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9日,北京电影学院徐燕老师与她的学生们将一起倾情奉献《寻诗问声》演出盛会。
这一次的演出,是徐燕老师对自己教学生涯四十年的一个总结。在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的表演教学课堂上,语言课一直以来都是重要的一环,语言训练对演员的训练至关重要。在教师的队伍中,更是有徐燕老师这样典范式的教学老师出现,在老师们教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表演学院的学子们深深的感受到了语言表达的魅力。
9日演出汇报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寻诗”,是徐燕老师和表演学院青年教员以及18级本科班学生的诗歌朗诵,第二部分“问声”,是徐燕老师和02级表演配音班的配音节目。02级表演配音班,是徐燕老师四十年教学生涯中唯一带过的一个表演配音班,班里21位学生都是由徐燕老师精心培养,如今活跃在我国配音事业、演艺事业最前端的人才。此次演出,毕业十四年的配音班同学再聚首,与徐燕老师一起同台汇报演出,展示表演学院师生的风采,更有神秘特邀嘉宾的登场演出。他们将与徐燕老师一起,回顾在表演学院教学成长的四十年。
近日,徐燕老师和同学们都在紧张的排练准备中,大家都对这次演出充满了期待,并感谢徐燕老师四十年来的悉心教诲。徐燕老师表示感谢学校给予她这一次展示汇报的机会,北京电影学院是她最爱的学校,表演学院是她最爱的课堂,在这四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她谨遵“以德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道,教书育人,教学相长,在培育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这一次,徐燕老师饱含着对学校、对学生的深情,精心挑选作品,策划节目,将自己的心血浓缩于这一场演出中。北京电影学院,标准放映厅,12月9日19:30,期待您的光临!
BFA
师说
点燃自己,烤热别人
——徐燕访谈录
艺术简历:
徐燕,女,1945年5月生于北京。教授。1978年至今在北京电影学院任教,历任导演系78本科班表演及语言课教师,表演系82本、84本、85干修班、88本、90本、92研究生、93本、94本、97本、2000本、2003本、2004本国培学生班、2005本科班的语言课教师,2002高职配音班的主任教员。
编写《语言的基本技巧》、《朗诵技巧》、《笑与哭的特殊技巧》等教材。参与《电影艺术词典》的辞条撰写工作。
在教课之余参加译制片的配音与导演工作,参配的中外电影、电视剧达四千多部(集),并多次获得各种奖项。本人于1998年获得第六届北京电视艺术春燕奖优秀译制片配音演员奖。
获飞天奖最佳译制片有《碧血黄沙》(1990年)、《麦克白》(第18届)、《乱世佳人》(第19届)、《急诊室的故事》(第19届)、《看了又看》(第26届)等。获金鸡奖最佳译制片有《阿甘正传》(第16届)、《珍珠港》任导演(第22届)。获政府华表奖优秀译制片有《珍珠港》任导演(第8届)。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奖最佳译制片:《逆风而行》(1996年)、《金色小提琴》(1993年)、《豪门恩怨》(1993年)等。北京电视艺术春燕奖优秀译制片:《战争与和平》(第6届)、《富人·穷人》(第七届)、《急诊室的故事》(第8届)。获广播剧一等奖:《今年阿皮七岁》(1995年)获“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千条水,总归东》(第六届)。
另有《金色池塘》、《卡桑德拉大桥》、《傲慢与偏见》、《西线无战事》、《悲惨世界》、《心跳》、《十日谈之夜》、《马语者》、《婚礼》、《雾都孤儿》、《罗密欧与朱丽叶》、《茶花女》、《呼啸山庄》、《安娜·卡列尼娜》、《克莱默夫妇》、《理智与情感》、《东方快车谋杀案》、《警察故事》、《空军一号》、《永不妥协》、《费加罗的婚礼》、《小妇人》、《公主日记》、《阳光下的罪恶》、《伴你高飞》、《大独裁者》、《加勒比海盗》、《走出非洲》、《罪与罚》、《这里黎明静悄悄》、《红与黑》等,为片中的女主角或重要角色配音。
自1978年在北京电影学院任教以来,徐燕老师用自己的知识与创作经验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影视人才,徐燕老师常常说的“只有点燃自己,才能烤热别人”,这是她在教学与创作领域的真实写照。
学做演员需下功夫
您是如何走上教书育人的道路的?
