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69年,年仅14岁的康熙亲政。摆在康熙心头的三件大事,常常让康熙夜不能寐。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曾说过:

朕自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

让康熙睡不着觉的三件大事:河务漕运三藩。可见在康熙心中,河务治理,是急需要解决的事情,而治理河务的源头,就是治理黄河。

康熙治理黄河的方法(从康熙六次南巡)(1)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虽然孕育了无数生命,但自古以来,黄河泛滥冲决之事时有发生,给沿岸百姓带了沉痛的灾难。因此,历朝历代,治理黄河都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政务。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刘彻为了治理黄河,曾亲自到瓠子(河南濮阳)带领群臣“负薪塞阻”。在汉武帝之后,亲自参与治理黄河的帝王不下数十位。和历代帝王相比,清圣祖康熙在治理黄河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历史之最。康熙持续30余年治理黄河,而且多次亲临现场。本文从康熙6次南巡,浅谈康熙是如何治理黄河的。

康熙治理黄河的方法(从康熙六次南巡)(2)

1.黄河为何总不省心?

黄河上游,河道相对固定,黄河中下游,尤其是流经河南境内之后,所经之地大多是平原,没有上游的峡谷约束,迅猛的河水四处冲击,无法控制。再加上黄河本身裹挟大量泥沙而行,到了平原之后,泥沙沉淀,淤塞河道,造成河道比地面还高。因此,当黄河之水冲毁河堤,河水顺势流到平原之上,千万亩良田和民舍将毁于一旦。

这里要说明一下:黄河在中国历史上历经26次改道,本文所述的黄河河道,为“明清故道”,途径徐州、扬州、淮安以及洪泽湖。和现在的黄河河道并不一致(现在的黄河河道并不经过江苏境内)。

康熙治理黄河的方法(从康熙六次南巡)(3)

明朝时期,朝廷一直重视治理黄河。但到了明朝末年,内忧外患,农民起义已经让明朝疲于应对,黄河水患朝廷多年不问,灾情更加严重。清军入关后,一边攻打李自成、张献忠和南明王朝,一边忙于实施民族压迫政策,也无暇顾及黄河水患。当时黄河沿岸的百姓处于“看天吃饭”的状态。《清世祖实录》记载了当时黄河沿岸的状况:

频河郡县,田土尽湮。各地方协济河工,一束之草,赔银数钱,征调繁兴,长挪万状,河夫工食不能时给,物办已竭,绩用未成。中原重地,人民苦累,半由于此。

顺治年间黄河水患多年未治,到了康熙年间,已经是“到处溃决”,特别是在徐州一下,包括徐州、淮安、扬州三地,本来是漕运必经之地,但因为漕运和黄河交叉,同时淮河也在这一区域(洪泽湖)和黄河交汇入海。大量淤泥汇集于此,堤岸崩塌,黄河阻塞,造成当地河道严重受损、河水倒灌。扬州、淮安本是极其富庶之地,但发展势头也一年不如一年。其中,以清河县最为严重。

康熙治理黄河的方法(从康熙六次南巡)(4)

2.康熙为何要治理黄河?

康熙本是个有为之君,之前受鳌拜等人压制,等他亲政后,认为河务是一等一的大事,只有处理好河务,天下百姓才能安定。于是下定决心,治理河务。康熙曾说过:

朕观黄河,自宿迁以至清河(县),皆为紧要。虽有遥堤一层恐未足捍弊水势,因否于遥堤之外在筑遥堤。(出自《清圣祖实录》卷39)

当时康熙亲政不久,对于河务并不会十分熟悉,但他根据河图能够发现如此关键问题,其实已经非常不易。康熙十五年,黄河汛期来临,康熙正担心黄河泛滥,结果很快,江南奏报:淮扬等处堤岸溃决,田地淹没。康熙急令户部侍郎伊桑阿前往视察,最后查出河道总督王光裕玩忽职守,康熙大怒不已,立即将王光裕革职问罪,然后派遣安徽巡抚靳辅(下图)来主管河道。

康熙治理黄河的方法(从康熙六次南巡)(5)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康熙对黄河治理的重视。靳辅接到康熙的任命后,没有去京城听取康熙的“教诲”,而是立即赶往宿迁,现场指挥河工,然后又奔赴淮扬灾区赈济灾民。在靳辅给康熙的奏折中,明确写道:

河道敝坏已极,修治刻不容缓!”(出自《靳文襄公奏疏》)

当时三藩之乱并未结束,康熙已经意识到河患已经不等人了,立即下决心治理黄河。并且命靳辅制定具体治理方案。靳辅是清朝著名的水利专家,在治水方面颇有才能,他曾著有《经理河工八疏》,从全局考虑如何治理黄河。大治的思路是:

