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伐赵  在我们先前的故事中,魏惠王是一个昏庸的、糊涂的、失败的角色但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二元对立真正的历史,是灰色的,对与错、是与非、成功与失败、光明与黑暗杂糅其中,没有任何人是绝对正面的,也没有任何人是绝对反面的;没有人永远是成功的,也没有人永远是失败的  就像魏惠王,这个当初差点在韩、赵联军的围殴下丧命的王,也有一个梦想他的梦想,是再现春秋时期超级大国晋国的威势及荣光  而且,他不是那种只会躺在床上做梦的人,他是实干家,为他的梦想拟定了一个完整的计划  他的计划第一步,是灭赵他甚至差点成功了,魏军以闪电战的态势,兵围赵国国都邯郸  但有人不愿意他成功,春秋时代的晋国对诸国造成的心理压力太大了,没有人愿意战国的舞台上再出现一个国土与实力堪与晋国匹敌的魏国  诸侯开始行动齐国、楚国纷纷出兵救赵  楚军将军是景舍,齐国将军是田忌  接下来,一个中国历史上军神级的人物,这场战争真正的主角,孙膑登场了他的对手,是魏国主将庞涓2  在《东周列国志》等演义小说中,孙膑与庞涓是同门师兄弟,他们的老师,是名字听上去就神秘阴森的鬼谷子  虽然这样的设定很有戏剧效果,但很可惜,这只是小说家语正史中的记载仅仅是一句话:“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他们曾经一起学习过兵法在哪里学的?不知道跟谁学的?也不知道  我们只知道,孙膑先学成毕业,到魏国工作,顺利地成了魏国军方的高级官员,将军  庞涓虽然成为魏国将军,但他心里并没有安全感因为他了解孙膑,他知道孙膑的才华远远超过自己,他认为,如果孙膑的才华被人发现,那他的地位将不保而想要永保自己的地位与权势,只有一个办法,废掉孙膑  于是,孙膑“乃召之至,则以法断其两足而黥之”  我们可以脑补、想象这一过程  某日,尚未毕业的孙膑接到了庞涓的一封信在信中,庞涓说,自己现在成了魏国的将军,有权力、有地位,想到同门师兄弟孙膑还没有工作,便想邀请孙膑到魏国发展  孙膑当然去了,自己的同门师兄弟在魏国这个大平台上发展的不错,要提携自己一把,有什么理由不去?  孙膑没有想到,在魏国,庞涓已经布好陷阱,等着他进入  到了魏国,孙膑被庞涓诬陷违法,被砍掉双脚,脸上刺字,永远地被打上了罪犯的烙印  虽然没有被直接杀掉,但在那样的情境下,一个脸上刺着字、失去双脚的犯人等同于一个废人,屈辱地活着,然后很快默默无闻地死去几乎是必然的命运  精通兵法的孙膑没有认命,兵法,说到底就是与命运的对抗他一边在魏国艰难地苟且偷生,一边在等待、寻找一个逃亡的机会  机会来了公元前354年,齐国向魏国派遣了一批使者  某日,趁着夜色,孙膑私下里找到了齐国使者,请求到齐国避难  一聊之下,齐国使者惊讶地发现,眼前的这个没有双脚、脸上刺着字的魏国罪犯居然是个大才这个人,值得他冒一次外交风险  于是,在返回齐国时,这位齐国使者将孙膑藏在车中,偷偷地带到了齐国3  孙膑是幸运的,因为此时齐国的国君是齐威王该王最大的优点,就是重视人才,或者说至少在表面上很重视人才  我估计,上行下效,齐国上下都有一种重视人才的氛围所以,当齐国使者发现孙膑这个罪犯是个人才的时候,他并没有因为他罪犯的身份而轻贱他,甘愿冒着外交风险,将孙膑偷运到了齐国  孙膑更幸运的是,到了齐国之后,他得到了权臣田忌的赏识在《史记》的记载中,孙膑得到田忌赏识,是因为一个“田忌赛马”的故事  这个故事很著名,但也很让人生疑一个军事家的智慧,绝不是“田忌赛马”这样的油滑的小聪明身为政治家的田忌之所以赏识孙膑,也绝对不是因为田忌帮他赢了赌马打动田忌的,一定是孙膑身上那些更重要的的素质  闲话不说,言归正传田忌又将孙膑推荐给了齐威王,一番详谈之后,齐威王也被孙膑的才能折服,尊孙膑为师  不久,魏国围攻赵国邯郸,齐威王便想要任命孙膑为将军带兵救赵,但孙膑“辞以刑余之人不可”——孙膑认为自己是被处过刑的,不可担任将军,所以推辞了  于是齐威王便任命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发兵救赵,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资治通鉴选人的方法?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资治通鉴选人的方法(资治通鉴职场经)

