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的工厂,精益管理都是工厂运营的重要支撑。即使在今天,精益管理仍然是工厂管理的强大工具,致力于消除浪费和提升生产效率。

不过多数企业管理者错误地认为,由于企业管理基础欠缺,还不满足进行精益管理的条件,他们希望在管理基础好之后再进行精益管理。

战略管理思维(你需要掌握这三个精益战略思维)(1)

这是错误的,改善管理基础本身就是精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该在精益生产中逐渐完善管理基础,而不是等管理的大框架搭好了,再来修修补补搞精益。

01 两个重要原则自动化和准时化

所谓自动化,即消除不良品的机制或方法的总称。

因为这些机制或方法拥有判断、自动停止或执行的功能,有人工智慧属性。这通常需要两个层面来实现:

一是通过精密的工厂环节,从源头上保障产品的良品率;

二是通过严格的质检系统,想方设法找到能够防止不良品流出的“纠错”办法,出错后能够报警或强制纠正。

为了减少失败的成本,越是靠近品质的源头,越需要进行自动化改善。

准时化是指生产过程中通过采用后工序拉动的方法,实现产品在各工序间无停滞流转,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准时制生产方式。

在管理实践中,库存和准时化改善是紧密相关的。准时化改善做得好,库存就少。库存是结果,追求准时化既是原则,也是减少库存的手段和方法。

所以,要减少库存,必须从准时化改善入手,持续缩短各个流程环节的作业周期。

1、销售部门要设法缩短客户订单处理时间;

2、采购部门要在最短时间内保障物料供应;

3、制造部门要持续提高设备、工艺、品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缩短生产周期;

4、检查部门要改善检查方法,缩短检查周期,最好实现与生产并行作业。

准时化改善,是以零库存为目标,倒逼研发、销售、采购、检查和制造等部门进行全面改善,持续缩短生产周期的过程。

02 精益管理所需的三个战略思维

许多企业把“经营压力大,经营利润不能保障”作为企业当前的最大课题。大家认为,其主要原因是:

1、竞争导致售价不断被压低;

2、工资水平上涨过快;

3、原材料或其他资源涨价。

在管理实践中,人们经常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这三项上,期望通过和客户、员工、供应商进行价格博弈,获得较好收益。

此等思维,称得上是“低买高卖”的生意人思维,本无可厚非。

但值得注意的是,此三项因素通常是由大环境决定的,对所有企业来说大致是公平的。

第一,同样的产品,其售价终究是由市场或买家决定的,自己说了不算。要想提升售价,就必须在品牌、质量或服务等方面付出更多努力,实现差异化;

第二,我们抱怨员工工资上涨过快,却没有留意到劳动者早已经开始“用脚投票”,现如今招不到人是现实,可见自己说了也不算;

第三,即使你善于跟供应商博弈,期望压低进货价,但当你毫无节制压价的时候,供应商可能有两种选择,要么诚恳地告诉你这个价格做不了,要么接受压价然后偷工减料。

也就是说,企业很难通过以上三项努力,持续获得相较于对手的竞争优势,或者说,生意人思维可能会获得短期收益,但注定走不远。

要想企业基业长青,就必须学习、领会和运用以下三个精益思维。

第一个精益思维是,关注变动成本,更要关注固定成本和隐性成本。

材料成本和劳务费属于变动成本的范畴,受关注也是当然。但固定成本和隐性成本却长期被忽视,弱化了我们的竞争力,才是大问题。

什么叫固定成本?就是那些不管是否有生产或产出,都要付出的成本叫固定成本。降低固定成本,就是要用最少的厂房和设备(当然不是最差的设备)把产品做出来。

在许多企业,资产负债表里有大量的资产,不仅没有为企业增加有效产出,反而成为巨大的折旧和利息负担,因此提高设备运维水平、厂房利用效率来减少固定成本就显得尤为重要。

什么叫隐性成本呢?就是大量浪费于无形的成本,在财务上通常被打包处理,比如生产成本、管理成本里就有许多这样不明不白的浪费。

我们看到许多工厂从早到晚一派繁忙景象,到处堆满了货物,但就是不能如期交付,隐性成本很高。工厂内的库存以及内部无价值的流转等,都是造成隐性成本的元凶。

第二个精益思维是,关注资源价格,更要关注资源效率。

过去我们粗放发展,只知道销售额,只知道材料价格,工资上涨,对资源效率采取了放任的态度。

想要保证企业的长期发展,就需要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内部从生产、能源、设备、品控及人员的管理上,关注各类资源的产出率。

通过对每平方米厂房的产出、每一度电、每一吨水、每一立方气的产出数据上严格把控,减少企业资源浪费,在细节中赢得先机。

从这个角度审视中国制造企业的时候,我们发现,还有许多待挖掘的铜矿、银矿,甚至金矿。要把企业内的精英组织起来,聚焦品质、效率和交付,全面开展以提升资源效率为目标的精益课题改善活动,快速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与此同时,向全体员工灌输和培养强烈的品质意识、成本意识和效率意识,引导全体员工擦亮眼睛,从身边能做的改善做起,力所能及和富有创意地参与到效率改善中去。

第三个精益思维是,关注节流降本,更要关注开源增效。

由于竞争的缘故,当规模保持不变的时候,利润额是很难保障的,因为资源(包括人工)涨价、产品降价,利润空间势必受挤压。

所以,制造业要想保持一定水平的利润,就必须着力做大规模来摊薄固定成本。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以为精益就是降本节流一条路,那就大错特错了。

【案例】有这样一个小企业,销售额做到5、6千万后就开始徘徊不前。竞争日益加剧,利润急剧下降,很快就要陷入亏损。

在老板要求财务部对客户订单进行核价时发现,不少产品的售价比财务核出来的基准价(材料成本 固定成本 变动成本 利润)低出不少。

老板随即发出指令:一是要求销售部门低于基准价的订单不接;二是要求所有管理者要勤俭节约,降低成本。

结果是,一段时间之后销售规模开始陷入停滞。又因为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逐年上涨,财务部核出来的价格也会水涨船高,结果是更多的订单被拒之门外,销售随后出现萎缩的局面。

又因为规模萎缩,分摊固定成本会更高……如此反复,这家企业经营已经走入了死胡同,前途堪忧。

看似政治正确的两个要求,其实犯了一个重大的战略错误,殊不知小企业开源比节流更重要。

正确的思维是,假如现有6千万的销售即可消化所有固定成本,那么6千万以上部分的销售就不再需要分摊固定费用,所谓基准报价是不存在的。

后来,老板干脆取消财务部报价核准,以较低的价格从离去的客户那里拿回了不少大订单,次年销售额大幅度提升的同时,利润也随之产生。

关于此点,尤其值得中小企业老板深思,并奋起改变自己的传统思维,千万不要陷入降本、收缩、再降本、再收缩的恶性循环中不能自拔。


长财咨询提醒:精益的思想和方法论,能让传统企业在存量上降本增效、在增量上扩大市场。在经营活动中,以上三个精益战略思维值得所有企业经营者认真学习和积极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