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和平年代,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大多是平凡的人,过着平淡“岁月静好”的生活,除了父母辈口中再偶尔提及的“五八年大饥荒”,很少有人再能自诩是个经历“苦难”的人了。

但这并不能说明苦难不存在,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汶川地震,乃至最近的新冠病毒,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到我们某个人身上,便是一座大山。

青铜葵花中每个人的性格(青铜葵花苦难中向阳而生)(1)

所以,真正的乐观主义,一定是一种深刻认识苦难之后的快乐,而不是对苦难,痛苦的逃避,那只是浅显的“享乐”。

我们城市的图书馆由于新冠闭馆,后来暑假重新开放时,我便时常带孩子去读书借书。

暑假里,当然天气炎热,有次是坐公交去的,从家到站台,和从图书馆到站台,距离都不远,但公交毕竟是公共资源,不是你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即去的,就在等公交的不到十分钟,儿子便不能坚持了,他不住地说:

“我真热死了!”

“我快死了!”

我不知道,小小年纪的他,对“死”是何种概念何种体验,但理智告诉我,这么一小会儿,即使真热,当然是不至于“死”的。

较于书中的“青铜葵花”,不能不说,现在的孩子,甚至一些成年人,对于苦难的体验和理解是欠缺的。

所以,各种自杀的新闻屡见不鲜,今天某个学生因为学业不顺自杀,明天某个女子因为情感不顺自杀,后天又是某男事业不顺自杀……

自杀,生活只是让你体验某一种苦难,你却选择用结束自己的生命去逃避。

青铜葵花中每个人的性格(青铜葵花苦难中向阳而生)(2)

图片源于网络

心痛之余,不免反思……

作者后记中也提到,当一个孩子因为某种压力而选择轻生的时候,我们会毫不犹豫地从各个方面对开始造成这个孩子的社会进行检讨,甚至谴责,而忽视了对这个孩子对苦难的承受能力的反思……

而这一课,不仅是孩子,也是我们很多人欠缺的。

正如作者所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苦难的历史,而且这个历史还将继续延伸下去。我们需要的是面对苦难时那种处变不惊的优雅风度。

愿新时代的我们,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