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清平乐》的热播,由王凯主演的宋仁宗赵祯让大众所周知。仁宗赵祯本名赵受益,出生于公元1010年(大中祥符三年)4月14日。赵祯的生母是李宸妃。这件事,一直到他23岁的那一年才得知。

我们知道,宋真宗皇帝在位期间一共有三位爱妻,但无一例外,都没能给他留下儿子。

宋朝初期一代名将潘美的女儿是宋真宗的第一个妻子。明清时期的一些文学作品中将她描绘成了一个善于吹枕边风、干涉宋与辽战事的女人。可是,在现实中,潘氏在22岁那年就死了,也就是在宋真宗还没有正式登基成为皇帝的时候,潘氏已经不在人世了。

宋真宗的第二个妻子是宣威南院使郭守文的次女,其也是宋真宗的首位皇后。公元993年(淳化四年)宋真宗承袭帝位,立郭氏为皇后。

但是,非常遗憾,郭氏仅比潘氏多活了十年,这位待人仁爱、生活俭朴的郭皇后,在32岁的时候因身染重病而亡。

郭皇后早年间曾为宋真宗诞下一子,不过,这位"悼献太子"在九岁的时候就夭折了。

寇准和丁谓的故事(寇准向左丁谓向右)(1)

果儿在上一篇文章中说过,在郭皇后病逝之后,宋真宗赵恒不顾朝中众多大臣的反对,将川籍二婚女子刘氏册封为皇后。

这位刘皇后与女皇帝武则天一样,也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女人,而且其记忆力超强。史称其"后性警悟,晓书史,闻朝廷事,能记其本末。"

刘皇后中宫正位以后,一方面将后宫大小事务打理得井然有序,一方面又辅佐宋真宗经管朝廷政务。由于刘皇后行事缜密,为人稳重,故越来越受到宋真宗赵恒的倚重。

"帝朝退,阅天下封奏,多至中夜,后皆预闻之....周谨恭密,益为帝所倚信焉。"《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27》

刘皇后的摄政意识随着治理政政才略的逐渐增强而慢慢孕育而出,于是就逐渐由内而外开始干涉朝中政事。

公元118年(天禧四年)开春,宋真宗久卧病榻,很多朝政大事都由刘皇后裁决。

根据古代封建历史时期的基本法则,后妃的权力也只是:

"后妃嫔御,皆所以助厘阴教,赞成内治,阃外之事,非所预闻。"《乐全集.卷1》

寇准和丁谓的故事(寇准向左丁谓向右)(2)

关于刘皇后参政议政的问题,在朝廷之中,即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于是,从宋真宗病卧在床开始,到宋仁宗即位之初,宋朝统治集团的内部围绕着这个问题一直是争论不休。

纵观这个问题争论的具体经过,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宋真宗久卧病榻的时候。

"圣病弥留,今上位储决… …刘后讽宰相丁谓谋临朝,物议汹汹,搢绅皆濳有所去就,公恐计日,中宫挟外援,图所非冀。"《名臣碑传琬琰集.卷5》

面对错综复杂的局势,朝中的一些大臣都纷纷避之,甚至有的大臣见朝中情况不妙,则主动上疏请求外调,遂远离是非、溜之大吉。

于是,朝中的势力就由此开始一分为二,一派力挺皇后,形成了皇后党,一派拥护太子,自然就形成了太子党。

寇准和丁谓的故事(寇准向左丁谓向右)(3)

为了便于阅读,下文中某些段落将以"左派"代称"太子党","右派"代称"皇后党"。

"左派"与"右派"先后爆发两次权力之争。

第一次、 是拥护太子的寇准与力挺皇后的丁谓之间展开的斗争。

右派(皇后)和左派(太子)的代表人物分别是枢密使丁谓和宰相寇准。

寇准和及其势力一致商定,让生病在床的宋真宗退居二线,去做太上皇,拥护太子为新帝,同时罢黜刘皇后参政议政的权力。

可是,当"左派"尚在密谋之时,也就是说这件事情还没有开始实施的时候,由于寇准得意忘形,醉酒多言,遂将这个秘密筹谋的计划泄露了出去。

"右派"的丁谓及其成员则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大兴舆论,打击以寇准为首的"左派"势力。

