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地球上的真实情感瞬间#

01 其他人为亡者悲痛

‌昨天去扫墓,‌‌发现来扫墓的人‌‌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哭唧唧‌‌型

他们会说:“你走了,我们好想你啊”,然后掩面垂泪;

第二,沉默不语型

他们只管低头点香,一句话也不说;

第三,象征讲两句型

他们大多会象征性的讲两句,比如:“我来看你啦,给你烧纸啦,‌‌你在下面要好好的,想买啥就买啥,不要担心家里。‌”

我总觉得,上述这三种情况,不管是哪一种,都让人觉得太过悲痛。

他们更多是从未亡人角度出发,表达对亲人逝去的痛苦,并寄托哀思。

这或许是中国主流“死亡”文化所致,即:人死如灯灭,人走了,就啥也没有了。

作为未亡者,只能悲痛于他们的逝去。

清明寄哀思愿亲人在天堂(忆亲人寄哀思)(1)

02 世界上,大家对于死亡,有不同的理解

但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家对于死亡的理解,却不尽相同。

在墨西哥,大家认为亡者并非真的逝去,而是等待在某一天再次与亲人相逢。只要未亡人仍记得他,他们就算跋山涉水,也会回来团聚。这一点,在电影《寻梦环游记》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 ,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海德格尔认为,我们从出生开始,便向着死亡而去,我们活着的每一天,不论悲喜,都无法改变最终结局,死亡,便是人生的历程。

再说回中国古代,庄子在失去妻子后,安慰儿女鼓盆而歌。歌曰:“生死本有命,气形变化中。天地如巨室,歌哭作大通。”

直译过来,就是:人最初是没有生命的;不仅没有生命,也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也没有气息。出生,是从无到有,死亡,是从有到无。这种变化,就像四季那样运行不止。死去的人不过是重回天地,如果我哭哭啼啼,就太不通达了。

清明寄哀思愿亲人在天堂(忆亲人寄哀思)(2)

03 死亡是新生

如果你要问我,我更赞同哪种观点。

我觉得,死亡或许是一种新的开始,它不是结束,而是一次新的轮回、新的际遇。对于未亡人而言,应该发自内心的为亡者高兴。

每次祭拜,则是一次和亡者的约定。约定不论何人逝去,未亡者都会好好生活,并详细汇报过去的收获和成长。

我是这样和姥爷讲的:

“今天早上,姥姥一起床,就说在梦里见到了你,他说你告诉她要和我们好好生活,说完后,便立刻走了。我想你走得这么快,要么是被上级提拔做神仙去了,要么是开始新的轮回。我觉得,不论是哪一种都挺好。这一年我们也都挺好的,都很幸福。爸爸快退休了,辛苦了一辈子,后面都是好日子;我也很幸福,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就是稍微会有点担心妈妈的身体,她常会熬夜,如果你还没走,并且有时间的话,记得来托个梦啊。”

创作不易,喜欢您就一键三连 关注,爱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