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平均气温连续≥10℃的天数叫生长期,把生长期内每天的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即为积温,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高一地理关于天气与气候的知识点?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高一地理关于天气与气候的知识点(高中地理每日讲1题)

高一地理关于天气与气候的知识点

知识点
  • 作物的熟制

    日平均气温连续≥10℃的天数叫生长期,把生长期内每天的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即为积温

    根据积温(热量条件),我国划分为6个温度带,每个温度带对应的作物熟制作物种类分别为:

    ①热带。积温≥8000℃,一年三熟,种植水稻、甘蔗、天然橡胶等;

    ②亚热带。积温≥4500℃,一年两到三熟,种植水稻、冬小麦、玉米、棉花、油菜等;

    ③暖温带。积温≥3400℃,一年一熟两年三熟,种植冬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

    ④中温带。积温≥1600℃,一年一熟,种植春小麦、玉米、大豆和甜菜等;

    ⑤寒温带。积温<1600℃,一年一熟,种植春小麦、马铃薯等;

    ⑥高原气候区。积温<2000℃,部分地区一年一熟,种植青稞等。

    图1 我国的温度带、作物熟制


    例题

    豫东商丘市宁陵县传统的耕作模式为一年两熟,但该县小王庄却实现“一年三熟”20多年。前些年,小王庄“冬种洋葱,夏种西瓜,国庆节后种西蓝花”。2019年,该村改为“春秋两季种西蓝花,夏季种水果玉米”,农民增收,贫困户全部脱贫。

    1、小王庄突破一年两熟,实现一年三熟的措施是( )

    A.利用玻璃温室增温

    B.发展立体农业

    C.种植短生长期作物

    D.开展多种经营

    2、春秋两季,小王庄种植西蓝花需要防御的主要自然灾害是 ( )

    A.低温冻害

    B.干旱

    C.风沙

    D.暴雨

    3、2019年,促使小王庄改变作物种类的主要因素是 ( )

    A.劳动力

    B.政策

    C.交通

    D.市场

    答案:C、A、D

    精讲精析:(1)分析该地一年三熟的措施。①商丘位于我国的华北平原,为暖温带,一年两熟(玉米、冬小麦等);②该地实现了一年三熟,即一年中收获三季作物,因此可以推断,每一季作物的生长期较短(洋葱、西瓜、西兰花等生长期比玉米和冬小麦短),选项C正确。

    (2)分析春秋季节需要防御的自然灾害。①该地位于华北平原,春秋季节寒潮较多,因此农业生产需要预防低温冻害,选项A正确;②华北平原春季偶尔有干旱和风沙,但秋季较少,选项BC错误;③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暴雨多出现在夏季,而不是春季和秋季,选项D错误。

    (3)分析改变作物种类的影响因素。①由题干可知,该地改变作物种类是为了“农民增收,贫困户全部脱贫”,因此主要是为了经济效益;②根据市场需要来改变作物种类,可以紧跟市场,提高经济收益,选项D正确;与广阔的市场相比,劳动力、政策和交通对收益的影响较小,因此其他选项错误。


    总结
  • 农业区位

    本节例题的难度适中,解题思路为:①根据该地原有的作物(冬小麦、玉米)和一年三熟时期的作物(洋葱、西瓜、西兰花),分析一年三熟时期的作物特点(生长期短);②根据该地的地理位置(华北平原),分析春秋季节的天气(寒潮较多),进而主要自然灾害(低温冻害);③根据改变作物种类的目的,分析其影响因素(市场)。

    农作物种植的地理位置(农业区位),主要考虑两个方面:

    ①自然因素气候(温度、降水、光照)、地形土壤水源(远近、是否充足)等;

    ②社会经济因素市场(远近,大小)、交通政策劳动力科学技术等。

    图2 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

    【每晚20:00,每日一题,学好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