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徐达被封为魏国公,他由此成为明朝开国六公之一。
与一些野史记载不同的是,徐达其实非常受朱元璋信任,朱元璋甚至将他比作自己最为依赖的“万里长城”,对他极尽恩宠,两人的相处也如同兄弟一般,可谓亲密无间。
洪武八年,在朱元璋的做主下,徐达的长女徐氏嫁给了皇四子燕王朱棣,两人由此成为了儿女亲家,关系就更加紧密了。
朱元璋这么做的意图其实很简单,主要有在于两点,第一,通过政治联姻的方式来增强他与徐达的关系;第二,徐氏才德俱佳,自幼就与朱棣朝夕相伴,两人的结合也是天作之合。
这件事在当时看来,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对后来事情发展的影响却特别大。
洪武九年,徐氏被正式册封为燕王妃,洪武十三年跟随朱棣到北平就藩,那时候徐达多次奉命征战塞外,时常在北平停留,与朱棣的关系很要好,也给了朱棣很大的帮助。
洪武十五年,一个叫做姚广孝的和尚,被朱元璋派到了北平,他与朱棣相谈甚欢,关系发展得非常快。
种种迹象表明,或许从那个时候开始,朱棣就有了争夺帝位的想法了。
洪武十八年,徐达因病去世了,这让朱元璋十分伤心,于是下令让其长子徐允恭承袭魏国公爵位,并为其改名为徐辉祖。
徐辉祖,可以说是徐达四个儿子当中最优秀的一个,他身高八尺五寸(一米九左右),长相英俊潇洒,还非常有才气。
徐达还在世的时候,徐辉祖曾多次奉命管理家务,将全家上下打理得井井有条,朱元璋因此非常器重他。
稍稍长大之后,徐辉祖开始在军中崭露头角,因为军事才能出众,得以在都督府任职,是朱元璋为徐达重点培养的继承人。
然而,还没等徐辉祖完全成才,徐达就因病去世了,这让朱元璋非常难过,当时他在册封徐辉祖的时候,曾不无期望地对徐辉祖说:
扬中山王(徐达)之烈,而勉公忠以立志,礼以守身,恪尽继承之道。
朱元璋希望徐辉祖成为徐达那样的人,当时徐辉祖年纪虽然不是很大,但将朱元璋的话牢牢记在心里,并在日后的岁月里为之努力奋斗。
除了徐辉祖之外,徐达的另外三个儿子,也得到了朱元璋的厚待,但其中最让朱元璋印象深刻的人,是徐达第四子徐增寿。
徐增寿长相清秀,有些书生气,虽然天资不如徐辉祖,但为人很机警,他年少时曾跟着父亲徐达入宫觐见朱元璋,朱元璋很喜欢他,就为他赐名增寿。
徐增寿稍稍长大之后,骑马射箭都很不错,朱元璋便让他入宫担任带刀侍从,他在任的数年时间里,由于为人谨慎小心,所以很少犯错,朱元璋也越发喜欢他。
徐达去世之后,徐辉祖开始在军中历练,他曾跟随颖国公傅友德南征北战,后来长期在湖广一带练兵,期间他曾出兵镇压蛮夷,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大哥徐辉祖在一步步成长起来,作为弟弟的徐增寿也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他在宫中担任侍卫数年,得到了朱元璋的信任,最终被派往燕王朱棣处效力。
洪武二十三年,徐增寿跟随朱棣征讨乃儿不花,取得不俗的战功,两人也在战争过程中建立了非常深厚的私人关系,这为日后徐增寿倒向朱棣埋下了伏笔。
洪武二十四年,徐辉祖奉命到陕西练兵防边,徐增寿也被调往协助,他也由此离开朱棣,但这不妨碍他对朱棣抱有好感。
洪武二十五年,发生了一件大事,朱元璋的太子朱标去世了,进而引发了诸皇子的皇位之争。
当时,很多人以为朱元璋会从儿子当中挑选一个人立为皇子,但朱元璋最终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封为皇太孙,这件事引起了朱棣的极大不满。
并且,由于朱允炆的出身原因,导致朱棣对他也感到非常不屑,为什么这么说呢?