第一,疏通入海口。清理清江浦以下黄河河道,并且将清理出的泥土筑在河道两岸,形成堤坝。确保黄河之水能够“出的去”。

第二,清理黄河和淮河交汇之处。因为洪泽湖下流黄淮交汇处已经被淤泥填平,靳辅先挖开一条窄河道,然后引淮河之水来冲刷,让河道变宽,节省了人力,让洪水分流。此举的目的是为了让黄河和淮河交汇处的积水得到疏通。

康熙治理黄河的方法(从康熙六次南巡)(6)

第三,修筑高家堰坦坡。坦坡相比于陡坡,更坚固,能够减缓水势。靳辅在给康熙上奏中说道:

“水之来也,不过平漫而上其退也,亦不过顺缩而下”(出自《靳文襄公奏疏》)

但坦坡需要的土方量更大,需要的人工和开支更多,康熙为了支持靳辅的治河方略,不仅拨了大量的经费,甚至还要亲自南巡去视察治河情况,这就引到了另一个话题:康熙南巡。

3.康熙南巡:视察河工是首要任务

康熙在30年内,先后六次南巡,分别发生在康熙二十三年、康熙二十八年、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四十二年、康熙四十四年、康熙四十六年。每次南巡公布的任务中,都把视察河工作为首要任务。康熙亲政之初,不懂河务,但他普遍请教,并且付诸实践。康熙在宫中研究黄河治理时,曾一度拿北京附近的永定河来试点,被康熙成为“小黄河”,康熙亲自制定治河方案。所以说,康熙对治河的重视程度,绝不逊于任何帝王。

康熙治理黄河的方法(从康熙六次南巡)(7)

3.1.康熙第一次南巡:鼓励

康熙二十三年,台湾刚刚归附不久,政治形势一片大好,而这时,靳辅在治河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于是康熙制定了南巡计划。出京前,康熙还给靳辅的奏折上披曰:

运道之患在黄河,御河全凭堤岸。必南北两堤修筑坚固,方可免啮。

当得知靳辅要想北上迎接圣驾时,康熙又说:“朕事小,河道关系重大,尔不必前来!”

康熙治理黄河的方法(从康熙六次南巡)(8)

康熙到达河工现场时,看到工程之浩大,对靳辅等人的工作提出鼓励。同时,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例如他认为靳辅修建的减水坝虽然能起到分泄的作用,但侵占太多民田。康熙认为:

黄河顺势东下,水行沙刷,永无壅滞,则减水诸坝皆可不用。(出自《清圣祖实录》卷117)

也就是说,康熙不赞成修减水坝。

3.2.康熙第二次南巡:纠正

五年后,康熙二十八年,康熙开启了第二次南巡之路。这五年间,于成龙(下图)担任安徽按察使,和靳辅共同主持河务。但二者的意见却不统一。于成龙力主疏通俊海口,而靳辅在认为,这样做会引起海水倒灌,实际上,靳辅的观点是正确的。不巧的是,靳辅卷入了明珠一案,康熙偏袒于成龙,罢免靳辅。所以,康熙第二次南巡,主要是验证于成龙的观点。

康熙治理黄河的方法(从康熙六次南巡)(9)

当康熙到了河工现场,经过实地考察和测量后,发现下河的地势比出海口还低五尺,若真的按于成龙的做法,海水肯定会倒灌,所以康熙立即纠正了错误。这次南巡,让康熙在实践中成长了不少。不久后,靳辅被复职,但却死于任上。

3.3.康熙第三次南巡:决策河道北移

十年之后,康熙第三次南巡,这十年期间,负责河工的人员调动频繁,河督一职,先是靳辅,而后是于成龙王新命。再任命靳辅,靳辅去世后,又任命于成龙担任河督一职。每个人上台后都有自己的见解,导致治河大事被不断推到重来,进展缓慢。这期间,康熙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平定西北的噶尔丹叛乱上。直到康熙三十六年,西北已定,康熙决定第三次南巡。此次南巡时,康熙下谕说:

今边烽永靖,四万无事。独是黄淮为患,冲决时闻。下河地方,田庐漂没……乃历年已久,迄无成功。今水势仍复横溢,浸漫城阖,沉没陇亩,以致民多失业。

康熙治理黄河的方法(从康熙六次南巡)(10)

第三次南巡,康熙对河工的视察更加详细,从洪泽湖、高家堰一直到下河田地,出海口,康熙都亲自去一遍。康熙综合考虑,提出了黄河走向稍微北移的方略,这样相当于把黄河和淮河的水流分开,正是这个方案,才逐渐形成了现在的黄河河道,意义重大。

3.4.康熙第四次南巡:找到症结

第三次南巡后,康熙将两江总督张鹏翮(下图)调任河道总督,负责治理黄河。张鹏翮总结了靳辅和于成龙的经验,而且事事请示康熙,严格按照康熙的旨意去办,慢慢取得了成效。

康熙治理黄河的方法(从康熙六次南巡)(11)

