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承载着灿烂的文明,也传承着历史文化、维系着民族精神内蒙古博物院95后讲解员曹鑫莉是文博行业的一名新人,她喜欢讲文物背后的文化,让文物开口说话,讲出中国故事,传递文化自信,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文物上交小故事?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文物上交小故事(曹鑫莉让文物讲出)

文物上交小故事

文物承载着灿烂的文明,也传承着历史文化、维系着民族精神。内蒙古博物院95后讲解员曹鑫莉是文博行业的一名新人,她喜欢讲文物背后的文化,让文物开口说话,讲出中国故事,传递文化自信。

在刚刚结束的,云讲国宝——全国文博在线讲解直播推介活动中,曹鑫莉荣获十佳国宝讲述人称号。初赛阶段曹鑫莉讲述了集宁路古城遗址的故事,让她在B站收获了不少粉丝。集宁路古城遗址是200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景德镇窑、磁州窑、龙泉窑等几大窑系的近万件瓷器在遗址相继出土。

内蒙古博物院讲解员曹鑫莉:“为什么南方的瓷器会大量的出现在北方的遗址当中呢?集宁路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大都市。在元代时期,当时大量的南方瓷器,丝织品包括茶叶等等,会输送到集宁路,然后再由马匹输送到漠北草原。其实这里曾经就是一个集散地、集市,真正见证了在元代时期,中原地区和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往,还有就是南北之间文化的一个交流。”

2018年,曹鑫莉大学毕业后到内蒙古博物院担任讲解员,负责历史类展厅的讲解。这个元代时期的夜巡牌,是当时士兵夜间巡守时的腰牌,让曹鑫莉印象深刻。

内蒙古博物院讲解员曹鑫莉:“我们在这个夜巡牌当中,可以看到大写的元字 汉字。它的左侧展示的是藏语,在后方我们可以看到蒙古文,我们知道元朝是多民族聚居和融合的一个时期。所以一个小小的夜巡牌其实就非常好地体现了多民族多元一体、融会贯通这样的一个特点 。”

曹鑫莉最喜欢讲解大辽契丹展厅。她发现,展厅里很多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都与现代生活遥相呼应,很容易引发参观者的情感共鸣。

内蒙古博物院讲解员 曹鑫莉:“在我身后大家看到的是一个完整复原了河北一个宣化辽墓的场景,其实契丹的壁画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写实。可能大家会有一些疑问就是,这些契丹人怎么都身着汉服呢,其实这就是与中原文化在长时间的交流之后,在服饰文化当中的一个体现。也是极大程度地体现了在文化上兼收并蓄的一个特点。”

2019年曹鑫莉还担任了《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的讲解员。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申纪兰等上万名参观者进行讲解。

内蒙古博物院讲解员 曹鑫莉:“作为一个文化的传播者,我觉得我能够让文物说话,让文物活起来,以我的一个方式向大家传递历史的智慧,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极大程度地)增强我们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文化自信。”

监制/岳楠

责任编辑/俏然

记者/ 阿荣 王红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