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脚下的荷花塘(再也没有了当年的模样)(1)

摘莲蓬、采藕、逮泥鳅……当年的乐园哪里去了?‖老家许昌

文‖吉兴甫

春水池塘聚鸣蛙,盛夏池塘开荷花。这两句话,正是我们村景况的真实写照。

我们村位于豫南,和湖北接近,属于南季风与北季风交汇地区,受地域环境影响,每年雨水较密。因为这个缘故,村子池塘也比较多,大小池塘有七八个,最大的池塘占地面积约二三亩,最小的也有好几分地。每个池塘都不缺水,可以说没有干塘的时候,除非人为地将水放掉而干(如每年挖藕的时候)。

这些池塘都种植莲藕,但莲藕的品种不一样,有白莲藕,红莲藕和九连登藕。白莲开白花,洁白如玉,圣洁高雅;红莲开红花,妖娆纷呈,如霞似锦;九连登藕开粉红花,淡绯雅致,大放异彩。这几种花都娇艳夺目,嫣然璀璨,亭亭玉立,犹如纯洁少女,天然玉成。

每年四月初,一场雨过,村上大小池塘就蓄满了水,小荷叶渐渐浮出水面。初出的荷叶,团团圆圆,淡青泛黄,舒卷平滑,小的像巴掌,大的如绿盘,最大的似烙馍,平铺在清澈的水面上,随着潋滟碧波晃荡,偶尔还可看到青蛙趴在荷叶上鸣叫或嬉戏。

山脚下的荷花塘(再也没有了当年的模样)(2)

五月至七月,是荷叶和荷花的生命旺盛期,远远望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荷叶一片片擎出水面,一层层,一叠叠,你偎着我,我依着你,搭肩相生,随风摇曳,乍看形如翠伞,又似倒笠。一阵微风吹过,荷叶散发着清香飘向村庄上空,沁人心肺。水底下鱼儿游弋穿梭,荷叶间,时而见青蛙跳动,时而见蜻蜓栖息在尖尖的荷花上,时而见翡翠鸟在荷叶间飞行觅食。

六七月,正是荷花开放分外妖娆的时候,这些出水芙蓉,不甘落后,竞相开放,仿佛在尽情展示它们美丽的娇容,天生的妩媚。它们昂首挺立,比谁长得高,比谁开得艳,生怕别人看不到自己的傲然挺秀。

盛夏季节,是孩子们玩乐的良辰,钓青蛙、摘莲蓬等,让大家不亦乐乎。先说有意思的钓青蛙。

钓青蛙不需要专业的钓蛙工具。先到村头砍上一棵竹子,作为钓杆,再将一根妇女做活用的大针使灯火烧红,用钳子将针头弯个钩,再用一根长长的细绳子,系在竹竿一端,连接钓钩——钓青蛙的简易工具就做成了。

之后,我们到田头或坑塘边上,挖几条蚯蚓,将蚯蚓分成几小段,挂在钓钩上作诱饵。

山脚下的荷花塘(再也没有了当年的模样)(3)

看到青蛙后,将钓钩往下一垂,在青蛙面前,微微晃动钓杆,钓钩左右一动,青蛙见后猛地上前一扑,大嘴一口将钓钩吞下,殊不知,这一吞再也逃脱不掉了,我们顺势将它钓起,它在空中后腿乱蹬。这青蛙比鱼儿还蠢,只为贪食馋嘴,却落了个被捉的下场。有时,钓到青蛙我们顺势就放了。

小时候,盛夏的午后,趁大人休息,我们还会偷偷摸摸跑到池塘摘莲蓬,因为大人不让摘,怕我们踩断莲藕,影响莲藕生长,有的莲藕被踩断后会死掉。

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个小伙伴,悄悄跑到村口最大的池塘。一个伙伴望风,其他几个脱掉裤衩跳到藕塘摘莲蓬,大家专捡个头大、籽饱的摘,一会功夫就采了一掬子,大概有十几朵。

摘过莲蓬的人都知道,藕干上长着密密麻麻的芒刺,那刺看上去不显眼但很锋利,扎着特别痛,有时会扎出血来。当时摘莲蓬心急,顾不得疼痛,等摘完莲蓬一看,遍体是伤,痛得难忍,两天后还感觉微疼,但谁也不敢给大人讲,为堵馋嘴,小伙伴真是自找苦吃。

还有一次,那是一年的深秋十月。在我们那里,当时天已很冷,水也冰冷刺骨,一早一晚更冷。

山脚下的荷花塘(再也没有了当年的模样)(4)

藕叶枯萎,卷曲在池塘里,满塘皆是,我想这时莲藕已经成熟了。一天晚上,大约八九点钟,还是上次采莲蓬的几个小伙伴,大家相约来到池塘采藕。

池塘水深到大腿根儿部,一开始在池塘边上,水较浅,但莲藕小,后来我们不怕湿衣就往深处采。采莲藕全靠脚在淤泥里探拱,因为水深无法用手去采。当踩到莲藕时,将脚顺住藕的方向,反复用脚拱,使劲往上勾,这样就把莲藕勾出来了。

