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庄公为何敢箭射周天子(郑庄公率先向周天子发起挑战)(1)

话说周平王迁都洛邑,迁都的原因很无奈,外夷频繁入侵,天子的安危得不到保障。迁都之后,周天子在诸侯之中的地位渐渐下降,已经有很多诸侯国对周天子不那么尊重了,首先发难的是郑国。

要说郑国,我们还要从平王的爷爷宣王说起,周宣王在世的时候,也分封过一系列的诸侯国,其中就有一个郑国。郑氏家族作战勇猛,为周朝开疆扩土立下过汗马功劳,所以被封为诸侯。由于国君是武将出身,郑国历来是兵强马壮,且与周天子关系密切,郑国几代人都在周朝担任卿士(相当于宰相)。

到了周平王继位之时,郑庄公辅佐天子,也巧,郑国那几年也不太平,经常闹点内乱什么的,郑庄公就很长一段时间留在郑国处理事务,没有去为平王分忧,平王就有点不开心了。你老郑顶着一个卿士的头衔,拿着国家的俸禄,还天天在你自留地里忙活,不行,你不干活,我得找人给我干活。

这消息就传到了郑庄公那里,老郑火冒三丈,我们郑家有今天容易吗?我爷爷为了为了救幽王,死在乱箭之下,虽然幽王后来也死了,但我爷爷是为了谁啊!当年你小子能被立为天子,那是我爹出了大力的,没有我们的支持,你能坐上这个位置吗?我辛辛苦苦给你干活,自己家里出了点事情,我能不回来处理一下吗?就这么几天没给你干活,你就想给我一脚踢开,你还是个人吗!

郑庄公越想越气,反正也睡不着了,连夜赶到都城,见了周平王也不废话,我要辞职。平王本来也觉得自己做的有点过,正在心虚之时,看老郑这样的态度,就更觉得自己不地道了,赶紧给老郑台阶下,客气话说了半天,巧了,老郑是个牛脾气,你越软,他越硬,整的大家都有点下不来台了。

最后文武百官看不过去了,大家都过来说和,最后达成了一个协议,郑庄公还是卿士,平王把太子孤送去郑国体验民情,郑庄公也把儿子忽送到周国接受高等教育。本来的君臣关系,成了相互递交人质关系,表面上双方达成了和解,却为日后矛盾,种下了祸根。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驾崩,太子孤从郑国回国继位,从人质变成了天子,这是一个天大的喜讯,这也是以老爹归天为代价换来的。太子孤带着这种悲喜交加的心情回到国都就死了,顺理成章,太子孤的儿子继位,就是周恒王。

郑庄公为何敢箭射周天子(郑庄公率先向周天子发起挑战)(2)

当天子固然高兴,可老爹死的太冤,恒王就把这笔账记在可郑庄公的头上。当了多年卿士的郑庄公可不这么想,自己完全是靠本事吃饭,为了周朝,我远离封国,在这里给你们爷们当牛做马的干活,现在平王死了,孙子上台当了天子,老子就倚老卖老,你能把我怎么样!

没想到这小周恒王还真就没那么多顾忌,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人才,少了谁,我也能吃下饭。一天朝堂之上,恒王对郑庄公说,你是先王老臣,劳苦功高,现在都这么老了,还要你帮我干这么多活,实在过意不去,你还是回家享几年清福吧。郑庄公一看这小家伙公开撵自己了,一时也没有了对策,也不好死皮赖脸不走,只好谢了天子的隆恩,回郑国去了。

放下得意洋洋的周恒王不说,再说郑庄公回到了郑国,一肚子火,伺候好了爷爷,被孙子轰回来了,怎么也要找机会出口气。说来也巧,正好宋国联合卫国作乱,郑国素来就和宋国不和,正好找个由头,把胸中这股邪气撒在宋国头上。

郑庄公假借周恒王之名,联合齐国和鲁国,打着奉天讨罪的旗号,就去攻打宋国。宋国那经得起这么打,几仗下来,就被打的奄奄一息了,国君宋殇公也在乱军之中被杀。郑庄公一看,怎么样,服气了,好了,我也大度一点,不打你了。你们不是老大死了吗,我主持公道,给你们另立新君,就把公子冯立为宋国新国君。此役之后,郑庄公在诸侯之中威望倍增,许多小诸侯国都唯其马首是瞻。