我78年调入北京电影学院做老师。说实话,做教师不是我的理想,我是想当演员的。做教师是有些硬着头皮,因为会演不一定会教。我一开始在导演系教书,开始教的就是后来成为第五代的78班。那时挺有意思的,我33岁,当时很多学生的年龄也不小了。我和学生差不了多少岁,我这个小老师心里更忐忑不安。
慢慢地在老教师的带领下,组织备课,学做老师,又开始新一轮的学习,总有东西需要自己不断地学。我那时教表演和台词两门课,78班的学生文化底蕴厚,阅历丰富,在学习中不断从各方面完善自己,很多学生,如张艺谋等,刚入学时就很优秀。他们为什么后来能成为电影界的中流砥柱?因为他们有丰富的经历,都经历了苦难。因此我常强调对学生进行苦难教育,学军、学工、学农,下生活等很有必要,下生活少是艺术创作的损失。
我后来调到表演系,台词教研组,我很喜欢这个专业,系统教台词还是在老教师的带领下,“传帮带”。
(和中央戏剧学院周启勋老师合作在北京电视台艺术中心配音,1987年)
这么多年做表演系的教师有什么感悟?
我现在感觉做老师非常好,从硬着头皮做老师到学习如何做老师,到我体会到其中的快乐,这个转变对我来说很大。
表演系的老师,实际上是做人的工作,首先要了解人。老师身上兼具的角色很多,是老师也是学生的朋友,有时你讲的学生接受不了,可是通过谈心可以启发他们,光是师道尊严不行,学生与你有距离,要开发、挖掘他,就要做他的朋友。有时又兼做他的母亲,需要给学生一些爱,温暖他的心,他才敞开心扉,老师跟学生应该是互动的。
每次我看到学生的成绩,内心充满了自豪,当老师快乐来得很自然。毕竟自己的付出看到了成果,包括学生的创作成果,还有就是看到他们人变得成熟了。
我常常和学生在一起,把学生当亲人似的,每个班的学生都和我特别好,像个大家庭。
(和学生们在一起)
请您聊聊教学过程中的事,您如何训练同学们成为好演员?
演员是一把干柴,只有点燃自己,才能烤热别人。如果你自己虚情假意,观众是不会感动的,我们在看电影、电视的时候也评论别人的演技,同样,要是自己演的不好,别人也会去评论你。感情必须真实,才能打动观众,在课堂上,我不光是讲课,还要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我的情感每次都是真实的。
帮助学生辅导作业必须每次都调动真实的情感,上课比配音累,上课没有精神松驰的时候,必须全神贯注。学生的激情出不来,需想尽办法启发他、引导他,若不奏效,我就做示范,让他们知道情绪释放应是什么样。
不管你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还是布莱希特表演体系,都得表演到位。斯氏理论主张从体验到体现,在表演时先有内心体验,内心情感充盈才能表现出来,布氏理论主张不入戏,强调间离,外在大于内心。
教学时,不管用什么手法,只要学生能表达出来就是好的。像某班毕业剧目《茶馆》,学生和角色的差距大,刚开始有些摸不着边。但他们看了人艺的戏,学形象目标,慢慢学,几场下来,既有外在的一招一式,内心也充实了许多。模仿是一个学习的手段,从模仿中慢慢悟出东西来,但不能一辈子走模仿的路。那是没有生命力的。
如配音演员李扬刚开始配音时模仿上译厂的老艺术家丘岳峰老师,就是著名影片《简爱》中罗切斯特的配音演员。丘老师配的罗切斯特特别传神,把他的那种孤傲与伤痛,准确细腻地表达出来。李扬一开始模仿他的方式,后来也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您觉得立志在表演方面有所作为的学生应该加强哪一方面的学习?有什么学习方法可以更准确地进行学习?
