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机制的完善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化工程,只有在各个方面都按高标准严要求来建设和完善军队机制,才可能达到人们常说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但军队的素质有其时代性,也就是说会受到时代的科技条件的制约,既然如此,那么利用时代所规定的条件,来及时地完善军队,就成了军队统帅的才智体现。

康熙王朝统兵西征有多强 康熙建立情报通讯机制(1)

军事行动离不开情报资讯,这是一项基本常识,然而情报工作又与通讯载体密不可分。正缘于此,具备完善的通讯机制便是军事机制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作为一名最高军事统帅,康熙尤其重视军事情报工作,这方面的有效保障,为他遥遥指挥远在千里之外的军事行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使他能够从全局出发考虑战事。

正由于有了通讯保障条件,使他在统一指挥时,能及时地将各个战场局势的发展尽收眼底,掌握了整体军事运作的轻重缓急,优化了军事配置,促进战争向有利于己方的方向发展。

前线的战况是军事统帅及时发出战略性决策的根本依据。

平定三藩叛乱期间,康熙坐镇北京指挥作战。

为了及时了解前线战况,他建立起直属自己的、高效的军事指挥系统,命令兵部在原来已有驿站的基础上,每隔四百里安排笔帖式和拨什库各一人,担任直接军情汇报工作。

从北京到湖北荆州设立十名笔帖式;从河南郑州到湖北武昌设立三名笔帖式;从河北真定到陕西汉中设立十名笔帖式;从北京城到江西南昌设立十一名笔帖式。

在完善的情报系统下,通讯兵飞马报告军情,一夜之间可以疾驰一千多里。

一般情况下,西部从甘肃到北京五千多里,九天时间即可以到达;从荆州、西安五天可到北京;浙江则四天就可以把讯息传到北京。这样就保证了较快地得到情报并及时处理,不贻误战机。

当时,康熙每天可以接到前方三四百封军事奏疏,他都一一过目,手批口谕,达到亲自指挥作战的目的。

建立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军事情报系统,康熙便能够综合处理战争期间的决策问题。

在作战之初,吴三桂认为康熙年纪小没有用兵作战的经验,再加上远在北京,怎么能指挥前线的军事行动呢?不禁有轻蔑之态。

而当他看到清军反应神速,康熙及时调动人马作战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发出叹服之声。

在东北对沙俄入侵者的战争中,为了及时掌握前线的军情,康熙决定建设吉林到黑龙江的驿站,从二十二年就开始了有关准备工作。

康熙王朝统兵西征有多强 康熙建立情报通讯机制(2)

他及早策划,于二十三年委派户部郎中包奇、兵部郎中能特、理藩院郎中额尔塞等人前往设驿地方勘视,行前叮嘱他们说:这些创立驿站的地方,关系重大,你们会同驻扎在那里的将军、副都统,询问熟悉当地情况的人,详细地掌握有关资料,高质量地建设驿站。

要把目光放长远一点,凡是驿站所需用的物资、粮米等要多多储备。如果过于俭啬,特别是食用物品匮乏,带来的结果往往是不堪设想的。

包奇等人遵照皇上的旨意反复地进行实地测量,到二十三年冬天测量完毕,看过有关测量报告以后,康熙立刻命令户部以及盛京、宁古塔、黑龙江三地的将军,就驿丁的选派、驻留牛马的数量、口粮及房屋问题作出具体统计,并于这年十二月诸项落实。

新勘测设立的驿站为收复雅克萨做出了巨大贡献,使情报工作及军用物资的输运都更顺利地得以开展。

与通讯机制相应的是运输机制,同样重要十分。而作为一名最高军事统帅,在战争中士兵的调运补给方面,康熙也有系统合理的安排。

譬如在平定三藩叛乱的过程中,为了保障南方前线兵源充足,康熙先下令设立了太原和兖州两个军队集中转运站。

兖州比较接近江南、江西、湖广地区,太原则比较接近陕西、四川地区,这两个军队转运站成为东南、西南和南方的重要孔道,在这里派驻军队,养壮马匹,只要发来警报需要调动兵马,可以随时调往。

后来由于战争的需要,又增设了河南洛阳转运站,同时汉中、安徽安庆等地也派驻了重兵,作为前方军队的后备力量。

这样,如果湖北前线告急,安庆驻兵可以及时调往,再把河南洛阳的士兵进驻到安庆,紧接着把河北、山东的士兵移驻到河南,化长途运输为短途移送;如果四川前线告急,就由西安出兵增援,再把太原的士兵进驻到西安,接着河南、山西的士兵移驻到太原作为补充;如果福建前线吃紧,就命令江苏江宁、江西的士兵给以支援,让兖州驻兵补充到江宁,再调直隶、山东的士兵移驻到兖州,源源不断地把后方的士兵增援到战争前线,避免了鞭长莫及的缺点,被输运的士兵也没有远征劳顿之苦。