约采了一个多小时,大家冻得实在受不了才上岸。上岸后个个瑟瑟发抖,好大一会儿还没缓过劲儿来。然后,每人分几节,用衣服裹住跑回家去……

说到莲,我忽然想起宋朝周敦颐写的《爱莲说》,他把莲出污泥而不染的特性,表述得淋漓尽致,堪称绝妙之笔: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山脚下的荷花塘(再也没有了当年的模样)(5)

其实,我也特别喜欢莲,可以说不亚于周敦颐先生,为此,我曾写过不少诗词(选录几首附文后)。

村里池塘多,种植莲藕多,养的鱼也多。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不愁没莲菜吃,不愁没鱼吃。

我记得,每到农历腊月,村上会有侧重性地将池塘水放掉,大鱼打起来分给各家,小鱼放到其它池塘里继续养。池塘空干后,到腊月二十左右,村里组织劳力挖藕。这是小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大人挖莲藕,小孩在一边逮泥鳅。因为水干后,池塘里的泥鳅都钻到淤泥里躲了起来,等挖藕时,很多泥鳅又被挖了出来。

小孩子有的提着篮子,有的端着盆子,时刻盯着大人的铁锹,发现泥鳅立即去捉。泥鳅有很多,有时一锹能挖出三四条泥鳅,个个活蹦乱跳。大家两手弄的满是泥,有时脸上搞的也是泥巴, “想吃泥鳅别怕青泥糊眼”,那场景特别有趣。

挖藕很有讲究,不能胡乱挖,不能深一锹浅一锹,有经验的方法是:首先将上边淤泥平挖一层,让莲藕露出藕芽,再根据藕芽走向,轻轻挖去淤泥,等快露出藕时,用小木板慢慢将泥剥离开,这样整条的藕就被挖出来了。一不小心把藕挖断,就成了断臂残莲。

山脚下的荷花塘(再也没有了当年的模样)(6)

长的一挂莲藕有七八节,一二米长,看到挖出藕,大家都非常高兴。

刚刚挖出的莲藕,在水里一洗,颜色显得青白,看上去一节节像西施玉臂,柔滑细腻。尝一尝,味甘微甜,清脆爽口,耐人品味。等整个池塘挖完后,根据各家人口多少,分配给各家各户,准备过春节用。村里池塘多藕多,就有这些好处。

人们常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人事沧桑,世事变迁,的确如此。几十年过去了,现如今,村上的池塘多处淤成平地,或盖起了房屋,或改作了菜园,或荒芜不堪,昔日一片藕塘一片花的妖艳场景不复存在,噪耳的蛙声也没有了。

前不久,我回了趟老家,到村后,发现村上池塘仅剩两处,但淤的面积已很小了,水也很浅,估计不久就变成平地了。以往的清水翠荷,碧波鸣蛙,只能留于美好的回忆中了……

山脚下的荷花塘(再也没有了当年的模样)(7)

附:吉兴甫先生莲诗

青莲

池塘生青莲,青莲何团团。

春日长葳蕤,盛夏开菡萏。

翠盖千柄擎,红蕖万朵艳。

娇姿竞摇曳,薰风馥郁传。

鱼儿戏左右,蜻蜓栖尖尖。

翡翠穿梭翔,鸣蛙卧青盘。

置身污滓中,自洁形为端。

藕节西施臂,荷叶昭君颜。

皆知莲菂苦,裨益清心寒。

爱莲古有之,凭君觅其观。

不乏今人说,昭章累诗篇。

莲一

清流冲濯茎,晴日馨艳花。

仲春挺风直,孟夏带雨斜。

蜂蝶时将扰,蛙蜍总相狎。

临池散清香,丽质准以夸。

莲二

盛夏长葳蕤,暮秋半枯萎。

清芳留余韵,美名载华诗。

百年洁身好,本节玉质丽。

倩影临风举,相安傍江蓠。

秋荷一

西风萧瑟减荣装,

黑夜白昼擎雨霜。

莫道凋谢清韵尽,

来年新发一池芳。

秋荷二

昔日神彩载华章,

今朝每忆思清香。

秋老半枯无人顾,

寂寞迎风池中央。

山脚下的荷花塘(再也没有了当年的模样)(8)

【作者简介】吉兴甫,笔名“诗野”。原九航校二团飞机机械师,现许昌市发改委工作(退休)。从1975年开始对旧体诗词研究和创作。曾在《人民文学》、《诗刊》、《诗歌月刊》、《星星》、《北京文学》、《解放军文艺》、《当代人》、《中华诗词》、《大河诗歌》、《中州诗词》、《九州诗词》、《诗词百家》、《当代散曲》、《原野》、《建安诗苑》、《泌阳览胜》、《许昌日报》等多种书籍、报刊上发表作品并出版《吉兴甫诗词选集》1——4卷。2009年被评为“中华妙笔诗词艺术家”、2012年被评为年度优秀诗人、2015年被评为“中华优秀诗人”、2016年被评为“全国优秀诗词家”。现为中华诗词协会会员、世界汉诗协会会员、河南作家协会会员、河南诗词学会会员、许昌作家协会会员。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本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中图片来自IC photo,版权归IC photo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