学习表演和老师的关系非常大,老师对同学们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同学们大多是出了家门进校门,社会阅历浅。在创作时,对历史背景的了解,对角色思想感情的掌握,对规定情境的认识等方面能力较差。这时就得靠老师的帮助,学生自己也应该多用心学习和体会,从表演上,从生活上,从感情上。在学校上课是很重要的,学下来对自己大有帮助。除了好好学习专业课,外语对演员也是很重要的,王志文主演《芬妮的微笑》就和他语言方面的优势有关。多掌握一门知识就多给自己一个机会,要努力多学点东西。时间真的是转瞬即逝,应有危机感,现在全国艺术院校很多,学表演的人更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重要的一点是得多读书,实际上表演系学生读书读得太少,读书主动性不大,原因是受到社会大潮的影响,虽然现在已经不是改革初期但是整个社会都比较浮躁,追求物质、名利,希望短时间成名,目光比较短浅。实际上梦想与现实有很大差距。
老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
老师要让学生知不足。学生要是在学习中或者工作中碰了壁,角色进入不了,就会非常着急。因此老师平时要督促他们读书,哪怕从侦探小说读起。例如阿加莎克里斯蒂写的小说《阳光下的罪恶》、《尼罗河惨案》、《东方快车谋杀案》等,在这些书中,从人物外在的服饰、眼神、步伐,到人物的心理刻画及语言的描述,作者写得非常精彩。这些都是对表演有帮助的。边看就可以边想象人物的特点状态及如何去表演。这样的书的语言的形象性也很突出。演员极容易从中寻找到角色的特点和角色的性格,并逐渐与角色靠近,这就是读书的魅力。还应该读一些表演理论方面的书籍,由基础到高深。艺术家、名演员的传记也是很好的读物。
另外,通过看片子、看演出的途径学习。我上学时天天晚上出去观摩,那时的票便宜,歌舞、音乐会、杂技、曲艺都看。不是有一句话吗?“演员肚是杂货铺”。谁愿意做本色演员啊?都愿意做性格演员。遇到一个好角色要是驾驭不了,就失去了机会。所以就得什么都涉猎,哪怕生病时,到医院,也看看医生、护士都是什么样,工作时是什么状态。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多体验生活。艺术源于生活。现在演员体验生活越来越少,都是想当然地去演。自己以为角色应该是什么样,就去怎么演,比较急躁。我上学时的毕业剧目《代代红》,是取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战士谢臣的真人真事。他在一次山洪暴发中,为了抢救老百姓的生命与财产,现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中央军委追记他一等功,并授予“爱民模范”的光荣称号。由于剧中有多场他与家人的片断,老师带我们来到了谢臣的所在地——河北省易县去体验生活。那里也是狼牙山五壮士牺牲的地方。在校排练时,我扮演谢臣的母亲,一位农村妇女。我早已将台词背得滚瓜烂熟,举手投足都做了准备。但刚上场,老师就说我不对,说我不是农村妇女,我一遍遍地演,一遍遍地被否定,自己都发懵了,不知该如何是好。来到谢臣家,我接触到了自己角色的原型——他的母亲。那是一位淳朴的农村妇女,40多岁的她显得那么苍老。既干农活儿又操劳家事使她的背有些驼,她走路远没有那么轻快,但烧火做饭,喂猪喂鸡却手脚麻利得很。她的步伐较为缓慢,可每一步都很结实。她讲起谢臣小时候和他参军时回家探亲的一些琐事,没有哭哭啼啼、悲悲切切,也没有骄傲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她那平静的讲述却使我们每个闻者都感到揪心一样的难过。我们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深深感受到了他们的淳朴,感受到了他们平凡中的不平凡,更深一步地体会到了他们那里出英雄不是偶然的。若是没有体验,就是再怎么演,穿上农村人的衣服,树上农村妇女的髻,但举手投足还是城里人。真正到那儿去了之后,受到感染,思想感情被净化了,脑海中总有他们的影子。创作的真实来源于生活,一点也不假!
