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本地人眼中的东莞(东莞还记得外来妹)(1)

东莞,梦想与灵魂、爱恨与情仇的野蛮打拼地;

一座以厂为城、最不像城市的城;

一座外来妹撑起GDP的欲望之城;

但,这已经过去了……

今天的东莞,是粤港澳大湾区最花园的城市,一个新的名片,生态科技之城!

如果说改革开放四十年,找一个全国性最具沧桑的奋斗之城,除深圳外,东莞是最有故事的天堂。

其实天堂与地狱就在一念之间。

这座城之所以比北上广的“漂”一族更具沧桑,是因为人数更多、层级更低,草根出身,身上唯一怀揣的就是“赚钱改变命运”之梦!

这里确实是天堂,门槛低,要求低,“没知识、没学历、没爹拼”的农村“三无”青年来说,这就是梦想的起点之城。

想必全国更多的人跟东莞有过交集,或喜,或悲,从90年代起,这里就是说不清的城。

改革开放初期,东莞的产业结构,更多的纺织厂、玩具厂、制衣厂决定了,此城从此女多男少。

外来妹,与东莞缠绵几十年使之腾飞的主要“载体”,满载着最多普通人血泪足迹的奋斗故事。

香港本地人眼中的东莞(东莞还记得外来妹)(2)

外来妹多,是因为“三来一补”,这个距今与改革开放同为40周年的特色名词,是那个年代享誉全国的“东莞模式”。

1

1978年7月29日,香港人张子弥来到东莞。手上拿着一个欧洲产的黑色手袋,试图找到厂家照版生产。时任二轻局的负责人带着其来到了位于虎门的太平服装厂。

“有兴趣吗?能做出来吗?”

面对张子弥的疑虑,26岁的业务员唐志平二话不说,当即揽下,随后拿着裁片与样包,与技术人员当夜奋战,熬上一个通宵,第二天早上将做好的手袋拿到张面前。

张子弥当时吃了一惊,这效率、这技术,简直和他们在香港做的几近相同。而最关键的是,他并没有告诉唐志平等人,这个手袋的制作技术该从何入手。

仅仅两天,张子弥就爽快地做了个决定,投资300万与太平服装厂成立新的太平手袋厂。

港方负责采购来料及提供设备,厂方只需负责招募人员生产,做成成品后交予港方出口。

这是“来料加工”最早的雏形。

9月15日,太平手袋厂获得了国家工商总局颁发的第一个牌照,编号为“粤字001”,这是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的企业。

距今,正好整整40年!

太平手袋厂后,其他厂纷纷效仿,很快雨后春笋!

三个月后,东莞组建了“对外来料加工装备领导小组”,在当时县政府的授权下,全权审批150万美元以下对外加工项目,所有手续在该部门全部办妥,有点今天“政务服务中心”的味道。

随后,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及贸易补差的合作模式,在港商与莞方之间刮起一股长达数十年的产业旋风,简称“三来一补”!

这个模式有点甜!

尝到“三来一补”的甜头效应后,该模式迅速在东莞、整个珠三角及全国遍地开花。

起初200平米不到的太平手袋厂也在三年后扩大为4000平米,而唐志平则成了第三任厂长。

而工人自然也水涨船高,高峰时达800人。

这只是起初的缩影,日后长安塘厦数十万人的大厂才是“经典”。

而轻工生产这样的流水线,就工人而言,显然女性的“心细手巧”占优势,这在电视剧《外来妹》亦演绎得很写实。

香港本地人眼中的东莞(东莞还记得外来妹)(3)

本人工人不够怎么办?外省招。

从这个厂开始,批量的“外来妹”开始涌入。

这样的效应往往又执行了当时“国家着力解决劳动就业”的问题,自然“一箭三雕”。

就在同一时刻,其他的港商看到第一个吃到螃蟹的张子弥,纷纷效仿将工厂搬到搬到太平手袋厂附近。模具厂、印花厂、五金厂都有了,形成了一整套的供应链系统。

一个厂女工多,两个厂、三个厂、一条路几十个厂都基本是女工时,这座城市,可想而知,女工有多少?其贡献有多大?

但这个城市也成了万千女人血和泪“梦断蓝桥”之地。

梦想与现实,美好与残酷,每个人都在磨难中或成长、或堕落、或不甘、或宿命。

香港本地人眼中的东莞(东莞还记得外来妹)(4)

1991年,我看到《外来妹》这部在广州、深圳与东莞塘厦取景的电视剧时,当听到杨钰莹演唱的《我不想说》主题曲时,第一次在10岁以后看电视看哭。

点击音乐,边听边看体会更深

香港本地人眼中的东莞(东莞还记得外来妹)(5)

我不想说

杨钰莹 - 为爱祝福 (第二版)

香港本地人眼中的东莞(东莞还记得外来妹)(6)

刚上初中的我,朦胧中对同省的东莞有了深刻印象,想象着自己不出几年,成绩若退也会加入这个大军。

香港本地人眼中的东莞(东莞还记得外来妹)(7)

香港本地人眼中的东莞(东莞还记得外来妹)(8)

直到6年后的秋天,我因缘际遇来到这片热土,成了一名小学老师,彼时19周岁。

从广州到东莞,第一感觉便是,这里根本不是城,是乡下,是工业区,甚是失望;第二感觉便是,这里很有钱,但他们不会花,依然穿得破旧,人也不喜装扮,家访时,很难想象,这是我6年前电视机望到的发达东莞。

他们的钱都到哪去了?

