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期,东莞市委宣传部组织开展“镇街文化巡礼”活动,邀请媒体走进东莞各个镇街,围绕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改革开放文化、潮流文化、体育文化、莞邑文化、生态文化等系统梳理各镇街过去五年文化工作亮点和主要成效,让镇街“文化这五年”发展历程清晰呈现,助力文化强市建设。

没去过望牛墩,便不算真正了解东莞的水乡历史文化。

位于东江下游的望牛墩河网交错,遍布着大小不一的土洲,以“水乡”之名孕育着独特的本土文化。这里有东莞地道的七夕乞巧节,萦绕着东莞人对智慧、灵巧和美满幸福生活的向往;这里有水乡公园城市会客厅的“核心书房”,传承和弘扬着岭南的水乡文化,书写着一座城、几代人的“水的记忆”……

浙杭古镇特色(半城纤手弄七巧)(1)

望牛墩名字的由来有两个广为流传的版本——一是放牛人为看守水边的牛群站上的高起土墩;二是被追赶的牛郎躲藏的土墩。特别之处在于,这也正好是望牛墩经久不衰的文化代表。如今,这些文化正在望牛墩不断演化,成为东莞独树一帜、不可忽视的“水乡文化”。

从制作“贡案传奇”到打造中国乞巧文化之乡

“‘七夕贡案’是我们望牛墩乞巧节习俗的精髓所在,制作贡案的灵感主要是来源于生活。”今年75岁的陈杰芳,从事“七夕贡案”制作传承工作至今已经有40多年了。可以说,她大半辈子都在和贡案打交道,一个个“贡案传奇”在她的一双巧手下一次次出现。2008年3月,她被广东省文化厅评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乞巧节”代表性传承人。

用干蒜衣制作荷花、用蚬壳制作菠萝、用谷粒、米粒制作菊花……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在陈杰芳手下宛如受到“魔法”一般,成为一个个精美的“七夕贡案”,寄托着望牛墩人祈求智慧、灵巧和美满幸福生活的心愿。

浙杭古镇特色(半城纤手弄七巧)(2)

自古以来,望牛墩就有七夕乞巧节“摆贡案、赏贡案、拜七姐”的习俗。2007年,“乞巧节”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0年,望牛墩被中国民协授予“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称号。

每年望牛墩七夕文化系列活动是发挥“中国乞巧文化之乡”品牌效应作用的重头戏。从2004年至今,望牛墩每一至两年举办一届大型七夕风情文化系列活动,至今已举办17届。

在望牛墩,推进“中国乞巧文化之乡”建设是文化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近年来,这个传承百年的民俗活动也在悄然改变。

为做好七夕乞巧文化的静态保护,望牛墩编写印制了《望溪乞巧》《东莞·望牛墩——岭南魅力水乡》两本宣传图册,详细介绍乞巧文化溯源、内涵、传承、匠人等方面信息,介绍乞巧节的主要表现载体——七夕贡案的制作技艺。另外,为培育好工匠艺人团队,望牛墩正在为七夕贡案制作艺人黄建文申请东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浙杭古镇特色(半城纤手弄七巧)(3)

七夕乞巧文化的推广是呈线上线下进行的。望牛墩创新线上服务形式,结合新媒体平台,在“幸福望牛墩”“文化望牛墩”微信公众平台上制作播放七夕相关小视频;邀请省级非遗乞巧节传承人到东莞市非遗展馆非遗课堂直播七夕贡案教学展示;开展线上七夕习俗直播活动、七夕诗词书法展、七夕民俗摄影展等,全方位推介望牛墩“中国乞巧文化之乡”。

线下,望牛墩每年邀请省级非遗乞巧节传承人陈杰芳举办“七夕贡案手工艺制作体验活动”,让市民亲身体验简单贡案作品的制作过程;配合市非遗中心定期到市文化馆、各镇中小学开展七夕贡案教学展示活动,向学生传授“七夕贡案”有关技艺制作技术,年均授课约15期;与各学校合作,开展“乞巧文化进校园”活动等。

浙杭古镇特色(半城纤手弄七巧)(4)

民俗学者、东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望牛墩分会会长唐伟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望牛墩人,我希望能为望牛墩七夕文化艺术的植根与传播共享力量,比如在七夕的时候,举办关于七夕主题的篆刻活动,也计划开展东莞书法名家七夕主题书法邀请展等主题活动,通过团结本土文化精英的力量,完成一些突显东莞和望牛墩本土文化主题的创作。”

同时,望牛墩镇表示,接下来将精心策划举办“乞巧节”品牌活动,持续推进“非遗文化进校园”,加强七夕贡案制作公益培训,不断挖掘乞巧文化内涵,培养中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培育“七夕贡案”制作队伍,延续传承乞巧手艺,将乞巧文化深深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

从“核心书房”建设到镇村“文化圈”形成

踏着砖红色的石板,沿着一排排灰砖砌成的墙壁,便走进了望牛墩水乡记忆馆内,恍惚之间还以为步入了一户水乡的老房屋之中。

建于望牛墩水乡公园内的水乡记忆馆,是以水乡记忆为主题,以记录望牛墩岭南水乡独特文化魅力、特色民俗风情,传承和弘扬岭南水乡文化的代表性窗口。水乡记忆馆围绕望牛墩镇特色的七夕文化、龙舟文化、水乡文化等,分设“浪漫七夕”“龙舟盛会”“望溪记忆”三大主题展示区,自2014年8月对外开放以来,便成了望牛墩水乡公园城市会客厅的“核心书房”,也成为游人宾客体验和解读东莞水乡历史文化的必到之处。

浙杭古镇特色(半城纤手弄七巧)(5)

2017年,水乡记忆馆成功入选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成为望牛墩镇保护、传承、发展和弘扬特色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目前,镇文化服务中心不定期组织未成年人前往参观学习,开展七夕手工艺制作DIY培训活动、书画培训班等公益活动,发挥水乡记忆馆教人育人的文化职能。

水乡记忆馆的免费开放,是望牛墩近年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高的一个缩影。近年间,图书馆、水乡记忆馆等场馆实行免费开放,开展了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望牛墩通过比赛、展演等形式,撬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活动;大力开展全民艺术普及行动计划,免费为市民提供各类培训、演出、电影放映活动,每年举办各类系列活动,受惠群众约6万人次。

浙杭古镇特色(半城纤手弄七巧)(6)

五年来,望牛墩还积极推进全镇域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目前,全镇21个村均建设有文体广场(公园)、电子阅览室、图书室、室内文体活动室、灯光篮球场、室外健身路径等文体设施,于2018年实现了全镇各村村级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目前全镇公共文化设施占地面积已达38万多平方米(含室外),初步形成了城镇“十分钟文化圈”和村“五里文化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此外,望牛墩还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传承。一方面,望牛墩加强5处不可移动文物(谭氏小宗祠、敬山家塾、恒慎陈公祠、福安吴氏宗祠、下漕莫氏宗祠)巡查保护力度,安排专职人员组成巡查小组,每月到各文物保护点开展了次文物安全巡查。2021年,恒慎陈公祠被列入东莞市文件保护单位;另一方面,望牛墩完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认真开展非遗资源普查,建立完整的非遗档案资料,加大非遗培训力度,开展了非遗文化进校园、贡案制作DIY等活动。

浙杭古镇特色(半城纤手弄七巧)(7)

【记者】马新杰

【作者】 马新杰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