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全文免费阅读(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1)

这几天,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朋友圈引发热议。

因为有网友发文《出大事了,我们这个时空的时间线似乎被人动了!》称,其记忆中早年学的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却发现现在的课本成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022年10月26日,上游新闻记者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获悉,该出版社从1961年收录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以来,历套教材文章一直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未有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不过“斯”和“是”两个字,都表示“这”的意思。

说来,我学的课本就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也没什么,只说明我年龄大了而已。

这个我们就不争议了,毕竟以官方说法为准。

借着这次争议,把《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又学习了一遍: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再读了一遍,除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以外,其他都背不过了。

想来大约在初二(1985)那年学过此文,已经37年了,所以记不住也能原谅自己。

这些年,有时遇到困难,也总喜欢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来鼓励自己。

想想也好笑,自己都37年长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似乎也没能达到“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能力,至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更没遇到,因为自己不过就是个普通人,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相信大多数人都和我差不多。

那问题就来了,我们吃那么多苦到底为了什么?

“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一篇18岁女生关于自己、关于贫穷、关于希望的文章引发了网友的强烈反响。

这名叫王心仪的女生,因为在2018年高考中取得了707分的成绩,被北大中文系录取。

学林探路贵涉远,无人迹处偶奇观。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这首王宝池的《七律 ·劝学 》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诗。因为我自己也曾经出身贫苦人家。

当然,近40年过去,你一定要我说当年多么贫穷,好像也不见得,无非是缺吃少穿,其实估计那个时候的农村人都差不多,因为家家都穷苦。我们国人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态,反正都吃不饱穿不暖,于是就没有感到有什么不满足的地方。

也在前几天,北大才女张培祥的《卖米》再次看哭无数人,其中包括我。

2003年9月2日,北京八宝山菊厅,一场追悼会在这里举行。到场人士都是北大师生,著名主持人撒贝宁在念悼词,痛哭声不绝于耳。礼堂的正中间,黑白照片高悬,照片上是一名年轻的女子,她笑容明媚灿烂,若不是这满屋的哭声,绝看不出这是一场关于她的葬礼。她是谁?为什么能在八宝山举行葬礼?她的去世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大的轰动?她就是张培祥, 北大法学院的研究生,去世时年仅 24岁。

在她24年短暂的人生里,经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又用极富才情的文笔留下辉煌。

正如推荐者所说:如果此刻你站在生活的谷底,如果此刻你觉得人生无望,不妨读一读张培祥的故事,然后绑紧鞋带,重新出发

再往前,还有今年7月份二舅视频的走红。

说来,在中国乡村的各个角落,像二舅这样的遭遇与故事并不发生在二舅一个人身上。很多人在这段视频上找到共鸣,在评论区回忆起自己父辈或祖辈的故事。可以说,二舅这样的人在乡土中国广泛存在。

这当然是社会的悲哀,我们还没法为他们提供充足的保障,尽管我们的宪法第四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但由于国情所限,大多数人的养老还只能靠自己的孩子,包括我的父母,也只能靠我们来扶养。

我们当然不能把吃苦当作享受,我们奋斗绝对不是为了让自己更苦。我们希望人间苦难更少一些,但这些苦难,却能打动我们那颗坚硬的心,又正值当前百业凋敝,人人不易,我们不得不提振志气:只要勇于探索和奋斗,一个普通的灵魂也能走得很远很远。

2022年10月29日星期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