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所谓藩镇,在唐朝可简单理解为节度使掌握的军镇。唐玄宗时期,因边事较多,朝廷设十节度,后又因战争的频率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朝廷将民政、财政和马政等权力皆划给节度使,使得节度使成为地方诸侯般的存在。
安禄山之所以能够把唐朝搞得天翻地覆,让唐朝国力断崖式下跌,直接原因就是唐玄宗让其当了十几年的节度使,而且还是三镇节度使。让人纳闷的是,唐朝好不容易把安史之乱给平定了,为何不趁热打铁,把威胁巨大的藩镇制度给撤销了,反而让藩镇之祸愈演愈烈?
既意料之外,又意料之中的安史之乱
节度使一职的出现唐朝初期的边疆环境较好,在边疆地区基本就是沿袭前朝旧制,在比较紧要的地方安排“镇戍”来负责防御敌人,当时的“镇戍”由府兵充任,每年轮换一次,其单一规模都不大,多则千人,少则百人,甚至数十人。如此之“镇戍”,由其构成的防御体系能有多大成效?贞观年间,突厥来犯,兵锋直抵渭水河畔,长安震动。
好在唐初的府兵制比较坚挺,且其军府多在关中,朝廷可以短时间内从关中抽调大量府兵来集中力量办大事,突厥能够轻松突破边防,却很难攻取关中,不然突厥也不会轻易和唐朝订立渭水之盟。另外,一旦突厥等外敌出现可趁之机,唐朝便能够及时派大军进行打击,这是一种典型的内重外虚。
唐朝初期,地盘小,实力强
贞观年间是开拓、是进攻,需要大军出征时,临时任命几个总管或大总管,带着府兵们前进、前进,再前进就行了,仗一打完,大家各回各家,只需留下少量“镇戍”。唐高宗执政后期,契丹、后突厥和吐蕃等外敌做大,常生事端,朝廷有心教训,却被敌人的反复搞得精疲力尽,总吃败仗,故而由进攻转向积极防御。既然要搞防御,自然需要更多的军队。
待到武则天执政时期,边疆形势更为糟糕,可当时府兵制逐渐败坏,士兵征调相对比较困难,朝廷便大力建设带有屯戍性质的边防军体系。面对漫长的边境线和烈度越来越大的战争,朝廷及时地设置节度使一职,以方便统一调度防区内的军队,形成战区来应付敌人。值得一提的是,第一位节度使是唐朝著名将领薛仁贵的儿子—薛纳。
唐高宗时期,地大、事情多
节度使的成长唐玄宗在位时期,鉴于当时处于过渡期的军事体系比较紊乱,便进行了大力整顿,比如卫戍宫城和护卫皇帝的禁军原本是由府兵轮番入值,改为长期服役、更加职业化的“长从宿卫”,至于守御边境的边防军则在原基础上进一步细分防区,将各防区节度使麾下的“长征健儿”和愿意从军的边民编定成额,总数大概有近五十万。
然而朝廷对各节度使防区的真实情况往往把握得不是特别清楚,当节度使向朝廷申请增兵,朝廷又难以解决时,便常常让节度使自行招募士兵,时间一长,节度使便可以培养出自己的嫡系军队。随着军事支出的增加,朝廷上下常是焦头烂尾,最后只得把节度使防区内的财权逐步转移给节度使,旨在保证军队战斗力的同时,朝廷可以少些压力。
天宝十节度
防人之心不可无,有效的监察是朝廷对地方的主要防范措施之一。开元后期,唐玄宗在各地常设采访使衙门,负责地方上的刑狱及监察等,这种措施是及时而必要的。可再好的制度也是需要人去执行的,节度使嘛,军人嘛,守规矩的意识总是要淡薄点,由此便和采访使矛盾丛生,打官司的次数一多,朝廷也不好办了,毕竟朝廷需要这些节度使来安定边疆。
唐玄宗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下令把采访使的岗位让节度使给兼任了,这样一来,节度使就可以放飞自我了。这还不算完,天宝中期,唐玄宗的怠政思想更为严重,对各地节度使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大,节度使们总抱怨负责民政的地方官不配合他们的工作,影响了他们的作战效率,自信过头的唐玄宗就此把最后的民政权也给了节度使,让节度使成为了诸侯王一般的存在。
一镇就很强大,安胖子一人领了三镇
尾大不掉的节度使节度使的权力越大,野心自然也跟着涨,安史之乱应运而生。偏偏当时朝廷禁卫军战力下滑得厉害,朝廷只得依赖其他节度使来平定安史之乱,其中表现最佳的当属郭子仪所在的朔方军。可惜这个所谓的“平定”却是一种双方各让一步的妥协,没别的原因,就是朝廷没有那么多钱来除恶务尽。唐德宗在位时期,各地节度使带来的藩镇之祸让朝廷下定决心削藩。
朝廷先是拿朔方军起头,将其进行拆分,然后重新组建禁卫军—“神策军”来对一直不怎么老实的河北诸镇进行武力征服,可结果是灭一个,加一个,加一个,灭一个,重复用功,不见成效,反而把朝廷的财政压力搞得越来越大。
搞不定的河北三镇
朝廷在与藩镇的较量中,发现一味地靠武力解决问题,只会让自己更难受。因为和朝廷较量的不仅仅是各地节度使,还有那数目庞大的藩镇将士,据史料所载,唐朝中后期的军力达到了百万级。
如果没有了藩镇,他们的利益如何保证?靠朝廷的恩赏?先不说朝廷有没有钱,朝廷即使拿钱出来,能有节度使给的多?朝廷无奈之下,效仿汉武帝的《推恩令》,名义上赋予节度使更多的权力,实际上却是让节度之下有节度,众多节度使之间互相牵制,朝廷再来居中平衡,从而确保朝廷安全。
藩镇越来越多,看看你的家乡在当时属于哪个藩镇?
结语综上所述,唐朝并非不知道藩镇之祸的消极影响,但是却不得不饮鸩止渴。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急剧下滑,已经没有实力和底气来和藩镇硬碰到底。
藩镇少的时候,朝廷都没搞定,藩镇多的时候,朝廷一旦明文削藩,必然惹起众怒,即使是那些服从朝廷的藩镇,也会不稳,届时就不是削藩的事,而是藩镇削朝廷的事。削藩这个事,唐朝不是不愿意做,而是先没做成,后面又做不成。
参考文献:
《新唐书》
《全唐文》
《资治通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