛”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公元793年,20岁的柳宗元进士及弟,26岁又通过了博学宏词科考试,并授集贤殿书院正字。801年被任命为蓝田尉,803年被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从此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更广泛,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也因他的才华被赏识,被提拔为礼部员外郎,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805年1月,唐顺宗即位后,在他的支持下,以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刘禹锡为核心的政治集团,开启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永贞革新“运动。那时的柳宗元雄心万太,以为接下来可以大展拳脚,实现自己“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来之声”的伟大抱负了。可惜这场革新遭到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联合势力的强烈反扑,加上唐顺宗中风身体不便,805年8月,唐顺宗被迫禅位给太子李纯,即唐宪宗,这场运动只持续了180多天就宣告失败了。不久王叔文被赐死,王丕被贬后病亡,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远州刺史,还没上任又改贬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

柳宗元被贬永州写的山水诗句(柳宗元在永州写了两首渔翁的诗)(2)

柳宗元先贬邵州,后追贬到永州,从屹立朝堂的股肱之臣一下沦落为流放偏远地区的贬官,仿佛从天堂坠入地狱。他在任所名为司马,实际上是毫无实权而受地方官员监视的“罪犯”。永州那时是一个蛮荒之地,自然条件恶劣,柳宗元带着一家老小千里跋涉到了永州,刚去时也没有自己的住所,只能借住在龙兴寺,老母亲半年后因水土不服生病过世。龙兴寺多次遭遇大火,他每晚都觉得“蚤夜惶惶”,身体也不断地出问题,后来竟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在这种种的磨难和打击下,那时他内心的郁闷和愁苦不言而喻。

压抑久了,心灵总得有个释放的窗口。于是一有空余,柳宗元便没有目的地出游,与随从一起爬山涉水。渐渐地他发现原来永州山水奇丽、造化神秀、万物灵趣,他迷上了这里的山水,“自肆于山水间”,心中的郁结之气也逐渐舒缓。永州的山水也给了柳宗元创作灵感,在柳州他写下了有名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和《江雪》、《渔翁》、《溪居》等优秀的山水诗。他以精巧的文字再现自然美,同时也抒发自己的心情,寄寓自己的理想。而山水的清净深幽、大自然的浩渺博大,逐渐抚慰了他受伤的心灵,从最初的悲愤孤傲,到最后的洒脱旷达,“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心灵与自然融合了。从《江雪》到《渔翁》,便可以看出柳宗元这种思想转变的过程。

先来看《江雪》: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被贬永州写的山水诗句(柳宗元在永州写了两首渔翁的诗)(3)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写于他在永州的早期, 描写的是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千山无鸟影、万径无人迹,大地被白雪覆盖了,人世间一切的污秽龌龊和腐朽丑陋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天地苍茫、万籁俱寂,寒彻冷峻,在这样一个晶莹无瑕、幽冷寂静的世界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个渔翁穿蓑衣、戴斗笠独在坐在江心的小舟上垂钓。这个渔翁显然是不畏寒冷,似乎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那是一种远离尘嚣、只有自我的幽僻境界,虽然形影孤独,却也孤傲执着。

这首诗文字凝炼、意境幽僻,通过典型概括的手法,以一个静态的场景塑造出了一个遗世独立、孤傲高洁,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的渔翁形象。这个被幻化和美化了的渔翁实际也是柳宗元写作时的精神寄托和写照。被贬柳州初期,虽然精神上是非常压抑和苦闷的,但他作为封建文人士大夫,仍然坚守“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的儒家思想,不因一时的失意和窘迫而失志改节,正如他说的“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他心中的理想和信念仍然未动摇,没有忘记他匡扶天下的壮志。他在孤独冰冷的世界里不畏寒冷,专心“独钓寒江雪”,他在等待朝廷的召唤,企盼重新施展抱负的机会。所以在《江雪》里,柳宗元刻画的实际上是他理想中的一个坚定不屈、品格高洁的渔翁形象,同时也反映出他尊儒的思想。

再来看《渔翁》:

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柳宗元被贬永州写的山水诗句(柳宗元在永州写了两首渔翁的诗)(4)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和《江雪》中的冰冷倔傲相比,仿佛画风顿改,呈现的是生动飘逸的渔翁生活连环画。“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前两句是描写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打水燃柴做饭,这本来是很寻常的事情,但造语新奇,用“清湘”借代“水”,写出了水的清澈,用“楚竹”借代“柴”,交代了渔翁生活的地域,而且水和竹也隐喻了渔翁高洁的品行操守。这样一来诗句的意蕴也就不一样了,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三、四句“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太阳出来云雾散尽却不见人影,忽闻摇浆的声音从青山绿水中传出。这两句的描写“反常合道”,但也充满奇趣。柳宗元没有静止地去表现日出后的壮丽辉煌,而是写出了日出瞬间的景象,山水随着天色的变化,色彩由黯而明,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随着划破静空的一下声响,万象皆绿,呈现出一派清寂得有几分神秘的境界。

结尾两句“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日出以后,画面更为开阔,此时渔船已进入中流,而回首骋目,只见山巅上正浮动着片片白云,好似无心无虑地前后相逐。这里化用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的句子,诗境极是悠逸恬淡,富有无穷的韵味。

柳宗元被贬永州写的山水诗句(柳宗元在永州写了两首渔翁的诗)(5)

全诗通过三个动态的场景,连续转换,流畅活泼,刻画了一个置身山水之中、独来独往、自由生活的渔翁的形象,也反映了诗人超然旷达的心境。此诗写于柳宗元被贬永州的后期,在永州生活数年后,仍然不见朝廷回归长安的召令。公元810年,唐宪宗专门发布了一道永贞革新中被贬的二王八司马“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列”的诏书,重登仕途、造福桑梓的理想彻底破灭了。悲愤之余,柳宗元毅然搬出龙兴寺,在永州河西的愚溪筑屋而居。过起了普通老百姓居家生活。“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他像个闲适的隐士,彻底将自己放逐田园和山水,在大自然的熏陶和洗礼中他意难平的心也逐渐释然,转而追求一种无拘无束、与自然相融合的人生境界。这也反映了柳宗元自觉渐悟以佛入儒,统合儒释后的释怀和超脱。不难看出,这首诗中其实也透露出佛家“空”的境界,人和自然彼此融合观照到一起,完美和谐。

综上所述,从《江雪》到《渔翁》,两个不同的渔翁形象,映射了柳宗元不同时期的内心世界,也反映出他以佛理丰富儒学的思想过程。他既坚守高洁的品格操守,又追求自由、旷达、与自然融合的人生理想。在永州的十年,他始终在思考、探索,他思考与探索的领域除了文学,还有哲学思想。永州的十年,是他人生最悲催的十年,也是他诗文创作最丰硕、哲学思想逐渐蜕变完善的十年。在永州期间,公元813年他还和当时位居朝廷高官的韩愈展开了一场关于天人关系的哲学辩论,写出了他的哲学论文代表作《天论》,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的论点,用唯物主义观点解说天和人的关系,对唯心主义天命论进行批判。他的哲学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他的政治思想以儒为主。他虽然也好佛,但也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博采众家,对佛教的接受,主要是领会佛教义理,以图“统合儒释”,把佛教思想纳入儒家思想体系。所有这些,也成就了他唐代著名“哲学家”的美名。

(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