原来,朱允炆其实不是朱标的嫡长子,朱标的嫡长子名叫朱雄英,是朱标嫡妻常氏所生,而常氏则是常遇春的女儿。
洪武十五年,年仅八岁的朱雄英去世了,他的母亲常氏也因为伤心过度而染病,不久之后也去世了。
常氏和朱雄英相继去世之后,朱标将吕氏立为太子妃,吕氏所生的儿子朱允炆,也因此升级成为嫡子。
虽然都是朱标的儿子,但朱雄英与朱允炆有着巨大的区别,因为他的身世原因,导致他代表的是功臣集团的利益,功臣们也很支持他,尤其是大将常玉春的小舅子大将蓝玉。
但是,朱允炆的母亲吕氏却是元朝降臣吕本的女儿,这就注定他得不到功臣集团的支持,也不被几个作为藩王的叔叔待见。
对于朱棣来说,他作为朱元璋较为年长的儿子,才能也最为突出,却无法成为太子,这让他感到十分失落。
并且,朱允炆虽然年纪小,却很有主见,经常表达对藩王过强的担心,朱元璋虽然没有采取措施削弱藩王,但也为此做了一些谋划,以此来限制藩王的权力,朱棣毫无疑问成为了受害者之一,他对朱允炆自然更加没有好感了。
洪武二十六年,徐辉祖和徐增寿先后回到京城,朱元璋让徐辉祖掌中军都督府事,徐增寿则成为右军都督府左都督。
那时候,藩王与朱允炆的关系十分微妙,朱元璋急需有人支持朱允炆,这个时候徐辉祖站了出来,他明确表示支持朱允炆,并且时常入宫陪伴朱允炆,还成为了朱允炆的老师之一,他因此深受朱允炆喜爱。
反观徐增寿,由于他与朱棣关系很好,所以他并不太支持朱允炆,但他比较聪明,也做了一些事情来取得朱允炆的信任,由此成为朱棣在朱允炆身边的“卧底”。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因病去世,朱允炆继位为帝,是为建文帝。
朱允炆继位后不久,就在黄子澄、齐泰等人的建议下,采取了十分严厉的削藩政策,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就削去了五位藩王的爵位,这让朱棣如坐针毡,于是坚定了造反的想法。
但是,朱允炆为了防止朱棣造反,就削去了朱棣三护卫的兵力,并派遣大军将北平周边严密监控起来,一度将朱棣逼入绝境。
这件事一度让朱棣感到十分绝望,但在姚广孝等人的劝说下,他最终振作起来,通过装疯卖傻来麻痹朱允炆,暗地里则在燕王府打造兵力,并派人四处招兵买马。
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朱元璋的忌日就快到了,朱允炆让朱棣入京祭拜,但他不敢去,为了不让朱允炆起疑心,就让三个儿子代替自己入京。
当时,朱允炆已经怀疑朱棣要造反了,但不是很确定,就询问徐增寿的意见。
在此之前,徐增寿已经知道朱棣要造反了,作为朱棣在京城的内线,有责任掩护朱棣,于是对朱允炆说,燕王与陛下是家人,又富贵至极,怎么可能造反呢?