由此不难看出,康熙根据战争形势的需要而采取的这项兵源补给措施,可谓英明之极,适合时间长、规模大、涉及面宽的战争,为统兵作战的将领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改编敌方投诚人员,充实己方军事力量,这是康熙所采取的又一项行之有效的军事策略。

康熙王朝统兵西征有多强 康熙建立情报通讯机制(3)

以收复台湾过程中所采取的剿抚并用的措施为例,就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战争的开始阶段先以抚为主,当时由于抚的政策对路,郑氏官兵纷纷投降朝廷。

这样一来,就面临着一个安置投诚人员的问题,而在来降人员自愿的基础上采取改编的方法,不失为一项有效的措施,可以补充己方兵源的不足。

特别是郑氏集团投诚过来的水军正是朝廷所急需,因而他们的加人,大大扩充了清政府水师的力量,提高了水上作战尤其是渡海作战的能力。

经过接纳投诚,与郑氏水军的力量对比,清军由劣势上升为优势,组建成了一支高作战能力的水师,依靠他们迅速地平定了海疆,最后完成了统一大业。

事过二十年以后,康熙仍念念不忘他们对朝廷的贡献,曾对臣属们说:“昔之海上投诚者,习于水战,今亦不可多得矣。”

在撤销尚藩以后,康熙着手对其所属部队进行了改编。他决定:“将尚之信标下十五位领官兵分入上三旗,令驻广东,另设将军、副都统管辖。其三总兵标下兵丁,裁一留二,亦令新设将军管辖。”此后,他又将尚之孝、尚之隆等下属的所有壮了分为五位领,隶属汉军镶黄旗下,从而有效地实现了对尚之信藩镇势力的撤销。

又如在亲征噶尔丹的过程中,康熙对于降人和俘虏也进行了适当的安置:将陆续投诚的一千五百多人编入上三旗满洲位领,对其中的蒙古头人分别授予职衔。

这样做,有利于进一步分化噶尔丹势力并最终剿灭他。

在解决兵源问题上,康熙还有一项措施,这就是在永戍黑龙江的过程中所实行的编组“新满洲”的政策。当时为了东北边防的巩固和加强,康熙把边疆少数民族按照满洲八旗制度进行编制,使他们拥有旗籍。

先后编入旗籍的有库雅拉人、赫哲人以及索伦部的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人。其中组编后的索伦部八旗又称为“布特哈八旗”,意思是由狩猎民族编制成的八旗。

康熙时期,由赫哲和库雅拉人编组的“新满洲”总共有八十五位领,大约一万丁以上。

而“布特哈八旗”到康熙十二年已经有四千五百二十四丁。

在组编“新满洲”和“布特哈八旗”之后,康熙给予新旗人房屋。土地、耕牛、种子等,命令他们“屯田耕种”,使东北边防力量得到极大的充实和加强。

康熙王朝统兵西征有多强 康熙建立情报通讯机制(4)

在吴三桂叛乱期间,所组编的“新满洲”不断调兵支援关内,补充了关内兵力。

康熙十五年,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原来宁古塔地方设立副都统驻防,两地驻兵总共达到五十八住领。“新满洲”和“布特哈八旗”成为筑城永戍黑龙江及戍守东北其他重要城市的主力。

在驱逐沙俄侵略军的雅克萨战役中,最初参战的中国军队三千多人,有乌喇和以“新满洲”为主要成员的宁古塔兵一千五百人,达斡尔兵四五百人,两者加起来有二千人,占总兵力的三分之二。

而在第二次雅克萨战役中,长期实行对敌人包围的二千三百名清军,几乎全部是吉林、宁古塔新组编的部队。

索伦、达斡尔战士还承担了侦察敌情、安设驿站等方面的重要任务,为驱赶沙俄侵略势力直到最终胜利立下了卓著的功勋。

我认为,康熙在不同的战争环境中,建立了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情报通讯机制、兵力补充机制,也采用了不同的兵员补给方式,灵活运用,不拘成法,既节省了大量的军事费用,又确保了战争的胜利,这些成功的经验为后世的军事家们和统帅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也是常规军事谋略中的瑰宝,值得人们去珍视和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