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存天理灭人欲“存天理灭人欲”原出自于《礼记·乐记》:“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就是指泯灭天理而为所欲为者,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知行合一王阳明十大名言?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知行合一王阳明十大名言(王阳明知行合一之六)

知行合一王阳明十大名言

一、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原出自于《礼记·乐记》:“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就是指泯灭天理而为所欲为者。

后来,宋代大思想家、圣人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朱熹的思想得到了当时社会及后人的认可,并奉为圣训,因此,后人均认为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首先提出的。其实,“存天理,灭人欲”也正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

朱熹认为,“天理”包含道理、规律、秩序、准则、规定性,“天理”既是天之大理,又是物之小理,还是人之道理。天理是自然之理,是万物之常理,是事物本来的规律,是社会之秩序,是人的道理、情理。人的基本需求欲望,如吃喝用、生儿育女等,是人生活于人世间必须的,即是“天理”,既是指人的正常的物资需求或感情需求,是应当支持的,就是“天理”。

而要灭的“人欲”,是指超出人的基本需求的需求或欲望,如各种私欲、淫欲、贪欲等,这些欲望是会将人带往万劫不复的深渊,是需要坚决革除的!通俗一点的讲,就是人可以有欲望,有欲望才会有动力,才会激励自己奋发有为,取得成绩,有益于社会;但是欲望要有一个度,过度的、不切实际的、超出社会认知范畴的欲望是要坚决灭绝的!但后世人普遍仅凭字面意思就断章取意,评判朱熹理学,普遍“存天理,灭人欲”禁锢了人的自由等,其实是不公正的。

朱熹格提倡的是天理,而不是是非对错。要求我们在处理一些事情的时候要遵循天理去处理,之所以有时问题解决不好,就是因为我们内心掺杂了自己的私欲。这里的对错或是非的就是天理,他认为天理就是圣人圣训或是大家都认可的道理,而不是你自己认为的对错。比如三纲五常,就是朱熹认为的天理,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等,但就是你自己可能感觉不对!

二、存天理去人欲

存天理去人欲是明朝圣人王阳明提出的,他提倡“存天理,去人欲”。王阳明就认为七情六欲既然与生俱来,你就不可能把它彻底灭掉,它的存在是合理的。王阳明打比方说,人饿了需要吃饭,就是天理,可吃饭时非要让别人知道你很有钱,这就是人欲;男人需要娶妻是天理,但是你非要娶三妻四妾或乱搞男女关系就是人欲;人想要事业成功是天理,但是取得成绩到处显摆就是人欲。

在对待天理和人欲的态度上,王阳明同样认为人欲不好,但不提倡将人欲灭掉,而是提出通过致良知的的方法强大自己的内心,通过自己的良知去去除人欲,使人按照自己的良知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如何存天理,去人欲,就是如何致良知。只要我们心中有良知,知道如何致良知,遇到问题知道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就不干,别在良知的范畴外再加东西,这就是存天理,去人欲了。

三、朱熹的“灭人欲”与王阳明的“去人欲”的差异

我要说的是,其实圣人们的思想都是同源的,目的都是一样的。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从本源来说都属于儒学,并且王阳明的心学还是从理学发展而来的。只是朱熹是用圣训、王法、规矩去灭人欲,而王阳明是以“致良知”强大自己的内心,兴天理、去人欲来实现的。

二者的主要区别:一是对待人欲的态度不同。一个灭字,一个去字,是二人学说的分水岭。灭字是把人欲当成了十恶不赦的东西,非要诛之而后快;去字呢,并没有把人欲当成十恶不赦的东西,也没有必要把它彻底灭掉,它的存在是合理的,你把它去掉就是了,无需赶尽杀绝。也就是说,朱熹关注的是人欲,是洪水猛兽,需要坚决灭绝;王阳明关注的是天理,需要培育心中的良知。只要存了一分天理,就是去掉了一份人欲,存的天理越多,人欲就越少,所以存天理就是在去人欲。

二是强调的对象不同。朱熹强调的对象一开始也可能是自己,灭自己的人欲,但是发展到明后期,就变成了灭别人的人欲,甚至形成了一股势力—清流。“清流”集团成员们要求别人去人欲,自己却人欲横流,清谈误国,他们为了所谓的天理可以不顾国家利益,不顾百姓的死活(魏忠贤大力打压,东厂监禁的大部分是这部分人)。而王阳明的去人欲,是去自己心中的人欲,强大自己的内心,培育自己的良知,提高个人素质,规范自己的言行,弘扬正能量。通过自己致良知,存天理,去人欲!

最后,需要强调一点:天理和人欲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有时候你站在天理一边,但一不小心度没有把握好,过了或者不及了,你就又有了人欲;有时本来你充满了人欲,但是中途突然发现有背于良知,自己及时调整,反而又回到了天理。所以世界上没有永恒的天理,也没有永恒的人欲;世界上也没有永远的圣人或恶人,我们总是在天理和人欲、圣人和恶人之间来回转化。我在生活和工作中,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和火候,尽量去除人欲,光大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