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映的《流浪地球》,更像一则青春成长叙事。这个“成长”的背景异常奇谲与恢宏,被镶嵌在拯救地球的宏伟背景之中,人物历经的冒险与考验惊心动魄。《流浪地球2》虽是《流浪地球》的“前史”,但有着更为宏大的叙事野心,并希望在奇幻壮观的视觉特效之中,融入更为深刻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流浪地球二 不应该是流浪地球一吗(新民艺评流浪地球2的两难)(1)

情节段落的设置艺术


《流浪地球2》的情节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2044年关于数字生命派与移山计划派的对抗,核心事件是太空电梯危机;第二部分是2058年,人类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生存形势,必须同步完成摧毁月球,并运行全球互联网以便启用行星发动机的壮举。

影片的时长之所以达到惊人的173分钟,主要和2044年的情节拖沓有关。这部分内容是2058年情节的一个序曲,用于完成人物形象的刻画,并为展开主线作准备,这一部分占时约一个小时。而且,2044年部分的文戏非常弱,观众甚至没搞清楚数字生命派与移山计划派各自的优劣在哪里,它们冲突的焦点又是什么,从而很难进行善恶正邪的区分。

如果影片内容要更为简洁紧凑的话,可以将2044年的情节压缩到20分钟左右,或者直接通过字幕介绍:经过反复的博弈,人类终于达成了共识,决定实施移山计划。

在影片的主情节,即2058年遇到的几场危机中,创作者没有满足于戏剧式结构的单纯明朗,而是运用了复杂的平行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以突出一种争分夺秒,迫在眉睫的危机感,以及扣人心弦,千钧一发的紧张感。

在2058年,影片设置了三条情节线索,将观察的视角伸向科学家、决策层、行动层,共同编织人类在大限来临的时刻,所经历的心灵挣扎,所进行的顽强努力。

但是,图恒宇那条线索比较单薄。当年妻子与女儿的殒命,与图恒宇的主观过失有关(开车不专心,回过头与后排的妻女说话),但他对此并没有太多的忏悔与自责,而是不断强调他的悲伤,且这种悲伤只与女儿有关。这也是观众对图恒宇其人颇有微辞的地方,似乎妻子的功能只是生下女儿,之后她在与不在,对于男人来说都无足轻重。

流浪地球二 不应该是流浪地球一吗(新民艺评流浪地球2的两难)(2)

图恒宇对女儿的思念,影片通过那个两分钟的数字视频反复展示,对于观众来说会有一种麻木和厌倦之感。更进一步,影片也没有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图恒宇上传女儿的资料到计算机,对于移山计划到底有什么致命的风险。这也导致这条线索的情绪感染力比较孱弱。

周老师、郝晓晞那条线,其实也比较尴尬。中国观众能理解,这是为了突出政府的担当、信心与勇气,甚至还有代际传承的文化考量。但是,周老师的身份不明,他的作用也不明显,至于通过郝晓晞的几场演讲,就凝聚了全人类的共识,也过于乐观。尤其在北京的互联网还未激活成功的背景下,周老师强行要指挥官按时开启行星发动机,不计后果,不考虑各种可能性,只是空洞地相信中国人一定可以完成任务,这就明显有些武断,甚至显得非理性。

至于人类在月球上部署核弹以及图恒宇等人激活北京的互联网,是两条平行展开的线索,可以算是影片的情节主线。尤其是摧毁月球那条线索,贡献了全片最具想象力和奇观性的场景,也设置了最为煽情的诀别和挺身而出的时刻,可谓泪点满满。图恒宇等人潜入海底,去重启互联网,也极具未来感,甚至还安排了一个最为冷峻的黑色幽默:图恒宇看到沉入水下的房产中介所标出的房产价格,已经从每平米22万,降到每平米600多元,不由苦笑,“终于降了。”

设置两难时刻的艺术得失


一部影片中最令人动情的,永远是文戏,是能引起观众共鸣的情感交融时刻。在这方面,《流浪地球2》的艺术得失都非常明显。

影片中令人感动和深思的地方,是人物面临的两难时刻,这些时刻有些带有科幻感,是人类在任何时代都可能会遭遇的内心纠结。例如,刘培强努力应征领航员,想为儿子争取一个进入地下城的特惠名额。刘培强的困境在于,妻子患了重病,时日无多,如果让妻子作为监护人带儿子进入地下城,则有可能浪费一个名额,也无法抚慰对于岳父韩子昂的伦理愧疚。这对于人物来说是极为艰难的抉择,需要面对伦理上的终究意难平,同时也凸显了自由伦理的沉重。好在,影片让韩朵朵“及时”逝世,使人物的郁结自动消失。这在电影编剧上是比较偷懒的做法,它没有使人物经历最为煎熬的心理挣扎,却让命运的无常替人物承受了伦理的重负。

