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君莫到古宁晋,泥坑美酒能醉人。鄙人路过夸海口,未饮三杯已销魂。”著名词作家中国歌剧舞剧院前院长乔羽曾为泥坑酒赋诗一首。6月20日凌晨3点,乔羽老师因病在北京去世,消息传来,不禁让人回忆起他与泥坑酒的那段不解情缘。

乔羽的生平简介(送别词坛泰斗乔羽)(1)

乔羽来了有好酒

作者:艾志明

刊登:宁晋报2017年10月13日5版古丁桥专版

遥想当年渡口,半盘花生下酒。余香飘窗外,醉了看门黄狗。知否,知否,半日鼾声如吼。

一首打油诗,写的是发生在歌词泰斗乔羽先生身上的一则陈年掌故。诗中提到的渡口,乃是指河北省沙河市的渡口村,这里地理偏僻,四面环山,据说是道教始祖老子修炼的故里。50多年前,乔羽曾在这里断断续续度过了3年难忘的时光,因缘际会,也和宁晋泥坑酒结下了一段终生不渝的缱绻情缘。

乔羽的生平简介(送别词坛泰斗乔羽)(2)

1960年,年仅33岁的乔羽,已是名满歌坛的文艺才俊,无奈也随着上山下乡的洪流,身不由己地来到太行山区的沙河县。山沟的艰苦和清贫不言而喻,但他从不怨天尤人,他像写作《昆虫记》的法布尔一样伏下身子,忘情地观察着、寻觅着。雨后草地上繁星似的蘑菇,夏夜里飘忽不定的流萤,房前屋后淙淙流淌的小溪,这些司空见惯的情景,无不带给他心灵的愉悦和惊喜。被大都市抛弃的人,却奇迹般赢得了一个童话的世界。

在渡口的日子里,他住在全国劳模刘青云家,和刘大哥学会了耕地、打夯、砌墙和赶车等农活,但后来,乡亲们得知他是个“写歌的”,说啥也不让他再干这些粗活了。出工时他负责记工分,拿个小本本点完名,剩下的时间就可以自由支配了。到了晚上,山民们三三两两,从山前岭后赶来,挤到他的小屋里,听他讲北京的稀罕事。还有一位名叫李雁云的小伙子,居然带着王玉西的引荐信,从200多里外的宁晋县赶来,说是专门来拜访他。王玉西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作曲家,和乔羽是当年华北联大的同学。从信中他得知,小伙子是当地的一位文艺新秀,很受王玉西的器重。爱屋及乌,惺惺相惜,二人虽是初见,但毫不生分,谈得非常投机。吃饭时,李雁云变戏法似的从提包里拿出两瓶酒,说是家乡的特产,让他尝一尝。在当时的困难年代里,许多人几天吃不上一顿饭,据说毛主席也不吃肉了,更别说喝酒了!乔羽坚决谢绝,但拗不过李雁云的一番说辞:“朋友来了有好酒——这可是你的名言,不看僧面看佛面,王老师的面子总得给吧!”在此之前,乔羽可是滴酒不沾,如今盛情难却,再加上肚里饿的咕咕叫,据说喝点酒能止饿,就勉强答应了。谁知道,酒这东西,表面上像水,性子却像火一样,喝到肚里后头重脚轻,不知不觉便伏在炕桌上睡着了。天明醒来,小屋里已空空如也,只见桌上还放着半瓶白酒,来人早就赶返程的班车离开了。

乔羽的生平简介(送别词坛泰斗乔羽)(3)

光阴荏苒,雨过天晴,终于有一天,艺术和艺术家重新获得了应有的尊严,厚积薄发的乔羽荡着双桨,从两岸弥漫着稻花气息的大河里一路走来,步入了辉煌的艺术殿堂。回首昨天,他感谢苦难的岁月,在与土地的相濡以沫中,使他亲身感受了人民群众对艺术的向往和坚守,从而成为他创作上日臻成熟的源泉和动力。1984年,乔羽受命为春晚创作一首压轴的主题歌。接受任务后,他辗转数日,无从下笔,后来猛然想到了当年在山村小屋里与李雁云把盏长谈的情景,灵感顿时像清澈的泉水从心底涌出:“难忘今宵,难忘今宵,无论天涯与海角,神州万里同怀抱,共祝愿祖国好,祖国好……”

此时此刻,蛰居在宁晋一隅的李雁云也无时不惦记着乔羽先生,感念着自己初出茅庐时先生所给予他的艺术上的点拨。他从《难忘今宵》的深情旋律中,感受到乔羽对祖国和人民的赞美,对故旧和新交的祝愿。但天命之年的李雁云,不愿再像当年毛头小伙时那样无所顾忌的打扰诗人的生活了。数年之后,还是泥坑酒业得知乔羽与泥坑的渊源后,便慕名去北京拜访乔羽,才重新续上了与乔老的前缘。乔老在一篇文章里曾写到,所谓好友,就是投脾气,所谓好酒,就是对口味。因此在他看来,泥坑比茅台、五粮液一点也不逊色。肺腑之言中,难免有乔老对泥坑的偏爱、褒奖和溢美之情。当然如今的泥坑酒,早已从上世纪60年代单一的烈性白酒开始蜕变,先后开发出数十个不同档次的系列品种,并赢得了“中华老字号”的美誉。这些乔老都从媒体上看到了,他谆谆直言,好酒不怕巷子深,泥坑不必傍名人,而是要挖掘自身的文化内涵,像苏瑞广董事长提倡的那样:出精品,讲人品。2007年11月,在80大寿之时,乔老收到泥坑酒业送来的寿酒,情不能已,即席赋诗《咏泥坑》一首:

劝君莫到古宁晋,

泥坑美酒能醉人。

鄙人路过夸海口,

未饮三杯已销魂。

似乎是意犹未尽,临别时他又挥毫书写了“朋友来了有好酒”的书法条幅,赠送给泥坑酒业的朋友。后来,这件难得的墨宝被挂在泥坑酒业会议室里,成为泥坑酒文化一座形象的浮雕。

乔羽的生平简介(送别词坛泰斗乔羽)(4)

品味着乔老飘逸隽永的书法神韵,我蓦然自问。我们是不是应该和乔老一样,感念50多年前李雁云的那次沙河之行。我常常想,一个刚刚摘去右派帽子的文艺青年,在破旧的公共汽车上颠簸几百里路,难道仅仅是像今天的追星族一样为了一睹名人的风采?在那火柴和煤油都要凭票购买的年代,他是怎样辗转地搞到了两瓶白酒,最终让一个文坛泰斗与这片埋藏着秦砖汉瓦的土地发生了真实而浪漫的联系,从而在我们岁月的扉页上留下了诗意的题签和印记?在这一过程中,泥坑或许不是可有可无的道具,他的品质、形态、生产工艺乃至所蕴含的历史,都承载着一方水土一方人的千年古训,他和年轻时的李雁云一起,参与了和乔羽先生的交往,实现了对艺术和美的皈依,最终成了诗人认可的人格化的知己。

亲爱的朋友,不管你是否喜欢喝酒,相信当你听到我讲述的这些,都会从心里感到温暖和幸福。

乔羽的生平简介(送别词坛泰斗乔羽)(5)

乔羽的生平简介(送别词坛泰斗乔羽)(6)

乔羽的生平简介(送别词坛泰斗乔羽)(7)

作者|艾志明

责编|刘子欣

编审|尚栋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