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参棒槌(长白山的人参为什么叫)(1)

又到了长白山采挖人参的季节了。一想起长白人参能“生死人而肉白骨”的医疗保健功效,一想到长白人参那些美丽的故事,一想到那些长白山挖参人惊险离奇的传说,任何喜欢旅游探奇的人,都想前往长白山一探究竟。

但是,欲挖长白山人参,必须先懂人参规矩。否则你会碰得头破血流,甚至还会有生命危险!

注意!进了长白山,绝对要把人参叫“棒槌”!是的,你没听错,一定要改口称呼人参为“棒槌”。

为什么?因为这是千百年来长白山中约定俗成的江湖黑话。进长白山挖人参,就得遵“参道”,说“黑话”!

东北人参棒槌(长白山的人参为什么叫)(2)

长白山人参二荚子

★长白山是人参的故乡,是大清国的龙兴之地

人参,自古以来就是珍贵的药材。长白山人参自打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史册,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明朝时已经大量将人参用于医药。世居白山黑水的女真族(后来的满洲族)自努尔哈赤时始,便大量采挖人参,和关内的明朝商人换取生产生活的各种物资。因此人参几乎成了世代渔猎的女真人的经济支柱。明朝为了抑制女真族的迅猛发展之势,朝廷曾多次封闭和女真人进行人参贸易的市场,几乎把女真人逼上了绝路。以此看来。人参曾经是女真人的救命药草。

据说,大清国的开国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自小就跟随自己的父祖辈进长白山采挖人参,自身积累了丰富的采挖人参的经验。那时候,女真人把人参称作“奥尔厚达”。奥尔厚,是草,达,是头领,是王,所以“奥尔厚达”是百草之王。

东北人参棒槌(长白山的人参为什么叫)(3)

传说,给明末镇守辽东的大将军李成梁当仆人的少年努尔哈赤,无意中说出自己脚心上长着七颗痦子,正是朝廷四处追缉的未来威胁大明江山的人,因而被李成梁即刻拘押。夜晚,努尔哈赤在李成梁小妾的帮助下逃进了长白山,开始养精蓄锐,挖参为业,逐渐靠倒卖人参,积攒了财富,终于发展成建州女真的头领,然后逐渐统一了东北的女真各部,成立了后金国,做了女真人“大汗”。

努尔哈赤死后,他的儿子皇太极继位,改“后金”为“清国”。

从此,盛产人参的长白山,成了养育、护育大清国的“龙兴之地”。

★棒槌。偷闯“柳边外”挖人参者的“江湖暗语”

东北人参棒槌(长白山的人参为什么叫)(4)

长白山人参四品叶

清朝政府为永久保护以长白山为核心的“龙兴之地”,决定效仿秦始皇和明成祖朱棣阻挡胡人入侵中原而修建万里长城的办法,修建一道宏大的工程工事“柳条边”,来阻挡外族进入长白山。

“柳条边”不是万里长城的砖砌工事,而是仅在东北围绕长白山挖掘的阻断行人的深广的壕沟。堤防壕沟旁是用土堆成的宽、高各三尺的土堤。上植柳条,谓之“柳条边”,又名条子边,或称“盛京边墙”。这条遍植柳条的土堤壕沟,居住人的一边谓之“柳边内”,有长白山的一面,谓之“柳边外”。这条浩大的柳边土堤从皇太极的1638年开始修建,到康熙皇帝的1681年结束。目的就是阻断朝鲜人、蒙古人进“柳边外”偷挖人参。大清皇家还专门在各个卡口设立巡检兵将,用以防止外人随便进入“柳边外”。至于吉林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在册登记的“参丁”,也要凭着衙门颁发的通行证进入“柳边外”。那时朝廷规定:“在长白山禁地内捕蛤蜊、捉水獭、采蜂蜜、挖人参,为首者枷两月,鞭一百。”

东北人参棒槌(长白山的人参为什么叫)(5)

长白山人参

后来,偷偷进入“柳边外”偷挖人参的人越来越多,朝廷管制略有松弛,但对偷挖人参的人绝对严惩不贷。因为那是大清皇家的贡品,也是大清满族的吉祥之物。

偷挖人参的人为了活命,便利用采伐木头做捶衣“棒槌”为借口,混进“柳边外”。

久而久之,违规进入长白山偷采人参的人便约定俗成,把人参称作棒槌。

★棒槌,民俗中的“珍宝贱名”之说

中国的人参大量采挖,从明朝兴起,到清朝达到史无前例的的高潮。因而,成形的高质量的人参越来越少。“闯关东,挖人参”成了无数关内穷人一夜暴富的梦想。而人参生长缓慢,而且性格一点儿也不大众化。

东北人参棒槌(长白山的人参为什么叫)(6)

长白山人参带红榔头的四品叶

人参的生性是:离开松树杂树林不愿意活,离开背阴坡不愿意活,离开潮湿散光的树荫下不愿意活,离开寒冷的长白山不愿意活。

人参还有许多小脾气:无论什么动物踩它一脚就装死睡眠;被什么动物咬了一口茎叶也装死睡眠;被太阳暴晒了也装死睡眠;被大雨积水漫过了也装死睡眠;冬天没有大雪覆盖了也装死睡眠……总之,伤害它一点儿,他就装死睡眠。有时候一连睡他几年不发芽,你做了记号也让你找不到它,急死你。

至于想找一棵超过半斤重的人参,那比登天摘月亮还难!旧时代的秤是16两一斤。所以,8两是半斤。半斤左右的人参就是绝对的价值连城的宝物,所以有“七两为参,八两为宝”之说。有人为了保护长白山人参,就建议不准再称呼人参的本名,而是起一个不是享受尊崇,而是要经受捶打的贱名吧!于是,从此人参被代之为“棒槌”!