数月后才明白,低调朴素的作风,使他们保留了很好的传统,吃的方面从来不吝,只是在今天看来,也是时候该改变下“颜值”上的升级了。

虎门,毕竟是全国最有名的服装之都,自己出服装,不穿体面点似乎说不通。

在国内,找不出一个镇有如此大的服装号召力。虎门一度是全国经济实力最强镇,直至去年被合并后的南海狮山所超越。去年破500亿的GDP,一大部分来源于服装产业。

除此之外,长安是继港资“三来一补”后,最多台资落户的东莞第二经济大镇。

但比起其他镇少有的自主品牌,长安除了发达的“三来一补”大厂外,有着“步步高、VIVO、OPPO”等国货品牌。

然而,这些都最早出自同一个人,段永平。

VIVO与OPPO在步步高的基础上分拆而来,如今,这两个品牌与华为一起成为国产手机之傲!

事实也证明,东莞这片热土不一定只有“三来一补”。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生意实在太好了,订单雪片般飞来,从来不让人喘一口气,何来思考做自主品牌,去思考营销上的事。

这就是自改革开放后,东莞的基因与佛山顺德的基因最大的迥异所在,从一开始,两地便在不同的起跑线上。

2008年,一场金融风暴席卷全球改变了这个局面。

“三来一补”最大的危机就在于,没有核心技术,没有自主品牌,没有自己的营销阵地。

“如果东莞今天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要被产业结构所调整”。这是2008年3月,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东莞调研时提出的话。

彼时,诸多工厂迷雾重重,大厂缩减,小厂倒闭,老板跑路的跑路,坚守的坚守,工人另谋出路。

转型措手不及。这时东莞陷进了“失足的三来一补后遗症”时期。

2

老婆,今晚几个朋友约我一起去东莞吃宵夜。晚点回来……

好呀,如果要去的话,签了离婚协议书先。

2013年8月的夏天,距离东莞50公里的广州,两口子在对话。

大概都知道怎么回事了!

这是“三来一补”留下的后遗症,面对诱惑,诸多女工不小心成了“失足”。

这个时期,是东莞在全国知名度“二次风行”的年代。

然而,这样的知名度,较之“三来一补”的先行发达,是缺乏美誉度的,令东莞陷进了尴尬境界。

直至2014年2月,央视曝光后,一场气势浩荡的“风波”席卷东莞。

从此,红尘远去!

很多人担忧:东莞的明天会怎样……

3

东莞毕竟是东莞!

可以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何况没瘦死……

“痛定思痛”的东莞,正好借机从过去依赖的“三来一补”中彻底解放出来,进行大刀阔斧、歇斯底里的产业改革。

现在的东莞,可以说,是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最像花园的城市,一改昔日工业旧陋形象。走在东城、走在松山湖,人在园中,园在街中。

东城大道,以前的莞龙路,今天看来就像深圳的深南大道。

而率先改造的松山湖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香港本地人眼中的东莞(东莞还记得外来妹)(9)

香港本地人眼中的东莞(东莞还记得外来妹)(10)

随着华为等世界500强进驻后,松山湖犹如深圳的南山,却又以比南山远低数倍的地价吸引更多的科技型名企落户。

东莞,亦在这样的核心下,找到了自己最新的定位——

生态科技之城!

然而,对于在全国民众中,早已知名的东莞,笔者建议接下来要大力发展的,应是滨海产业、旅游业!

虎门大桥、虎门大桥二桥,对东莞无疑是滨海产业的拓展机遇。

要知道,昔日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基地,其实是很好的港口,亦是应大力推广的爱国文化旅游基地。

当然,作为不带县的特色之城,作为每个镇都是一个中心的发达之城,应有每个镇不同的人文景区,而不仅仅是“全国连锁”的现代步行街……

哪怕是个“外来妹博物馆”,纪念那些曾经洒下血泪、有所奉献并出色的代表!

东莞,

经过多少失败,经过多少等待。

多少青春不再,多少情怀已改!

等你在老地方

毛宁 - 请让我的情感留在你身边

香港本地人眼中的东莞(东莞还记得外来妹)(11)

我依然在,你记得回来看一看……

欢迎关注古歌读舒公众号

作者简介:古歌,4a创意人,专注研究县域经济崛起与发展。广州市政务服务中心LOGO原创者、《北大猪肉佬的第五道菜》原作者,曾司职丹姿、天地壹号等品牌推广负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