听了徐增寿的话,朱允炆稍稍安心,以至于后来黄子澄劝他扣押朱棣三子的时候,他因为有所迟疑,结果导致朱棣三子都逃走了。
由于朱棣三子抵达京城之后,是住在徐辉祖家中的,所以朱允炆怀疑是他放走了三人,后来他带兵去追,虽然没有追到,但回去之后对朱允炆说,三个外甥偷了他的马逃走,朱允炆这才对他放心。
事实上,在此之前徐辉祖曾上书朱允炆,大意是朱棣会不会造反他不知道,但他知道三个外甥当中,只有朱高煦德行不佳,即便未来朱棣不造反,此人也会是大明祸害。
只不过,徐辉祖的话没有引起朱允炆的重视,这才导致朱棣三子都逃走了。
而就在朱棣三子逃回北平之后不久,朱棣就发起了靖难之役,同样作为徐达的儿子,徐辉祖和徐增寿的表现,真可谓大相径庭。
靖难之役爆发之后,徐辉祖曾自请担任主将,但在黄子澄等人的干涉下,朱允炆的表兄弟曹国公李景隆被任命为主将。
而战争的结果却是,朝廷军在面对燕军的时候节节败退,几十万大军葬送在李景隆手中,要不是徐辉祖率军前去支援,恐怕连李景隆本人都无法安然撤退。
而在此过程中,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表选神勇,朱允炆曾不无感慨地说,当初我要是听从徐辉祖的建议,将朱高煦扣押下来就好了。
当然了,世界上没有后悔药,但朱允炆依然没有重用徐辉祖,一直到建文四年的时候,朱棣采取长驱直入、直逼南京的策略,让朱允炆感受到了威胁,朱允炆这才让徐辉祖率军北上。
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徐辉祖率军在宿州与朱棣交战,取得大胜,一度将朱棣逼入绝境,差点让朱棣认为自己不可能成功。
在取得大胜之后,如果朱允炆再多给徐辉祖一点时间,他或许能平息叛乱。
但就在徐辉祖准备继续进军的时候,朱允炆的圣旨却到了,说燕军既然已经败北了,徐辉祖作为良将,应该返回京城,保卫京城安全才对。
徐辉祖虽然不太愿意回去,但他不敢违背圣旨,于是在关键时刻脱离战斗,回到了京城。
也正是因为徐辉祖的离去,给了朱棣以喘息之机,之后再也没人能阻止朱棣前进的步伐了。
那么,朱允炆为何做出这么荒唐的决策呢?其实跟徐增寿有很大的关系。
原来,自从靖难之役爆发之后,徐增寿作为朱棣的内应,时常将作为朝廷最高机密的军事部署传递给朱棣,并四处结交党羽,让他们积极为朱棣效力。
朱棣在宿州被徐辉祖逼入绝境之后,他通过在京城的内线,散播了许多徐辉祖的谣言,并使用手段迷惑朱允炆,导致朱允炆做出了撤回徐辉祖的决定。
徐辉祖撤回之后,淮北的平安、何福等人因为孤立无援,很快就被朱棣击败。
当年六月,朱棣就渡江来到了南京城下,当时许多将领都投降了朱棣,就连李景隆都打开金川门投降了,只有徐辉祖一人还在浦子口与燕军对抗。
对于燕军为何能顺利渡江这件事,朱允炆感到十分不解,最终他注意到了徐增寿,因为徐增寿之前的所作所为,让他觉得不对劲。
后来,朱允炆派人调查,最终发现了徐增寿与朱棣私通的证据,这让他十分恼火,便将徐增寿找来质问,徐增寿低头不语,他在盛怒之下亲自拿到将徐增寿杀死。
但是,朱允炆的好日子也到头了,随着燕军进入南京城,更多将领投降朱棣,他见大势已去,便在皇宫中自焚而死(有争议)。
再说徐辉祖,他虽然在浦子口成功阻击了燕军,但燕军还是攻陷了南京城,他很担心朱允炆的安危,就率军返回南京,结果发现南京已经被燕军占领。
这让徐辉祖痛不欲生,他知道自己再坚持也没什么意义了,于是遣散士卒,回到祖庙当中不肯出来。
那时候,朱棣派人满城抓捕建文旧臣,徐辉祖也毫不例外地被抓了。
由于徐辉祖是朱棣妻子徐氏的兄弟,也就是朱棣的小舅子,朱棣便对他说,只要他肯跪下来迎接自己(也就是屈服于他),就让他继续享受荣华富贵,但他不肯,朱棣就将其投入大牢。
