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释西游》序言—白石山泉 《西游记》原著作者吴承恩生活在明朝嘉靖年间,如此推算到今天有五六百年历史,此书流传至今,被奉为经典,列身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讲解西游记背后的故事?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讲解西游记背后的故事(500年来最忠实于西游记原著的解读)

讲解西游记背后的故事

《大释西游》序言—白石山泉

《西游记》原著作者吴承恩生活在明朝嘉靖年间,如此推算到今天有五六百年历史,此书流传至今,被奉为经典,列身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孙悟空是一只猴子,但他具有比人更优越的品质,他学法术,练神通,占山为王;入深海,下地狱,强消死籍。后来官拜弼马温,管理蟠桃园,自称齐天大圣,搅乱蟠桃会,偷吃老君丹,直至大闹天宫,这些都显示着这只不同凡响的猴子有着张扬高调的性格。

然而唐僧则不同,《西游记》书中只在附录里提到他的父亲陈光蕊中过状元,又被奸人所害,唐僧的母亲生下他之后就将其抛弃江中,随波逐流,幸好被金山寺法明长老救起,十八年后取法号陈玄奘,认母寻亲,报仇雪恨。之后和唐太宗结拜兄弟,又去西天取经,我们称之为唐僧,也就是唐朝来的僧人。

对于唐僧,只能用身世曲折,多灾多难来解释,其隐晦的来历,低调的作风,如迷一样的经历,和孙悟空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

如果用一幅花鸟国画作品来形容《西游记》,孙悟空的高调张扬就像是画中那朵鲜艳明亮的花朵,唐僧的低调隐晦则象是一枝被叶子半遮半掩,色调灰暗的花朵。

所以,如果想要读懂《西游记》,就需要去破译唐僧,才会明白唐僧为什么要奋不顾身的去西天取经,才会了解西天路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妖怪和灾难,才能知道唐僧在取经途中的各种不同寻常的表现和感受。

很多年来我们总是认为唐僧是为了弘扬佛法,立志去西天取经,他不顾路途艰难险阻,战胜妖魔鬼怪,取得真经,流芳千古。这只是故事的表面,书名《西游记》中的“游”字,正是唐僧西天取经路上的真实写照,唐僧所以要去取经,是为了能够“西游”,只有认真的去读《大释西游》,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唐僧。

《西游记》全书构思精巧,人物性格各异,生动活泼,作者是个博学多才的人,书中用词简练,处处暗藏玄机,充满个性,这样的作品只能是一个人完成的,可见作者花费了很大的心思和工夫去写这本书。

有人对《西游记》小说的作者是谁提出了质疑,认为吴承恩生平流传的作品甚少,而《西游记》洋洋大观,包罗万象,应该出自大家之手,更有人认为小说是全真教的丘处机写的,可能大家也看出这是一本表面上在弘扬佛教,实际是提倡道教的书籍。

我认为丘处机写《西游记》的可能性不大,丘处机生活在南宋末年,而《西游记》的确是一本成型于明代的小说,书中有些时代语可以证明我的观点,如陈光蕊从江中复活后随殷开山和温娇去了长安,唐太宗封他为“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是明代永乐皇帝招募天下文人学士编辑《永乐大典》的一个政府部门,唐朝时候的朝廷编制里并没有“文渊阁”。而书中在比丘国和朱紫国里都出现了“锦衣卫”这个称呼,“锦衣卫”也是明代特有的朝廷编制,相当于现在的武警部队,唐代是没有锦衣卫的,那时统称御林军。作者是用他当时流行的称谓去写过去的事,就像我们现在写文章也喜欢用一些网络流行语一样。从这两个明代特有的时代词语可以见证作者是明代人,而丘处机如果活到永乐大帝时期,应该有两百多岁了。

不管作者是不是吴承恩,但他一定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神佛魔妖,阴阳两界,过去未来......作者都有深入的研究。

古代人治学很严谨,可以毕其一生去做一件事,写一本书,这是当今浮躁而功利的人们最欠缺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