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宰相李峤有一首流传很久的诗——《风》,很多人喜欢它是因为诗中没有直接写风,而是通过描写周围的景物来从侧面描写风,很有画面感,犹如一篇描写丰富的小品文。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古诗风别称(古诗词的侧脸风)(1)

按现在的话说,李峤是一个诗红人不红的人。

他从唐高宗时期便步入仕途,先后在唐高宗、武则天等君王的手下共事,曾三度拜相。

李峤生前以文辞著称,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苏味道、杜审言、崔融合称“文章四友”,晚年成为“文章宿老”。

或许是因为其先后历仕五朝,趋炎附势,所以史家评价以贬义居多,对此人也就流传不广了。

好在诗、歌、词、曲不以其职位高低而论英雄,所以才使其诗歌能流传至今。

就诗中的意境而言,风既可以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也可以催开春天美丽的鲜花,还可以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依旧可以吹进竹林能使万竿竹倾斜。

完全是一派休闲中欣赏美景的画面。

之所以会产生其画面,与此人在当时志得意满有很大的关系。纵使大唐盛世,大部分人依然无法这样安然地欣赏风景。

作为当时的官员,贵为宰相,纵使在任时期也有平定岭南僚乱和抑制酷吏政治的政绩,但以笔者看来,李峤是一个事故圆滑的官痞子。

试想“历任五朝”为官,毫不犹豫地为了保护自己的身家性命就投入到原先自己的领导的接任者的麾下,况且这里面还有不同的立场和分歧,他算是彻彻底底健行中庸之人,也就是老好人。

其实笔者不喜欢老好人,有一定能力的老好人远比一个坏人的破坏力大。对于众所周知的坏人,大家自然远离,伤害无法扩散;而一个老好人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很多人,况且在当时手握重权。

大家都知道,在任何一个方面想要有所成就,必须投入相当大的精力与时间才可以。不否认李峤能有较高的文学成就是以他在上班的时候做工作以外的事情为代价的,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也是对那份薪酬的不尊重。

可以放下一切去观赏风景,不应该是一个宰相所为,因为他身上肩负的不是一家人的好生活,而是一个区域内居民的好生活。

按照李峤写出的好诗歌的代价,以一字千金形容并不为过,在这里是指他为了写诗而浪费的部分。

如果当真喜欢写诗歌,更建议他能去一些编纂审阅的部门供职,这样更能使他的爱好成为工作。

笔者如此点评并非是对先人的不敬,而是站在侧面观察这个人和他的作品。

如果在个人成就与社会贡献之间做选择,当职者更应该善待自己的工作和他人的信任,而非急功近利地只看中个人的所得,除非能把两者相统一。

#诗歌##古诗词赏析##自媒体学习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