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人居环境美好(让城乡更宜居让生活更美好)(1)

我省秉承精细化理念管理城市,大力推进“口袋公园”建设。图为市民在街头“口袋公园”内游玩。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深入学习贯彻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勠力攻坚、开拓进取,健全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加强城市建设管理,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农村群众生活品质,引领房地产业和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住房城乡建设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贡献了重要力量。

城镇居民居住条件显著改善

“道路坑坑洼洼,电线一团乱麻,楼道黑灯瞎火,小伙儿没人愿嫁。”几年前,保定市涞水县信合小区居民这样形容自己的小区。2021年,经过升级改造,信合小区“旧貌换新颜”,楼顶防水、外墙保温、楼道照明等房屋功能得到改善,让旧房子新了起来;修整道路、划定车位、修建车棚、加装门禁等基础设施改造,让居民生活好了起来;清理违建、增补绿化、墙面粉刷、飞线入地等工程,让居住环境美了起来,居民笑逐颜开,幸福感不断增强。

2018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全省范围内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自2019年起,每年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作为全省重点实施的民生工程全力推进。各地紧贴民心、顺应民意,聚焦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着力在居民反映最强烈的基础设施改造、配套设施完善、文化特色凸显等方面用心用力。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改造完成城镇老旧小区11726个,惠及227万户城镇居民,老居民过上了宜居“新生活”。

在棚户区改造方面,我省自2018年起连续5年将棚户区改造纳入20项民生工程强力推进,着力改善棚户区居民居住条件。省与市、市与县(市、区)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逐级抓落实;选派省级督导核查员进驻各市,逐个项目、逐个环节开展全过程跟踪督导,确保各年度任务高质量完成。自开展棚户区改造以来,全省累计改造棚户区205万套,500多万棚户区居民“出棚进楼”,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着眼城中村基础设施薄弱、居住环境差的实际,2018年起,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全省共启动改造城中村1341个,44.3万户居民的居住条件将得以改善。截至目前,已完成改造城中村742个,涉及居民28.4万户。

不断加大公租房保障力度,全省45.1万户城镇住房困难家庭享受了公租房保障,共解决150余万人的住房问题,城镇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现应保尽保。同时,自2021年起,我省重点在石家庄、邯郸、唐山、保定、秦皇岛、张家口和雄安新区等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其他城市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工作也在积极推进,最大限度解决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困难问题。

城市功能品质大幅提升

2022年4月3日,家住保定市莲池区的赵颖开车去商场购物,在东二环与东风路口,车辆驶入附近建成的停车场,停车后穿过马路很快就到了商场。“这里附近有商场、学校、医院、客运站,原先可不敢节假日开车过来,现在有了这个停车场,方便多了。”赵颖说道。该停车场是2022年保定市主城区公共停车设施建设项目之一,于2022年3月建成,新增停车位288个。

城乡人居环境美好(让城乡更宜居让生活更美好)(2)

唐山市开滦医院的立体停车楼

布局合理、供给充足、便捷可及的城市停车设施,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省聚焦大型商业、文化娱乐、医院、车站、学校等停车难问题突出区域,深入挖掘可利用土地、地下空间等资源,大力推进城市公共停车设施建设,着力缓解群众停车难题。2020年以来,全省已新增城市公共停车位55万个,有效缓解了“停车难”问题。

着力补短板、强弱项。自2018年起,我省持续开展城市市政老旧管网改造专项行动,集中推进城市市政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工作,截至2021年底,全省既有城市市政老旧管网实现应改尽改,城市分流制市政排水管网占比位居全国第一。2022年以来,我省积极推进城市老旧管网改造由市政向社区、单位庭院延伸,截至目前,已改造完成供水、燃气、供热老旧管网和合流制排水管网共计2122.6公里。

持续加强城市公共供水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城市(县城)公共供水厂达到313座,公共供水管网长度3.77万公里,供水能力达到1082万立方米/日。同时,积极推动城市生活水源置换,南水北调受水区城市形成以南水北调引江水为主、本地地表水为辅、地下水应急热备的多水源供水格局;大力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将节水型城市创建向县城延伸,我省已有国家节水型城市9个、省级节水型城市7个。

加大城市燃气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截至2021年底,全省燃气管网总长度7.4万公里(含庭院),管道燃气用户约1065万户,城市、县城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99.7%和98.8%。同时,推进城镇既有住宅、餐饮单位、社会机构(组织)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加装燃气安全装置,大幅提升燃气安全保障水平。

着力推进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构建“城乡覆盖、能力充足、工艺先进”的生活垃圾焚烧处理体系。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70座,焚烧处理设施建成数量、现有焚烧处理能力和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率均位居全国前列。

连续4年提前供暖情暖民心。全省各级相关部门用心用情办好供暖实事,实行供热精细化管理,研发省、市、县三级供热监管信息平台,形成了“三级监管、四级联动”的供热监管服务体系,提高了采暖季供热保障水平。同时,自2018年开始,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全省于每年11月1日正式启动供热,比法定供暖时间提前了半个月,确保“暖流”跑赢寒流。截至2021年底,全省热源供热能力达到18.4亿平方米,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3.8亿平方米,并实现了供热多元化和能源梯级利用。