按理说,寇准的这个筹划是遵照了宋真宗的意思来办的,但不知是宋真宗糊涂了,或者是屈服于来自皇后一党的压力。

公元1020年(天禧四年)6月间,宋真宗竟然将"左派"的领军人物寇准罢免了宰相之位。这无疑是帮助刘皇后及"右派"势力取得了一次空前的胜利。

寇准和丁谓的故事(寇准向左丁谓向右)(4)

第二次、"左派"与"右派"之间的斗争是以李迪与丁谓为爆发点。

"作东宫宾客,谁不畏惧!今朝廷人三分,二分皆附准矣。"《续资治通鉴.卷34》

虽说,母强子弱,但"左派"在朝堂之中的势力也不可小觑,寇准被罢免相权后,则以李迪领衔。

寇准下台后,盛怒之下的宋真宗打算处理其同党时,准备将这次事件涉及到太子头上。李迪问了一句话,宋真宗如梦初醒,宋仁宗的储位方才得以幸存。

"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宋史列传.卷69》

公元1020年(天禧四年)7月间,李迪与丁谓相继出任宰相。

丁谓力主刘皇后临朝参政,李迪则主张太子监国。

丁谓率先向李迪发难:

"即日上体平,朝廷何以处此?"《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28》

李迪也不甘示弱,向丁谓反问道:

"太子监国,非古制耶?"《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28》

丁谓、李迪二人以"太子总领军国事"频频展开唇枪舌战,甚至在朝堂之上"左派"与"右派"相互大打出手。

寇准和丁谓的故事(寇准向左丁谓向右)(5)

宋真宗迫于无措之举,于当年11月间将丁谓、李迪同时免职。

但是,丁谓背后是刘皇后这个后台,皇后出面说情,丁谓时隔不久就再次复出为相。

宋真宗在右派(皇后)与左派(太子)之间搞权力平衡,于公元1020年(天禧四年)11月间突然宣布:太子听政于外,皇后制裁于内。

这时,时任宋朝参知政事的王曾出面调停,他对刘皇后的亲戚、崇信军节度使、同平章事钱惟演言道:

"汉之吕后,唐之武氏,皆据非其位,其后子孙诛戮,不得保首领。公,后之肺腑,何不入白皇后?万一宫车不讳,太子即位,太后辅政,岂不为刘氏之福乎?若欲称制,以取疑于天下,非惟刘氏之祸,恐亦延及公矣。"《言行龟鉴.卷6.政事门》

王曾同时又通过钱惟演向刘皇后分析了太子与皇后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于是,统治集团内部的这场矛盾才算是暂时地平息了下来。

关于这次党争风浪,史书称之为:

"两宫由是益亲,人遂无间。"《续资治通鉴.卷35》

寇准和丁谓的故事(寇准向左丁谓向右)(6)

第二阶段、宋真宗驾崩之后。

根据《名臣碑传琬琰集.卷5》记载:当时朝廷的情况是,"主少国疑,人无一志,大臣不协。"

刘皇后自公元1022年(乾兴元年)2月间,开始以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参政。

在古代封建思想沉淀下,很多人都认为"母后当阳,非国家美事"。

所以,就因垂帘听政问题在宋朝政权内部引发了两场冲突。

第一次、是王曾与丁谓之间的冲突。

宋真宗病逝的时候,曾留下过遗诏:尊封刘皇后为皇太后,权处分军国大事。

宋真宗的遗诏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关键一点,则在于一个"权"字,主张皇太后参政的丁谓坚持去掉,而王曾却执意保留,最终的结果是王曾胜出。

那么,刘太后该如何听政呢?