康熙四十二年,第四次南巡的康熙站在河堤上找打了问题的症结,他得意的说道:

向来黄河水高六尺,淮水低六尺,不能敌黄,所以常患淤垫。今将六坝堵闭,洪泽湖水高,力能敌黄,则运河不致有倒灌之患,此河工所以告成也。(出自《清圣祖十六》卷210)

康熙认为,黄河水倒灌的原因在于洪泽湖水位过低,如今修建堤坝,将洪泽湖水位提高,治河就大功告成了。而这一切,都要让张鹏翮去实施。

康熙治理黄河的方法(从康熙六次南巡)(12)

3.5.康熙第五次南巡:成果显著

两年后,康熙第五次南巡,看到了黄河大治的情形,十分愉悦。康熙将张鹏翮大肆夸赞一番,并且让张鹏翮日夜谨守保护。这一次,康熙几乎召集了所有治河能臣,在“工地”上做了一场讨论,大臣们看到当时的黄河景象,纷纷感叹康熙数十年的努力,成果显著。

3.6.康熙第六次南巡:治河的目的在于安民

公元1706年,张鹏翮经过20余年的努力,认为黄河水患已经得到普遍控制。于是主动邀请康熙再来视察一番。康熙在多番准备之后,开启了第六次南巡,这也是康熙最后一次南巡。这一次,张鹏翮提出开挖一个“淮河泄水河”的建议,以减轻洪泽湖的压力,让水流可以直接入黄河。其实,张鹏翮是有私心的,他希望开创此事,能为自己、为康熙留下扬名千古的机会。

康熙治理黄河的方法(从康熙六次南巡)(13)

康熙亲自带领官员实地测量地势,得到的数据和张鹏翮提供的数据相差很大。康熙又反复测量,确定张鹏翮的方案行不通,不仅要侵占大量的民田,甚至还会引起黄河水倒灌入淮河。最终否决了张鹏翮的方案。张鹏翮辛苦了半生,因为这次错误,被革除了“太子太保”的头衔。张鹏翮之所以会犯如此错误,是因为他不懂康熙治河的目的。康熙治河并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而是为了安民。对康熙来说,后人的评价固然重要,但眼下要解决的是,如何让黄河两岸的百姓安居乐业。

4.从康熙六次南巡,看治河的意义

康熙六次南巡,对治河可谓殚精竭虑。在康熙的努力下,明末清初的黄河水患,得到了妥善治理。康熙在黄河治理完成之后,曾感慨曰:

朕初次到江南时,船在黄河两岸,人烟、树木皆一一在望。三十八年则仅见河岸。四十二年则河去岸甚低,是河身日刷深矣⋯⋯连年大熟,亦从前所未有也。

康熙治理黄河的方法(从康熙六次南巡)(14)

可见,康熙通过不断的努力,并且亲自督工,最终完成了目标。康熙六次南巡,对黄河完成治理,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一下3点:

其一,从明朝末年,到清朝初年,黄河水患殃及亿万百姓,不管是天启帝、崇祯帝,还是顺治帝,都不曾重视黄河治理。康熙亲政以来,把黄河治理当做三大任务之一,最终经过不懈努力,完成这件大事,造福于亿万平民。对亿万百姓来说,意义重大。

康熙治理黄河的方法(从康熙六次南巡)(15)

其二,康熙之所以能治河成功,首先源于他本人的责任感,其次他亲自参与,亲自实践,对推动治理黄河水患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包括他六次南巡,也都以巡视黄河为主要任务。正是因为康熙的这种高瞻远瞩的治河精神,才有了黄河沿岸百姓的安居乐业。可以说,康熙治何,让百姓安居,减少了灾民,同时也在减轻朝廷的负担。对“康乾盛世”的诞生,意义重大。

其三,康熙治河,求的是安一方之民,保百姓安居。并不是为了治理黄河而为自己留名于青史。他知道黄河之水不可阻挡,他虽然疏导黄河,但并不赞成大量毁坏百姓的良田和坟冢,这种做法是安定百姓的关键,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康熙治理黄河的方法(从康熙六次南巡)(16)

​康熙为了治河,先后六次到达黄河堤坝,最终大功告成,利在千秋。虽然康熙的政绩在历史上略有褒贬,但从治理黄河这件大事上来看,康熙不愧为“大帝”之称。

本文为博史通今“精耕清史”系列原创之一,侵权必究,感谢读者参与讨论。

参考资料:《清圣祖实录》《清史稿·河渠志·黄河》《明史·河渠志》《清世祖实录》《康熙御批奏折集》,靳辅《防河书》《靳文襄公奏疏》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