东北人参棒槌(长白山的人参为什么叫)(7)

长白山人参

★棒槌,人参身型胖大的“希冀”之说

清朝年间,凡是闯关东闯进“柳边外”挖人参的人,都想挖到一棵长得胖胖乎乎,顺顺溜溜的大个头的人参,那人参最好长成胡萝卜一样粗细。可是,据说胡萝卜是外国的物种,大清年间,胡萝卜大概还没有引种到东北的黑土地,因此进长白山采挖人参的人没有明显的象征目标,那妇人用的圆圆滚滚的,光光溜溜的,结结实实的棒槌,便是一个很好的象征形象,于是有人就把人参叫棒槌,希冀自己进山挖参时,就能挖到想妇女捶衣服的棒槌一样的胖胖乎乎的大人参。

人说,心理暗示便是成功的钥匙。君不见国际体育赛场上,无论跳高、跳远、撑杆跳、体操赛以及其他各种赛事活动中,许多外国男男女女的运动员,都是嘴中叨咕着什么吗?那是“我一定成功”“我一定胜利”“我一定会赢”的心理强化式的暗示。

东北人参棒槌(长白山的人参为什么叫)(8)

此图版权归于网络。长白人参图。

清朝闯进长白山的挖参人,肯定不懂“心理暗示”是什么科学。可他们也会心理暗示,譬如在开山、祭山、磕头拜祭的时候,口中总要祈祷着什么,那祈祷,就是中国式的心理暗示。

所以,长白山中人参的“棒槌”之名,可能是先人们挖人参时心理暗示的结果。

★“不听邪”在长白山中放山时喊“人参”,被棒槌伙子赶下了山

有句古话叫做“入乡随俗”,还有句话叫“上什么山唱什么歌”。是说明某乡、某山的习俗已经成为文化。所以为了尊重那里的人,就应该“入乡随俗”。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某外号“不听邪”的下乡知青,偏要跟着棒槌伙子“放山”去。进山之后他对挖参人的规矩倒行逆施,乱说乱讲,坐树墩,掏鸟蛋,捕蛇杀蛇,满山乱窜。别人“排棍”“ 拉趟”子时他横着膀子逛。

东北人参棒槌(长白山的人参为什么叫)(9)

长白山人参。

那天忽然间,有人发现人参开始喊山:“棒槌”!附近的人立刻祝贺:“快当!”老把头问一声:“什么货?”发现者爆号:“五品叶!”老把头刚喊:“拿着。戴笼头。拿火。抬棒槌!”就是“收获。戴上棒槌笼头。抽烟。挖参”的意思

这知青忽地窜过来,高声喊着:“人参在哪里?哪里有人参?快挖呀!”别人阻止不住他的造反精神,他跑到人参前,推开正在给人参“戴笼头”的人,一下子把人参连带着芦头从半腰薅断了。这棵五品叶人参品相折断,价钱一下折掉一多半。

老把头心疼得欲哭无泪,不由大怒,高喝一声:“打下山去!”棒槌伙子们早就忍无可忍,一听老把头的话无须再忍,一顿乱棍,把这“不听邪”打得连滚带爬,嚎啕大哭。

东北人参棒槌(长白山的人参为什么叫)(10)

长白山人参

后来,“不听邪”告到到县里的知青办,要求惩办所有的棒槌伙子。生产队全体贫下中农大怒:先让他赔了这棵人参的原价再说。他的家长原先也很嚣张,亲自和县知青办的领导拿着那苗弄断的五品叶人参找专家问询,才知儿子闯了大祸。因为那人参的价钱他家无论如何也赔不起!此事才算不了了之。若是倒将过来,这“不听邪”和他的家长肯定不饶。

从此后,全县的知青们以此为戒,接受贫下中农教育的态度更虚心了。

看来,棒槌还是大有功劳的。(作者简介:王天祥,山东青岛人,高级记者、作家,出版长篇小说、旅游文学、报告文学、历史文化、旅游文化、诗词赏析、企业管理、市场分析、成功学、人才学等各种专著42部,撰写电视剧200多集,创作历史、文化、风光、纪实等专题电视片数十部,在各类报刊发表文章数百篇,发表网络文章千余篇。)

东北人参棒槌(长白山的人参为什么叫)(11)

长白山带红榔头的人参苗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