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复极化(早复极)是一种特发性心电图改变。在健康人群中,早期复极化可能是良性的。然而,在存在特发性室颤病史或心脏性猝死家族史的患者中,需要进一步评估。

医脉通编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早复极的定义

最早认为,早复极是一种正常变异;数十年后才逐渐认识到,早复极并非都是良性的。已发表的研究对早复极模式的定义不同。2016年,Patton等将其描述为没有胸痛的ST段抬高,QRS波群终末部切迹或扭结;而Mcfarlane等将其描述为12导联心电图中≥2个连续导联的J点升高至少0.1 mV,除外V1-V3导联,伴QRS波群终末部切迹或扭结,QRS波群时间<120 ms。J点为QRS切迹的波峰或者是QRS扭结的起始处(图1)。J点抬高和QRS切迹或扭结最常见于左侧导联。

心电图报告早期复极严重吗(心电图发现早复极)(1)

图1 有或无QRS切迹或扭结(粗钝样改变)的早复极

早复极模式需要与心肌梗死、心包炎、室壁瘤、高钾血症和低体温的心电图进行鉴别。错误的解释可能导致不必要的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以及药物治疗。如果患者有某些病史或者临床表现,却将早复极误认为良性可能会延迟对危重病症的诊断和治疗。

流行病学与发生机制

一般人群中,早复极模式的发生率在5%~15%,这一范围反映了定义的差异以及早复极模式随着时间的变化。一项研究显示,在特发性室颤患者中,15%存在早复极,特别是在35-45岁人群中比例更高。

尽管有证据表明普通人群存在遗传基础,但早复极家族史不会增加心脏性猝死风险。

有研究者提出,早复极的机制是离子通道系统的不平衡,导致多个心肌区域的不应期和兴奋性发生改变,在心肌区域之间产生电压梯度,这是早复极产生的基础。虽然早期复极化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仍未完全明确,但某些关联可能有助于确定心电图表型,并且提示心脏性猝死风险增加。

早复极的管理

如果患者没有临床表现或者相关的病史及家族史,绝大多数早复极都是良性的。心电图上的高风险特征与心脏性猝死绝对风险增加相关。

心电图报告早期复极严重吗(心电图发现早复极)(2)

如果没有晕厥或者心脏性猝死家族史,绝大多数早复极不需要进一步检查。存在不明原因晕厥或心脏性猝死家族史的患者,应在整体危险分层中考虑早复极的问题。既往有特发性室颤的患者,应该进行电生理检查,若存在适应证,需植入心脏除颤器进行二级预防。

推荐文章:

早复极并未都是良性,这些情况应引起重视

郭继鸿教授:早复极综合征的现代认识

医脉通编译自:Ziad Sayed Ahmad, Fahed Darmoch, Yasser Al-Khadra, et al. Does early repolarization on ECG increase the risk of cardiac death in healthy people? Cleveland Clinic Journal of Medicine. 2019; 86(3): 165-1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