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是要教会孩子(生活中教会孩子)(1)

"分享"和"坚强"是性格中非常重要的品质,它们是决定人成年后是否阳光、快乐、幸福、成功的重要因素。

"分享"的训练

现在家长训练孩子学会"分享"的最常见手段有两种:一是如果想要玩别的小朋友的玩具,就得拿自己的玩具跟别人交换;二是拿到吃的,主动分给别人,这样别人有了吃的也会分给你。这样训练出来的"分享"带有期望性,孩子的每一次分享都是有期望的,一旦期望不能实现,就容易失望,可能中断分享的行为。

比较好的方法是在家里的饭桌上教会孩子"分享"。古代人发明"家",从字面的含义讲房子下面养猪就是"家",从情感意义上讲:全家人围在一起吃猪肉就叫"家",一家人的幸福是从饭桌上开始体会到的。现代人喜欢到外面吃饭,尤其是年轻人,甚至厨房都不开火,离婚率比较高,与不在家一起吃饭有一定关系。在饭桌上训练孩子学会"分享",一方面让孩子体会到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的规矩和幸福,另一方面,让孩子学会自愿分享,学会不带有任何期望的"分享"。

饭桌就是一个社会的结构,老中青三代都有。老的不先动筷吃饭,小的绝对不允许动筷,只能等着。孩子如果先吃完,必须跟父母说"爸妈我吃好了,您们慢慢吃",如果谁不在家吃饭,一定要给他拨出来留一份干净的饭菜,越不在家,越要把好吃的给他留下来。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在上大学住集体宿舍时,心里也是想着宿舍的其他人,这样的孩子人缘一定好,将来有困难时,别人也一定会帮他。因此,"分享"是一个孩子将来成功的很重要的品质。

"坚强"培养

孩子一定要苦着养。这里的"苦"不是指贫穷,而是让孩子学很多的东西,见过很多的事情,并且在此过程中体会到收获的不容易。现在的孩子住进了楼房,坐进了汽车,他缺失了很重要的东西:他没有机会去劳动,不能体验体力之苦。人在成长过程中,应该要吃苦的。不光是让孩子知道忍受吃苦,最重要的是可以强化他的意志和体质。现在很多年轻人动不动就猝死,因为他只读书,没吃过体力之苦,心脏很脆弱。

体力上的"吃苦",训练的是神经系统,而训练神经系统是预防抑郁症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抑郁症跟癌症相似,不是一下子就能治好的,所以一定要从小预防。我们现在使用最多的是眼睛、嘴巴、鼻子、耳朵,动的最多的是手指头,而这些都是由大脑支配,我们用手机、用电脑、出门有汽车、进楼有电梯,根本没有机会动四肢,而四肢是由小脑支配的。因此,我们的大脑每天高负荷运转,高度兴奋,消耗过度,而小脑闲来无事,容易无事生非。大脑极度疲惫的情况下,小脑不受控制,所以人在神经衰弱时,小脑易兴奋。很明显的一个表现:人在失眠的情况下,容易翻来覆去,因为肌肉在兴奋。为什么呢?我们都知道,大脑支配小脑运动的方式是,小脑接受大脑传来的刺激兴奋,兴奋过头就会自动抑制,长期自动抑制,小脑就不受大脑控制,自动兴奋。体现在大脑极度疲惫时,小脑自动兴奋。睡不着觉实际是小脑扰乱大脑的问题。当年崔友元就是靠开办"我的长征"栏目,走了一年的时间,利用体力之苦,让小脑忙碌起来,接受大脑的控制,进而治疗好了抑郁症。

为什么现在大学生跳楼的那么多?第一:因为大学生都是好孩子,从小就爱学习,我们家长只关注学习成绩,没有让孩子克服自私问题,脑子里只有他自己,没有别人;第二:没有克服挫折的忍耐力,挫折忍耐力和意志力相关,意志力不是靠脑力培养出来的,而是靠体力培养的,所以我们要给孩子小的时候吃点体力之苦,从小养成体育的习惯,通过体育练就他的神经系统,孩子四、五岁时可以进行两个锻炼:第一长跑,第二游泳。前者锻炼孩子的耐力,后者锻炼孩子的胆量。无论哪一种,在第一次训练的时候,一定要问孩子这样的问题"孩子,第一次长跑或下水,什么感觉?"他一定会告诉你,我都要喘不上气了,我都快死了,"那后来怎么样了?跑到终点了吗?游上来了吗?""跑到终点了""游上来了""孩子,你一辈子都要记住这个感受,今后无论什么情况,你就觉得快死了,只要你扑腾,你肯定死不了",以后孩子再遇到挫折,就给他讲这个道理,他一定能坚持下来,也就是说你觉得撑不下去了,快要死了,但是只要你努力,肯定死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