(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录译制片)
您在教学中有什么独特的方法?后天条件不是太好的学生有什么方法可以提高自己?
我很早以前上课时就给学生做危机教育。如果不努力四年毕业出去,只能当高级“北漂”,要不就改行做别的,一年两年地等下去心里越来越恐惧,谁都不可能靠家里一辈子。其实自己下力气,用心是能学到东西的,现在我们学校条件这么好,有影片观摩啊,讲座啊,各种各样的课啊,有心的话还能听听别的系的课。多多涉猎,也多受益,百利无一害,有的同学毕业出去了又回来听课,就是认识到听课学习的重要性,可是当初为什么不好好听课呢。
在语言课教学当中,每次假期回来我都让他们讲讲在假期当中印象深刻的人和事。我觉得这是特别好的训练,不是要学生报流水帐,在假期都干了什么,而是让他们讲印象特别的,高兴的、不高兴、愤怒的、悲哀的、不需要构思编排,不需要表演,就是讲亲身经历的,锻炼学生的表述能力。这个也是很重要的。比如同一件事,有人讲起来,绘声绘色,另一个人讲出来就索然无味。这就是语言表述能力。语言表述能力是表演的基本能力,你讲都讲不了,怎能演精彩呀。这也是观察学生的时候,以便因材施教。
做演员学表演要利用一切机会,其实看别人表演,你也是在学习,别人是面镜子,他是这样表演的,老师肯定了他,或者老师指出他犯了什么错误,你就知道别犯他犯过的错误,只要有心,什么地方都能学到东西。“三行人,必有我师焉。”
总之,就是要用心。用心去听、看、想、琢磨、听老师的、听同学的、听别人的,看老师怎么辅导。看盘,听完、看完要想,要思考。琢磨的过程,是学到东西的过程,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有的学生上课的时候不用心,甚至听不见你说话,眼睛是直的,想别的呢,玩手机什么的更不用说了,这样怎么能学到东西。只有按过程做下来,看到自己与别人的距离,才会知不足。有时老师的要求达不到,知道后就得努力做。
今天上午我刚上完四节课,有的同学声音条比较差,这是天生的条件有限,但是嗓音先天的不足,通过努力是可以得到改善的。要按照语言的基本技巧要求的那样要求去呼吸、发声吐字。谁不会呼吸?通过训练要达到艺术标准,像人艺老演员的语言功力那样优秀。首先气息要吸得深,肺叶饱满至丹田,用小腹顶、挤力,把气托出来,气流经过胸腔,引起胸腹共鸣;经过喉头振动声带发出声音;经过咽腔,引起咽腔共鸣;气流轻过口腔引起口腔共鸣;再向上引起鼻腔共鸣,继续向上引起头腔共鸣。我们提倡声音的竖力感。要按照正规的方法练习,只要练了,每个人总会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学习是一件苦中有乐的事。学习的过程是艰苦的,但取得了成绩,有了进步是快乐的。学习上一定要能吃苦,这是给自己攒点本钱,以便将来立足社会。
(2006年4月在译制片研讨会上与上海电影译制片厂配音演员童自荣在一起)
现在很多年轻人对表演感兴趣,想当演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想报考表演系的学生应该平时注意积累哪些方面?
多看好片子,向好演员学习,看形象的东西,这是走捷迳。初入行的人,一定要多观摩。
学表演还需要全面的艺术素质。唱歌跳舞,还要有极强的感悟力。我上学时,表演系开过曲艺课,折子戏课,我会唱大鼓、单弦、京剧。形体课学舞蹈,包括中国民族民间舞、外国代表性舞蹈、芭蕾舞。就像毛主席那句话说的“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要做一个演员,总之一定要在艺术,生活领域多涉猎,这样演起来才不虚假。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
我们做老师的很想把学生都培养成明星,但这是不可能的。这与个人的努力有关,考表演系的学生都是初试、复试、三试、口试、体检合格进来的,而毕业成明星的太少了,就是能成金字塔下的砖都不容易,这不是轻松的事。
为徐老师点1000个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