王曾则认为,可以参照东汉时期的建制:

五日一朝,皇帝在左,太后在右,垂帘参政。

相反,丁谓则建议:

皇帝每月初一、十五单独上朝,重大军政事务则由太后与皇帝召见辅佐大臣一起商议决定,一般政务可以由宦官雷允恭负责上传下达,在交由皇太后做最后的定夺。

按照丁谓的这种说法,王曾甚是担忧:

"天下公器,岂可两宫异位?又政出宦人,乱之本也。不可。"《儒林公议》

王曾一语击中要害,果不出王曾所料,宦官雷允恭因此得势,权倾朝堂。非但如此,宦官雷允恭还是丁谓的心腹。所以,上传下达的政务大权则实际上操纵在丁谓手里。

于是,丁谓为一举铲除政敌,就额外加码,大肆打压迫害以寇准、李迪为首的"左派"势力。

寇准和丁谓的故事(寇准向左丁谓向右)(7)

由此,皇太后参政的实权就被丁谓、雷允恭驾空了,当皇太后发觉丁谓、雷允恭二人支持她是另有所图,而真正的目的则是为了图谋掌握朝堂政权,于是,皇太后与丁谓、雷允恭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

公元1022年(乾兴元年)六月间,太监雷允恭负责监督修建宋真宗陵寝时,擅自违背刘太后的懿旨,同时又明目张胆的盗窃陪葬物品,事发后被下令处以极刑。

王曾则抓住这个有利时机,落井下石,一一列举出丁谓的假公济私的祸心,更是太监雷允恭的幕后老大。

所以,刘太后当即就罢免了丁谓的一切官职,随后,将其发配到了崖州(海南崖县)。而王曾则于同年的七月间再次复出执掌相权。

关于丁谓为人阴险歹毒,京都开封一直就流传着这样的民谣:

"欲得天下宁,须拨眼前丁;欲得天下好,不如召寇老。"《宋代宫闱史.第46回》

刘太后果断出击,惩办了以丁谓等人为首的势力,自是大快人心。所以,在丁谓被罢相后,刘太后自然是实权在握。

寇准和丁谓的故事(寇准向左丁谓向右)(8)

第二次、是卷帘还政之争。

"垂帘可暂不可久"的道理,刘太后自然懂得这条规矩。于是,在她垂帘听政之初就明确表示:

"予不欲行垂帘御殿之仪,卿等累请,辞不获已,候皇帝春秋长,即当还政。"《宋会要辑稿.后妃1》

但实际情况却截然相反,刘太后在垂帘参政之后,就没有以此办事。

有些大臣看到刘太后久恋垂帘听政之权,就向其力谏:

"天子既冠,太后宜以时还政。"《宋史列传.卷223.外戚中》

皇太后自我辩解到:

"我非恋此,但帝少,内侍多,恐未能制之也。"《宋史列传.卷223.外戚中》

这种解释并非毫无道理,但权势对于刘太后来说,实属是生死攸关之大事,她很难不贪图眷恋。

不过,宋仁宗初立之时,年仅13岁,问题不大。但是,随着时间的一再推移,大臣们要求宋仁宗赵祯正式亲政的呼声越来越高,各种舆论也越来越多。

范仲淹分别于公元1029年(天圣七年)冬、公元1030年(天圣八年)春,就曾两次上表,力谏刘太后还政于宋仁宗。

同时提出太后撤帘还政的大臣,还有左司谏刘随、殿中丞滕宗谅、秘书丞刘越、侍御史孙祖德等人。

对于这些让其还政的呼声,刘太后不是不予理睬,便是借以各种理由将反对她垂帘者调离于朝堂之外。

更有甚者,进士林可献、大理评事刘涣分别在明道元年、二年,极力要求太后撒帘还政,刘太后瞬间翻脸,下令将他们发配到了岭南。

总之,刘太后在世期间,始终不曾卷帘,大臣们故议论纷纷。

寇准和丁谓的故事(寇准向左丁谓向右)(9)

第三阶段、刘太后去世的时候。

她死于明道二年3月。人虽然已经死了,但是,她却至少遗留下了两个很可能酿成朝政风浪的问题

第一个、是遗诰问题。

刘太后死时,留下遗诰说,要以杨太妃(即宋真宗的杨淑妃)为皇太后,让其垂帘听政,参决朝廷军国大事。

大臣们普遍对此颇为愤怒,御史中丞蔡齐提出抗议:

"天子明圣,奉太后十余年,今始躬亲万事,以慰天下之心,岂宜女后相继称制?且自古无有。"《文忠集.卷38》

时任陈州(河南淮阳)通判的范仲淹上表说:

"太后,母号也,自古无因保育而代立者。今一太后崩,又立一太后,天下且疑陛下不可一日无母后之助矣。"《续资治通鉴.卷39》

朝臣们经过一番争论,"参决军国事"这一条终于从遗诰中删除。

宋仁宗于是亲政,史称:

"帝始亲政,裁抑侥幸,中外大悦。"《宋史本纪.卷10.仁宗2》

寇准和丁谓的故事(寇准向左丁谓向右)(10)

第二个、是李宸妃的问题。

刘太后死后,宋仁宗得知自己的生母不是刘皇后,而是李宸妃,他累日痛哭不绝。于是,就有大臣借机煽风点火,挑拨离间,宣称李宸妃的丧礼不符合皇家规格。

"言太后死非正命,丧不成礼,帝亦疑焉。"《续资治通鉴.卷39》

宋仁宗让其舅舅李用和亲自前去查看,结果是李宸妃"容貌如生,服饰严具"

宋仁宗发出感叹:

"人言其可信哉,待刘氏加厚。"《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12》

上面所述的两个问题总算妥善处理了。某些大臣不知是何居心,还妄图将刘皇后当政期间的问题逐一翻出来,肆意加以攻击。

此时,范仲淹对宋仁宗说道:

"太后受遗先帝,保佑圣躬十馀年,宜掩其小故以全大德。"《续资治通鉴.卷39》

宋仁宗接受了范仲淹的建议,就下诏严禁对刘皇后妄议菲薄。他仅仅是罢免了一些大臣的官职、平反了一些历史冤案。

寇准和丁谓的故事(寇准向左丁谓向右)(11)

说道到这里,还有两点关键性的因素需要说明。

第一点、综上所述的斗争完全属于是封建统治政权时期的内部矛盾,从总体上说则无可非议,但是,具体地说又不是完全没有优劣之分。

历史地看待寇准、范仲淹一生的全部作为,他们无疑是封建历史时期非常值得肯定的官僚主义者。

正是因为这种官僚主义的思想,所以,在上述左右党斗争中的表现又并不全都值得鼓舞与肯定。

为何这么说呢?

举例来说,如寇准在宋真宗久卧病榻之时,妄想通过拥立太子为新皇帝,目的是为了防止皇太后干政,关于这一点,恐怕就应当给与否定。

因为,这时的宋仁宗才年仅11岁,还是一个懵懂的少年。寇准真实的企图或许有挟天子以令天下之心也未尝不可。即使不是为了把宋仁宗变为自己操纵的傀儡儿皇帝,那么,其至少也是迂腐的书生之见。

以当下的角度来看,寇准当时的出发点则是一种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

还有,对于范仲淹请求刘太后撤帘还政,似乎也不能给予过分的肯定。

至于王曾在宋真宗晚年劝说刘皇后以顾全大局、范仲淹在刘皇后死后请求宋仁宗禁止人们对她进行诋毁,这些则有利于稳定政局,以便安定社会风气,这几点是应当受到历史的肯定。

寇准和丁谓的故事(寇准向左丁谓向右)(12)

第二点、封建时期最高权力的转化,在古代是非常棘手的一个问题,尤其是老皇帝病重之际或新皇帝年幼之时,往往会因此酿成一种动乱局势,最终导致民众遭殃受害。

所以,从宋真宗执政、到刘皇后参政、再到宋仁宗亲政,这十余年之中,虽说是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但无论是斗争的残酷程度,还是政治风浪的波及面都不能与吕武时期相比。

我们知道,封建时期的阶级内部统治矛盾在女皇帝武则天时期是凭借武力解决的,而刘皇后垂帘听政时期并没有酿成兵戎之变。

反观武则天掌权时期,清剿反武势力的风浪从中央一直延伸到了唐朝的地方,而刘皇后参决军国大事时期,这股风浪仅限于朝廷小范围内。

总而言之,刘皇后从干政到垂帘的这个历史时期,宋朝的整个社会相对来说是比较安定的、协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