资治通鉴选人的方法

1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伐赵。  在我们先前的故事中,魏惠王是一个昏庸的、糊涂的、失败的角色。但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二元对立。真正的历史,是灰色的,对与错、是与非、成功与失败、光明与黑暗杂糅其中,没有任何人是绝对正面的,也没有任何人是绝对反面的;没有人永远是成功的,也没有人永远是失败的。  就像魏惠王,这个当初差点在韩、赵联军的围殴下丧命的王,也有一个梦想。他的梦想,是再现春秋时期超级大国晋国的威势及荣光。  而且,他不是那种只会躺在床上做梦的人,他是实干家,为他的梦想拟定了一个完整的计划。  他的计划第一步,是灭赵。他甚至差点成功了,魏军以闪电战的态势,兵围赵国国都邯郸。  但有人不愿意他成功,春秋时代的晋国对诸国造成的心理压力太大了,没有人愿意战国的舞台上再出现一个国土与实力堪与晋国匹敌的魏国。  诸侯开始行动。齐国、楚国纷纷出兵救赵。  楚军将军是景舍,齐国将军是田忌。  接下来,一个中国历史上军神级的人物,这场战争真正的主角,孙膑登场了。他的对手,是魏国主将庞涓。2  在《东周列国志》等演义小说中,孙膑与庞涓是同门师兄弟,他们的老师,是名字听上去就神秘阴森的鬼谷子。  虽然这样的设定很有戏剧效果,但很可惜,这只是小说家语。正史中的记载仅仅是一句话:“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他们曾经一起学习过兵法。在哪里学的?不知道。跟谁学的?也不知道。  我们只知道,孙膑先学成毕业,到魏国工作,顺利地成了魏国军方的高级官员,将军。  庞涓虽然成为魏国将军,但他心里并没有安全感。因为他了解孙膑,他知道孙膑的才华远远超过自己,他认为,如果孙膑的才华被人发现,那他的地位将不保。而想要永保自己的地位与权势,只有一个办法,废掉孙膑。  于是,孙膑“乃召之。至,则以法断其两足而黥之。”  我们可以脑补、想象这一过程。  某日,尚未毕业的孙膑接到了庞涓的一封信。在信中,庞涓说,自己现在成了魏国的将军,有权力、有地位,想到同门师兄弟孙膑还没有工作,便想邀请孙膑到魏国发展。  孙膑当然去了,自己的同门师兄弟在魏国这个大平台上发展的不错,要提携自己一把,有什么理由不去?  孙膑没有想到,在魏国,庞涓已经布好陷阱,等着他进入。  到了魏国,孙膑被庞涓诬陷违法,被砍掉双脚,脸上刺字,永远地被打上了罪犯的烙印。  虽然没有被直接杀掉,但在那样的情境下,一个脸上刺着字、失去双脚的犯人等同于一个废人,屈辱地活着,然后很快默默无闻地死去几乎是必然的命运。  精通兵法的孙膑没有认命,兵法,说到底就是与命运的对抗。他一边在魏国艰难地苟且偷生,一边在等待、寻找一个逃亡的机会。  机会来了。公元前354年,齐国向魏国派遣了一批使者。  某日,趁着夜色,孙膑私下里找到了齐国使者,请求到齐国避难。  一聊之下,齐国使者惊讶地发现,眼前的这个没有双脚、脸上刺着字的魏国罪犯居然是个大才。这个人,值得他冒一次外交风险。  于是,在返回齐国时,这位齐国使者将孙膑藏在车中,偷偷地带到了齐国。3  孙膑是幸运的,因为此时齐国的国君是齐威王。该王最大的优点,就是重视人才,或者说至少在表面上很重视人才。  我估计,上行下效,齐国上下都有一种重视人才的氛围。所以,当齐国使者发现孙膑这个罪犯是个人才的时候,他并没有因为他罪犯的身份而轻贱他,甘愿冒着外交风险,将孙膑偷运到了齐国。  孙膑更幸运的是,到了齐国之后,他得到了权臣田忌的赏识。在《史记》的记载中,孙膑得到田忌赏识,是因为一个“田忌赛马”的故事。  这个故事很著名,但也很让人生疑。一个军事家的智慧,绝不是“田忌赛马”这样的油滑的小聪明。身为政治家的田忌之所以赏识孙膑,也绝对不是因为田忌帮他赢了赌马。打动田忌的,一定是孙膑身上那些更重要的的素质。  闲话不说,言归正传。田忌又将孙膑推荐给了齐威王,一番详谈之后,齐威王也被孙膑的才能折服,尊孙膑为师。  不久,魏国围攻赵国邯郸,齐威王便想要任命孙膑为将军带兵救赵,但孙膑“辞以刑余之人不可”。——孙膑认为自己是被处过刑的,不可担任将军,所以推辞了。  于是齐威王便任命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发兵救赵。

