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法制日报记者 潘从武

提到迷信,你还认为是烧香拜佛吗?现代社会,“迷信”二字有了新注解:电脑算命、科学看相。借助高科技,“网络迷信”几乎充斥于每个人的生活,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

为什么网络会成为迷信繁殖的沃土?年轻人为何迷恋“网络迷信”?法治社会,“网络迷信”有市场吗?记者对此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进行了调查。

网络算命真的可靠吗(年轻人沉迷网络算命不可自拔)(1)

年轻人爱测“运势”

新疆奇台县姑娘小谢是一名大三学生,95后的她异常热衷星座之说。

“以前接触只是好奇,后来发现算得很准,现在我特别相信星座运势。”小谢说。

8月23日,记者在一些网络社交平台上发现,不乏以星座、占卜等为噱头的账号,它们定期或不定期发出“日运势”“周运势”,并抛出话题,吸引粉丝参与讨论。

某微博账号是小谢最为信任的。今年7月,为测算自己的命运,小谢通过私信该微博账号欲了解详情。没想到,对话框弹出一张收费表,标明“个人人生运势测算,2000元至5000元/次;姻缘或事业发展,3000元/次……”,这个价位对小谢来说犹如“天价”。

“能便宜点么?”小谢向对方发出信息。

“不还价,我们没必要靠低价拉拢客户。”对方的回复让小谢“望而却步”。

除了星座测运势,利用微信扫二维码也是网友热衷的一种算命方式。今年6月以来,“扫二维码看你在朋友心中是什么样的人”活动在微信朋友圈里疯传,想测试的人只需输入自己的名字,几秒钟就能看到“朋友眼中的自己”。

这些测试充斥在每个人的生活周遭,不科学,但颇有市场。

“准确”运势成迷信

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人们为什么相信这些“运势”?

“因为说得准。”小谢一句话道出了原因。

为了让记者相信,小谢专门举了一个例子。

在小谢上大一时,她和闺蜜一起到一名星座大师处测运势,这名大师告诉小谢“你和闺蜜很快会绝交”,小谢不信,然而时日不长,她俩因为琐事闹掰了。这件事让小谢坚信生活与“运势”分不开。

“也许这只是一个巧合呢?”记者问她。

“哪有这么巧的事?这说明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小谢坚持己见。

某QQ群内有186名群友,他们都是“星座迷”。记者随机发出信息:“你测算的运势准确吗?测算运势对你的影响?”有18名群友迅速回复:“准。”

他们发来“谈恋爱也要测”“周末游玩先看运势”等信息,甚至有好友表示:“如果测算后,星座、八字合不来,朋友都做不成。”另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该群中的人不仅热衷风水、星座之说,其中会在考试前“测大运”的人更是高达八成。“考试也看运气啊,有时候我努力复习但依然挂了,这也怨不得别人,只能说我那天‘点背’,没有提前测‘运势’化解掉。”一群友说。

“准确”经不起推敲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喊了几十年,为什么“网络迷信”轻而易举就能让人相信?

小谢曾看过一本书,这本书记载了各种各样的灵异事件,这些事件常人难以遇到、科学无法解释。在每一篇文章的前面或末尾,总有几句类似的话:该灵异故事经多位灵异体验与濒死体验的当事人口述记录,内容来自当事人亲身经历。

“既然是当事人口述记录,说明故事是真的,是基于事实写出来的。”小谢说,这是她相信星座、灵异、占卜的重要佐证,“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小谢的言论在乌鲁木齐市熙康心理咨询中心主任高明学看来是“无稽之谈”。他说,社会的迅速变迁给公众心理造成的焦虑无处释放,尤其是像小谢这样的年轻人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而“网络迷信”的神秘化,外加传播者将一些偶然现象故弄玄虚、神化,给当事人足够的心理暗示,让人觉得“还挺准的”。

同时,高明学表示,在互联网上,人们可向任何不确定的对象传播信息,速度快、范围广,利用各种多媒体手段还可以制作图文和音视频,更具有“真实性”,但传播者承担的风险和压力相对较小,这给了“网络迷信”生存的空间。

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人民检察院未检科检察官魏飞则表示,书中的话语经不起推敲,“‘该灵异故事经多位灵异体验与濒死体验的当事人口述记录,内容来自当事人亲身经历’这句话,首先作者没有说出确切的讲述人,其次内容无法考证,作者这么说有诱导读者相信‘故事’来源真实的意图,这是钻法律空子、游走在法律边缘的危险做法。”魏飞说。

堵疏结合解心结

在网络迅猛发展的今天,怎么引导公众远离“网络迷信”?多名受访对象表示,要在进一步普及科学的同时,多部门联合堵疏结合。

“比如,微信上很多链接会说‘分享到朋友圈今年发大财’‘为了母亲长寿,必须转’等,很多人不相信,但一笑了之后还是会随手转发,一层又一层地传播,波及人群极其广泛。”魏飞说,“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这也间接说明了现代人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求助的手段还不够丰富,相对于过去找朋友、同事、亲人交流和倾诉,如今最有效和可靠的手段反而变成了网络。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一些社会团体、单位工会在现实中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人与人之间交流互动起来。”高明学说。

大环境造成了“网络迷信”的泛滥,需要多部门合力共解。魏飞说,尤其是网络中,涉及到钱财交易的,相关部门应该切实负起监管责任。“净化网络空间不是某个部门‘独奏’,而是各部门‘大合唱’,公安、工商、文化稽查以及社交平台的管理方等,都要担当起‘啄木鸟’角色,实时进行网络监控,及时清除信息传播中的‘害虫’。”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乌鲁木齐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团成员陈玉姗,从事青少年工作30多年,她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需要全社会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共同引导青少年向健康美好、朝气蓬勃的一面发展。“老师、家长应该以身作则,不仅不传播迷信,还要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相信科学、远离迷信。”陈玉姗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