后来,朱棣准备登基称帝,需要找一些地位高的人拥护自己,他便再次询问徐辉祖,但徐辉祖依然不同意。
朱棣登基之后,官员们对徐辉祖严刑拷打,试图让他承认自己的罪过,但他大义凛然,竟然对审问他的人说,我是中山王之后,可以免死!官员们便不敢把他怎么样了。
朱棣见徐辉祖这么顽固,就准备杀掉他,但他突然想到了两个人,因此非常犹豫。
朱棣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他的岳父徐达,徐达作为他的引路人,对他的敦敦教诲,他一生都无法忘怀,并且在他的内心当中,徐达还是他的偶像;
朱棣想到的第二个人,就是他的妻子徐氏了,他与徐氏结婚近二十年,感情十分深厚,并且徐氏不但是他的贤内助,还是他走上帝位的大功臣之一。
最终,朱棣为了对得起岳父徐达,也为了不让妻子徐氏伤心,他最终没有杀掉徐辉祖,而是剥夺了徐辉祖的爵位,让徐辉祖返回家中居住。
至此,徐达的魏国公爵位就断绝了,但这不是故事的结束。
朱棣继位之后,对功臣们进行了封赏,一些已经死去的功臣,也得到了追封,这里面就包含给他极大帮助的徐增寿,被追封为武阳侯。
徐增寿从洪武二十三年开始跟随朱棣,虽然没有在靖难之役中立下军功,但他提供的情报却给了朱棣很大地帮助,要不然朱棣早就被朝廷军给消灭了。
为了回报徐增寿,朱棣追封他为侯爵,由于他已经过世了,因此爵位由年仅十四岁的儿子徐景昌袭爵。
据记载,朱棣非常照顾徐景昌,徐景昌十六岁的时候,就已经左军都督府的最高长官了。
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感念徐增寿誓死效忠自己,却没有活到自己称帝,就下令追封徐增寿为定国公,子孙世袭。
永乐五年,徐辉祖在被变相囚禁五年之后去世,死时只有四十多岁,一个多月之后朱棣才下了一道圣旨,以“中山王不可无后”为由,让徐辉祖的儿子徐钦继承魏国公爵位。
至此,徐达一门就有了两个公爵,一个是效忠建文帝的徐辉祖,一个效忠朱棣的徐增寿。
事实上,朱棣之所以让徐钦继承魏国爵位,一方面是看在徐达和皇后徐氏的面子上,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展示仁义之心,以此来拉拢功臣集团的后人,从而稳固自身地位。
不管怎么说,在经历了朱元璋屠杀功臣,以及靖难之役后朱棣的再次大清洗,徐达一门能出两位公爵,算得上是最大的赢家了。
并且,魏国公和定国公的世系都很长,其中魏国公传了十一代(包含徐达和徐辉祖),定国公也传了九代,都是到明朝灭亡才断绝的。
在二百多年时间里,魏国公和定国公的后代,都受到了朝廷的厚待,同时也为明朝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比如徐辉祖的后人徐鹏举,徐增寿的后人徐文璧,都是朝廷重臣。
但是,人们在评价徐辉祖和徐增寿的时候,差异却非常大。
先说徐辉祖,他在历史上评价很高,史书都说他是忠臣良将,就连朱棣的后人也十分推崇他,比如万历帝在评价建文忠臣的时候,排在一个的大臣不是被灭九组的方孝孺,也不是下油锅的铁铉,而是徐辉祖。
南明时期,南明皇帝更是对徐辉祖十分崇敬,将他作为标杆人物来宣传,许多人因此深受鼓舞,加入到反清复明的行列当中。
反观徐增寿,要不是因为他作为胜利者朱棣团队中的一员,恐怕他会被骂得体无完肤,因为他卖主求荣,助纣为孽,这是犯了大忌的事情,明朝人很少谈及他,关于他的正面评价,也仅限于朱元璋时期。
可见,虽然徐增寿也得到了公爵,但并不是很光彩,而作为徐达嫡系传承的徐辉祖,则光照千秋,让后世之人敬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