4  此时,赵国国都邯郸被魏兵围攻。救援赵国,听上去是一个目标很明确的任务。田忌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他马上带领军队准备奔赴赵国邯郸。  但孙膑提出不同意见。孙膑认为:“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意思就是说,好比两个人打架,你劝架的人不能也挥着拳头、提着兵刃上去。那样只会打得更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分析形势,以实击虚,纠纷自然而然会解开。  目前的形势是魏国举全国之力围攻邯郸,那么留在魏国国内的肯定是老弱病残。所以,不如突袭魏国国都,占据有利地形。这样一来,魏国军队肯定势必要回兵自救,那么,赵国的困境自然就解决了。同时,我们还可以在魏国回兵的路上设伏,占据有利地形,以逸待劳,打魏兵一个措手不及。  田忌一听,点头称是,号令大军往魏国国都安邑挺进。5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战术“围魏救赵”。  在我们的印象中,这一切是很完美的。齐国军队直捣魏国国都,魏国军队马上从邯郸撤兵;然后齐国军队在魏国军队的必经之路上设伏,大败魏国军队。  最后,赵国被救,魏兵战败,齐国军队完美地完成任务,完美地证明了“围魏救赵”战术的成功与高明。  这一战术被列入“三十六计”,成为中国人代代相传的古老智慧。  但是,《资治通鉴》记载:“十月,邯郸降魏。魏师还,与齐战于桂陵,魏师大败。”——直到十月,邯郸终于坚持不住,打开城门向魏兵投降。魏兵回师魏国,在回兵途中,在桂陵一带遭遇齐兵,双方展开大战,魏兵大败。  也就是说,田忌虽然战胜了魏兵,但是并没有完成任务。邯郸其实已经向魏兵投降了。  而魏兵呢,既然完成了任务,当然就要撤兵。听上去,这跟齐兵是不是围攻了魏国国都没有一点关系。所以我怀疑,田忌根本没有带兵围攻魏国国都。  这样看来,齐国军队既没有真的围魏,也没有救得了赵国,他们只是在魏国军队回师途中,与疲劳的魏军打了一仗,然后将对方打败了而已。  所以,如果从它的直接目的来看,“围魏救赵”其实是一个失败的战术。但是,因为最终的结果还不错,掩盖了它的失败。6  这是一个暗示,暗示着所谓“围魏救赵”这一类传统智慧不可靠。  由于演义小说的影响,中国人,尤其中国普通民众对于战争中的计谋与诈术有一种迷信,我们普遍相信,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一个个阴谋诡计。一个好的计谋,可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弱者如果有了一个善于使用阴谋诡计的谋士,也是有可能吊打强者、称霸天下的。  在传统演义小说中,诸葛亮、刘伯温、徐茂功、吴用等人都是这样的人,他们的主要业务,就是在战争中策划阴谋诡计,然后赢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所以,当中国人把对于战争的误解挪到人生、社会、职场、商业中时,我们相信,人生、职场、商战的胜败,也取决于斗争中的阴谋与计策。  所以,厚黑学大行其道,人生诈术四处泛滥。所谓成功学,就是教人如何欺瞒他人,就是教人如何皮厚心黑地算计他人的技术。  这可能是对战争最大的误解了。我不否认,阴谋诡计可能改变局部战争的胜败,可能节省一定的成本。  但是,决定长期战争胜败的,绝对不是阴谋诡计,永远是双方的综合实力、军事动员能力、武器装备水平、后勤补给能力、军队训练水平等等这些要素。  例如,秦国能统一六国,靠的绝对不是阴谋诡计;汉武帝时汉朝能打败匈奴,靠的也绝对不是阴谋诡计,而是战争背后的国家综合实力以及战争动员能力。  我相信,人生、职场、商业领域也是如此,最终的胜败,绝对取决于阴谋诡计之外的硬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