流浪地球二 不应该是流浪地球一吗(新民艺评流浪地球2的两难)(3)

图恒宇是接受事实,还是让女儿在虚拟世界里永远活下去,也颇费思量。但是,对于一个没有现世牵挂,心如死灰的人来说,图恒宇违反规定的后果并不足以让他心存犹豫。显然,影片在图恒宇身上施加的压力,其实比较轻飘,很难让观众共情。真正的两难是,人物无论选择哪个,都会面临难以接受的后果,都要经受巨大的心灵冲击;人物的任何选择,都不会心平气和,都不会心安理得。

可见,影片对于人物的两难时刻,要么解决方案依靠“偶然”,要么设置的处境不够极致,没有真正体现这些沉重时刻对于刻画人物深层性格的作用,也没有通过这些时刻,对观众形成巨大的情感冲击和心灵震撼。

对“人”的力量的高调讴歌


影片为了叙述的流畅,对人性进行了一定的美化,让人类在地球将要毁灭的命运共同体面前,放弃了偏见、隔阂、歧视、自私,变得空前团结,而且主动担当,视死如归。这种集体主义精神,镌刻在中国的文化基因之中,无疑会令中国观众心有戚戚,心潮起伏。但对于西方那种个人本位的文化来说,这些选择并非理所当然,也决不会轻而易举。因此,影片融入了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但也设想了想象中的人性高贵,即在巨大的危机面前,人类有可能抛弃分歧,共度困厄。这也是影片中的量子计算机MOSS所说,人类文明的命运,取决于人类的选择。

影片还隐藏了另一重冲突,就是感性选择与理性判断之间的难以圆满。在一部科幻片中,科学理性是最基础的思维方式,这从影片中设定的太阳氦闪,行星发动机的并网,流浪地球计划的步骤等,都是基于科学原理所进行的合理想象。影片在文戏上最大的突破,就是让观众意识到,科学理性在人类伦理世界并不通用,因为人类的情感注定是感性的,这是人类的弱点,但也可能是人类最为强大的力量所在。

刘培强去面试领航员时,计算机MOSS用冰冷的语气说,基于大数据测算,韩朵朵只能再活83.2天,刘培强应该放弃妻子,让岳父韩子昂带刘启去地下城。这是一种科学判断,也是一种理性选择,但放在真实的情境和有血有肉的人身上,就会显得过于冷酷,令人难以接受。对于图恒宇来说,基于理智,他应该接受女儿已经死亡的事实,但基于情感,他不可能有这种轻松释然的伦理自如。

当刘培强等人冒死穿过月球的陨石带,去月球部署核武器时,当那批老年飞行员启动单程飞行,去月球人工启动核弹时,当图恒宇为了完成任务而选择成为数字生命去陪伴女儿时,这些“不理智”的行为,都不符合科学理性,但它们是人类力量的源泉,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深层奥秘。

《流浪地球2》不仅在影像呈现上令观众大开眼界,影片在文戏方面也做足了功夫,尤其是反复出现的交叉蒙太奇,营造的氛围确实令人窒息。但是,影片对于倒计时明显用得有些泛滥,观众有时疲于应付。从太空电梯危机开始,影片就不断强调某个灾难将要降临,这种倒计时太多了,观众就容易无动于衷。影片还通过彩蛋介绍,所有的计算机入侵,都是MOSS所为,这只是为了让人类放下执念,同意流浪地球计划。这个脑洞开得有点大,似乎想展开人类文明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对决,但这并不是影片的核心冲突和主题表达所在。

影片有意识地突破好莱坞科幻片的叙事模式、思维方式和主题表达方向,彰显了非常浓烈的中国内涵和文化品格,这是值得鼓励的一种艺术创作理念。

影片也仍然是要遵从最基本的电影编剧法的,使得观众在一个主线明确,核心冲突集中,叙事节奏张弛有度的情节框架中,看到“人”的力量,展现“人”的命运变迁,以及情感和思想的嬗变。(龚金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