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粿”读音:[guǒ],是潮汕地区一种非常具备地方特色的小吃。潮汕地区将用米粉、薯粉以及面粉等粉状食材加工制作的食品,统称为“粿”。仔细研究这个字,米字旁应该是它的部首,而“果”字应该只起到声旁的作用,和意义联系不大。因此所谓的“粿”可能是潮汕先民独创的一个字。潮汕先民大多是从中原南迁过来的客家人。在以前对礼仪非常重视的年代,祭祀祖先是一件大事,而按照北方的祭祀传统,给祖先上供所用的点心、果品等是面粉制作的。潮州本地不产面粉,他们只能使用米粉来制作相关的供品。由于是用米粉做的,因此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将其称为“粿”。
也正是因为粿是在如此庄重的情况下诞生的,粿在潮汕地区的小吃领域占据的地位就非比寻常。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粿一直是潮汕地区祭神拜祖必备的祭品,它在祭品中的地位是仅次于猪牛羊这三个所谓“三牲”的供品的。不仅如此,在日常生活中,粿品也成了潮汕地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除了充饥果腹之外,他们甚至把粿当成了治疗疾病的一种食疗品。他们称之为“时令做时粿”“时令防时病”。意思就是说,在一定的节气到来时,要提早做好某种粿品,预防要发生的疾病,在制作的粿品中加入一些符合药理作用的、有预防治疗节气病的中草药,采用科学的工艺加工烹制成可口的粿品。
比如麦粿,有利于养肝护体;菜头粿,可以祛除邪气、热气;红曲粿,红色粿皮以红曲与大米粉为原料,红曲是用粳米加入曲母经反复用水掬浸加工而成。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载:红曲是谷类,性味甘温。拌入红曲粿皮食之有消食活血,健脾暖胃,散布脏腑经络,杀山岚瘴气。有治脾胃营血之功,得同气相求之理。是冬春节气时令粿食。值得一提的是,当今人们用非食用红色染料做粿皮有毒,严重危害健康。
粿在潮汕人的生活中是如此重要,以至于经过长期的积淀,形成了本地异彩纷呈的粿文化。就以上面说到的祭祀为例,当它用于祭祀时,不是将其简单地摆放在供桌上而已,不同的粿品寄托着人们不同的愿景。
用于祭祀的粿品一般会用桃型的模子,做出主题性的粿品。寿桃的外形象征着健康长寿的追求。白饭做成的桃形粿,用糯米做馅料,象征着五谷丰登好收成的美好追求。红曲粿和发酵粿是祭祀时必须用到的两种粿品。红曲粿经过加工成为红色,在潮汕人心目中,红色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发酵以后的粿品,会涨发膨大,潮汕人取一个“发”字的吉利音调,希望来年祖先保佑能够家庭事业兴旺发达。另外,如果发酵效果好,做出来的粿品就会裂开,那开裂的口子就像裂开的嘴一样,状如花儿盛开,潮汕人称其为“笑”,这也是好的兆头。粿品的制作从一个侧面也能反应出潮汕人的某些特点,其中之一就是精细性。
潮汕人千家万户都会制作粿,而粿又是经过很多年的实践积累才形成如今的这种制作工艺的。因此要想取得大家的认可,绝非一日之功,必须认真掌握每一道工序,精工细作。比如上面提到的白饭粿,它使用的馅料非常简单,就是米粉。首先不能直接使用米粉和面,而是要用清水先浸泡一晚上。原来,潮汕人在长期的使用中发现,现在使用机器磨出来的米粉发干,没有以往水磨磨出来的那种嫩滑的感觉,吃起来也就不会有黏度。
再比如制作鼠曲粿。鼠曲粿的制作是取田埂野生的“鼠曲草” 熬成汤汁,调入猪油及糯米粉制成粿皮,包上豆沙或糯米、花生仁、虾仁、猪肉调成的馅料,咸甜随意,再用圆形或桃形印模压印成形,放新鲜香蕉树的叶子上面,然后上锅蒸熟,这也是鼠曲粿不同于其他粿的一点。别小看放叶子这一道工序。通过这个细微的环节,就能看出潮汕人的精细之处。使用的叶子必须是香蕉或者芭蕉叶。这两种叶子有一种天然的香气,和鼠曲草的味道相互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气味。没有经过长时间的实践,绝不会想起这样的方法。
甜粿好吃,但是却非常耗费功夫,因为制作甜粿的米粉需要舂两遍,再筛两遍,米粉越细腻做出的粿越香甜。再蒸制时还要时刻关注时间以及锅中水的分量,多一分少一分味道都大不相同。
小贴士:
从潮汕人做粿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不厌其烦的实践改进的性情,在平凡的事物中尽情创造的机智聪明,也能看出他们对细致美好生活的向往。
鼠曲草:菊科植物鼠曲草的全草。开花时采收,晒干,去尽杂质,贮藏干燥处。可祛痰,止咳,平喘,祛风湿。用于咳嗽、痰喘、风湿痹痛。
入选自《行走的筷子》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