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壮族的先民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一代代传承着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在现代很多人认为“年味”越来越淡的时候,壮族依然保留着很多非常有意思的传统春节习俗,壮族和汉族一样,春节同样是壮族最隆重的节日,但却有着浓浓的“年味”。
壮族在春节期间对吃特别讲究,在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做很多的米饭,即“压年饭”。这米饭还一定要有剩余,留到第二天再吃,象征着富裕,也寓意来年五谷丰登。此外,春节期间壮族人民大多不喜吃青菜,他们认为,吃青菜来年田里就会长草,十分影响庄稼的收成。
壮族的节日很多都与汉族相通,但在食俗上却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抢头鸭、吃母粽”等都是他们过年时的迎春大事,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美食和风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壮族人民的“过年文化”吧!
杀年猪汉族的年谣“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而在壮族人家一般是在腊月二十七杀年猪,杀了年猪就算是拉开过年的序幕了。为了杀年猪,壮族人民早早就做好了准备,提前将猪精心饲养半年之久,待时间一到,便开始喜庆的“杀年猪”活动。
年猪杀完后一次吃不完,壮族人会将剩下的猪肉清洗干净,用刀砍成长条,抹上作料后挂在门房上或火塘边。老一辈还会专门用甘蔗渣烧烟来熏腊肉,这样熏出的腊肉风味最好。不管是用来炒还是蒸,味道都非常不错。
五色压年饭
在除夕晚上,壮族人民会蒸制很多的五色糯米饭,用来迎接新年,祈祷来年五谷丰登、五福临门。这五种颜色是用天然的植物萃取色,将糯米浸泡在4种不同颜色的水中,上色后再和原色的糯米一起蒸熟,米香诱人、色泽亮丽,看起来十分漂亮。
按照壮族人春节的习俗,除夕晚上的米饭一定要做得多,多到吃不完才行,这象征着年年有余,来年有好收成,也称为“压年饭”,有吉祥平安的寓意。
汲新水喝新年茶
大年初一的早晨,天还未亮人们便会起床,穿上新衣、燃放鞭炮来迎接新年的到来。而此时各家各户的姑娘们,会挑起木桶争先到河边“汲新水”。唱着歌、拿着香火,到河边后将香火插上,扔入用红纸包好的钱币,然后挑回家新年的第一桶水。在回家的路上,还要捡些与家畜相像的石头,把石头放入自家的牛栏、猪圈,寓意新年牲畜兴旺、无灾无害。
而挑回家的新水,壮族人民还有特别的用意,将水中加入葱花、生姜、红糖、竹叶等食材,煮沸后让全家都喝上这用新水煮的新年茶。壮族人称新年茶为“灵巧水”,据说大姑娘喝了之后会更加聪明,小孩子喝了更加健康,老人喝了会更加长寿,夫妻喝了会更加和睦。
抢头鸭“抢头鸭”是壮族地区春节的习俗之一,比赛谁家能第一个讨到新年的好彩头。在大年三十晚上,待到十二点的钟声一响,家家户户都会争先宰鸡杀鸭,然后将粽子煮上,按照顺序鸡和鸭摆在供桌的中间,粽子放在两边,两侧还各有一把夹着猪尾、贴着红纸的大蒜苗,一一祭祀祖先、灶王、门神、猪圈、牛栏。待祭祀完毕后点燃鞭炮,先放鞭炮的人家便抢得了“头鸭”,寓意在新的一年交到了好运。
吃母粽
北方人过年吃饺子,南方人过年吃年糕,而壮族人过年却是吃粽子。粽子在壮族同胞眼中是“高贵”的食物,称之为“年粽”,用来祭祀祖先或招待客人。壮族人吃年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一般一锅年粽要花费两天的时间,但这年粽和我们平时吃的粽子可不大一样。
年粽有“公母”之分,母粽子通常比较大,大到什么程度呢?一个母粽有十几二十多斤,可以供一家人吃好几天,而公粽子就和平时的粽子差不多。
壮族的粽子馅料丰富,除了糯米之外,他们还加入了肥猪肉、板栗、莲子、花生、绿豆、雪菜、香菇等食材。其中最重要的食材就是肥猪肉,讲究越肥越好,肥肉蒸制后慢慢流出肥油,渗入糯米之中,吃起来又香又糯甚是馋人。
但这么好吃的粽子壮族人不会在年夜饭上享用,而是在大年初一祭拜后,待家中来客人时才吃,壮族文化的独特魅力,真是散发在每一个角落之中。
白斩鸡
壮族的年夜饭中必少不了“白斩鸡”,壮族人认为,没有鸡便称不是上过年。在除夕这天,供台上祭祀的整鸡,在祭祀完毕后便直接用来做成白斩鸡。将整鸡处理干净后直接下锅,保留了鸡肉原汁原味,待鸡肉炖得香软浓烂后,蘸上香菜、生抽、蒜蓉等调制的料汁,没有多余的点缀,吃起来鲜味十足。
糯米猪血肠
在杀年猪时,壮族人便会将猪的大肠耐心取出,待过年时制成风味独特的“糯米猪血肠”,这也是壮族春节特有的佳肴。将猪大肠用清水反复清洗,处理干净后,再将猪的内脏剁碎混合猪血、糯米和花生,一起灌入猪肠中,灌好后蒸制或水煮即可。
糯米猪血肠渐渐成为壮族当地的一种美食文化符号,也为春节增添了一抹别样的风味。猪血肠的原汁原味和特有的鲜美嫩滑,嚼在口中绵软又有韧性,吃起来回味无穷,也是年夜饭上必不可少的宴客之菜。
——老井说——
在除夕夜吃过晚饭后,充满“仪式感”的壮族人会点起篝火,围坐在火塘旁,听老一辈讲述过去的故事,在欢声笑语中一起守岁到天亮,迎接新年。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喜欢专注吃喝玩乐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谱和美食趣闻,关注我,享受美食不迷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