周恒王一看,这老头回家不好好待着,还到处闹事,还越闹越大发,俨然有取代自己的意思。这还了得,直接公告天下,撤去郑庄公卿士之职,那意思告诉郑庄公,以后不要再打着我的旗号干活了,大家也不要给我面子。

郑庄公这个时候也不是当年了,武力有武力,威望有威望,老子自己就是一面旗帜,干脆,我还就彻底不待见你了,连续五年,郑庄公都没有去洛阳朝拜,那意思告诉周宣王,老夫不陪你玩了。这下子周恒王被激怒了,我是天子,我可以给你,也可以给你抢过来,给我召集诸侯,去讨伐郑国。

这一天,周恒王亲自率领蔡卫陈三国联军,来讨伐郑国,来之前周恒王想的很明白,郑庄公只是闹点情绪,看我真的兴师问罪,肯定就犯怂了,我在两军阵前好好呵斥他一番,然后就班师回朝了。

没成想,郑国居然排兵布阵,以兵甲相应,而且郑庄公根本就不出来见他这个天子,周恒王头天晚上准备的演说稿也没用上,这个气啊,好,你想打,我就打你。周恒王派兵前去叫阵,郑国军队是纹丝不动,就这样,一方一直骂,一方一直听,就僵持到了下午。

郑庄公为何敢箭射周天子(郑庄公率先向周天子发起挑战)(3)

眼看周王联军面露倦意,军心松懈,郑庄公这才率兵出击,陈蔡卫三国士兵一看对方凶猛,自己也犯不上为周天子拼命,转身,预备,逃跑,一连串的三个动作之后,就把周军留给了郑军。周军被杀的是丢盔卸甲,狼狈不堪,周恒王一看不妙,下令撤军,自己亲自断后。

周军一路逃,郑军一路追,郑国大将祝聃(音同呆)冲在最前面,只见他举起雕弓,搭上羽箭,瞄准恒王,正中左肩。祝聃想一鼓作气,要生擒恒王,这时间听到身后金锣作响,正是收兵之号。

收兵回营之后,祝聃不解的问郑庄公,大王,我眼看就要把那恒王擒于马下,为何收兵啊!郑庄公意味深长的笑了笑,你以为我愿意打这一仗吗,只是人家逼到家门口了,我不得已才去锉挫他的锐气。怎么说,他也是天子,我们名义上的统帅,好在今天他已经中箭,知道了我们的厉害,以后不敢小看于我。要是把他捉回来,我还真不知道该拿他怎么办好。现在我都有点犯愁,你说他中了一箭,万一有个好歹,都不知有多少和我不和的诸侯,会趁机难为我了。

这时大夫祭足上前搭话,主公英明,现在天子已经知道我们的厉害,不如我们派个使者前去慰问一下,也算给他个台阶,让他早点回朝去吧。不错,好主意,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了。

再说祭足,准备足了礼物和粮草,星夜赶往周恒王的大营,一见恒王,祭足是倒头便拜,郑国罪该万死,冒犯了天子,郑国本意只是想求得自卫,没想到误伤天子,庄公让我前来请罪,死罪,死罪啊!

周恒王本来身在滴血,心在颤,这么没面子,可怎么收场啊,一看郑庄公来这么一手,就看了看左右大臣。大臣们赶紧出来打圆场,请求恒王饶恕了郑庄公,恒王就做了个顺水人情,大仁大义的表示,没事,我不会追究的。祭足连忙磕头跪谢,回营复命去了,这场闹剧就此结束,经此事之后,周天子的威严荡然无存。

周天子,已经是挂名的武林盟主了,可务实的人还是很多的,天下诸侯之中,有实力、有野心的人,就展开了连番激斗,掀起无数腥风血浪。

据说周朝之初,分封了几百个诸侯国,到了天子挂虚名时,有资格竞争武林盟主的,也有百十来个,但是实力强大的也就那么十几个,我们下一次就从齐国开始说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