城市治理体系日趋完善

春暖花开季,华北大地“妆点”起桃红柳绿。邢台市民刘爱琴常带着3岁的小孙女来到小区附近的“口袋公园”玉兰园游玩,与同样来“遛娃”的家长们拉家常。“以前这里是片临时门市,现在改造成小公园了,有树有花还有小孩儿玩儿的设施,从家走过来不到10分钟,环境好又方便。”

推进“口袋公园”建设是我省秉承精细化理念管理城市,从细微处入手、逐步提升城市建设水平的充分体现。全省各地见缝插绿,截至目前,累计建成“口袋公园”5588个,它们像繁星一样精致地点缀在城市的街头路口,让市民出门见绿、转角遇美。包括“口袋公园”在内,我省已建成公园7626个,实现县级以上城市10公顷以上综合性公园全覆盖,形成了“大中小微”公园体系。目前,全省共创建国家园林城43个、省级园林城77个,90%以上的县(市、区)获得省级及以上园林城称号;全省城镇绿地面积达到14.3万余公顷,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8.62%,绿化覆盖率达到42.42%。

洁净的城市环境,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多年来,我省以“洁净城市”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城市容貌环境卫生水平,全省已有112个城市(含县城)达到“洁净城市”标准,全省城市(含县城)建成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100%,主要道路实现“水洗机扫”全覆盖,在全国居于领先水平。

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推进生活垃圾分类。2021年1月1日起实施的《河北省城乡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标志着我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入法制化轨道。目前,全省强制分类区域内所有公共机构和13300余个居民小区均配备了垃圾分类前端投放设施,升级改造了9700余个居民小区集中投放点,建设有害垃圾贮存点63个。

为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我省持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推动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普查评估、保护利用、管理维护的长效机制,全面保护好古代、近现代历史遗存和当代重要建设成果。目前,全省已公布32片历史文化街区、1446处历史建筑。

坚持将城市更新作为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的总抓手,推动城市更新工作在设区市全面铺开,并向县级城市梯次延伸。以查找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存在问题为导向,积极完善城市体检指标体系,构建“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城市体检常态化工作机制,补齐城市建设短板和不足,不断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目前,我省11个设区市、2个省直管县等39个城市已全面开展城市体检试点,实现设市城市全覆盖。

乡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以改善农村群众住房条件为突破口,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大幅改善。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我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决策部署,全力推进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贫困残疾人家庭等四类重点对象的危房改造工作,确保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又进一步健全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住房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将保障对象由四类重点对象调整为六类农村低收入群体。2018年至2020年,我省连续3年被国家评定为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明显省份。2021年以来,全省排查出的9901户动态新增农村住房安全问题全部动态清零,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保障率稳定保持在100%。

在农村住房安全问题得到全面解决后,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提升农村群众住房品质上来。2021年,通过实施农村住房建设品质提升工程,指导建设了宜居型示范农村住房1.16万户。2022年,我省启动装配式农村住房建设试点,计划建成一批性能优良、样式美观、色彩协调、功能完善、工期优势明显的装配式农村住房,引领带动广大农民从住得安全走向住得舒适。

清洁取暖事关百姓福祉。我省自2016年起实施农村地区气代煤电代煤工程,按照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原则,推动农村地区基本实现清洁取暖应改尽改。6年来累计完成清洁取暖改造1296.5万户,采暖季为大气环境改善贡献率达30%以上,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提升。

着力解决农村环境卫生问题,目前全省范围内4.75万个村庄被纳入“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基本实现域内全覆盖;有生活垃圾治理任务的村庄已全部建立了日常保洁机制。

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的支柱产业作用持续巩固

深化房地产业和建筑业“放管服”改革,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以提升标准优化产业结构,以提供优质的质量、服务增强竞争力,我省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始终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2018年至2021年,全省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超1.8万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约2.27亿平方米,居民居住条件、办公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持续整治房地产市场秩序,依法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住建、发改等6部门联合出台文件,加强房地产开发项目从立项、供地、规划到建设、销售、验收、交付等环节的全流程监管,从源头上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住建、市场监管等8部门联合开展持续整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大力度整治房地产市场乱象;建立“五证齐全”商品房项目发布制度,规范房屋交易行为,引导群众规避购房风险。

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以及北京冬奥会的筹办举办,为建筑业带来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我省以改革为着力点推动建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快提升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注重以建造方式转变带动建筑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全省民用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城镇新建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由2017年的37.2%提升至2021年的98.92%,绿色建筑占比处于全国第一梯队;在全国率先建成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累计建设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项目328个、建筑面积733.38万平方米,建设规模位居全国第一。第23届国际被动房大会在河北成功举办,彰显了河北建筑节能的雄厚实力。目前,全省特级总承包企业资质达到26项、一级总承包企业资质达到444项,为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7年以来,全省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稳定保持在12%左右,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将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围绕营造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全力抓好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民生工程和惠民实事,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努力实现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执笔人:周珊 吴玉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