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好多农友对含氯复合肥并不完全理解,一说“含氯复合肥”就认为不是好肥料。相当多的肥料使用者,包括很多经销商,对氯基复合肥存在误解。由于人们无法知道肥料中氯离子的含量究竟有多少。所以,在蔬菜、果树等作物上面,一律谈“氯”色变,片面选择、推荐硫基复合肥,造成种植成本增加。

“氯”被严重妖魔化,实在太不公平,今天就为“氯”正名,还它本来面目。

一、 什么是氯元素,氯元素的主要来源?

氯元素的检测方法(带你理性认知氯元素)(1)

首先明确,氯是作物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一种元素,是构成作物生长所必须的16种元素之一,植物缺少氯元素会表现出缺素症状。氯元素的来源主要有2种,一种是原材料氯化钾,另一种是含氯盐(如氯化氨、氯化钠等),同时这两种原材料都是制作其他肥料的基础肥料,是各种肥料中(复合肥和水溶肥)氯元素的主要来源。

二、氯元素的功能

在植物体内,氯主要分布于营养组织(叶、芽、茎),以叶片中含量最多。 而籽粒(水稻、玉米、小麦等)、果实(各种水果)、种子(大豆等)、块根(胡萝卜)、块茎(马铃薯等)等组织含氯非常低,几乎不受土壤溶液中氯含量的影响。氯元素的功能有:

1、维持细胞渗透压,保持电荷平衡。2、调节气孔运动。3、参与光合作用。4、抑制病害发生:从抑制硝化作用、提高锰的活性、渗透调节作用、生物学抑制、营养作用等方面可增强作物抗病抗逆性。5、 氯是某些酶的活化剂、也是某些激素的组成部分。在水稻上,氯可以增强水稻抗倒伏能力,主要是氯可以使水稻近地面的茎节距离缩短,并增强茎节抗折断能力。Kafkafi(1986) 研究了硝态氮与氯的关系。硝态氮可以减轻过多氯造成的不良影响。氯离子对硝态氮的吸收有明显抑制作用,这对改善农产品品质,尤其是降低蔬菜中硝酸根离子含量有着良好作用。氯对钾是协助吸收,协同作用。

氯元素的检测方法(带你理性认知氯元素)(2)

氯元素的检测方法(带你理性认知氯元素)(3)

氯元素的检测方法(带你理性认知氯元素)(4)

氯元素的检测方法(带你理性认知氯元素)(5)

氯元素的检测方法(带你理性认知氯元素)(6)

氯元素的检测方法(带你理性认知氯元素)(7)

氯元素的检测方法(带你理性认知氯元素)(8)

氯元素的检测方法(带你理性认知氯元素)(9)

氯元素的检测方法(带你理性认知氯元素)(10)

氯元素的检测方法(带你理性认知氯元素)(11)

氯元素的检测方法(带你理性认知氯元素)(12)

氯元素的检测方法(带你理性认知氯元素)(13)

七、 被妖魔毁了的“氯”

“氯”究竟怎么了?好好的16种植物必须元素构成之一,无缘无故的被贴上禁止使用的标签,在中国广大的土地上,人人谈“氯”色变,处处提防,买肥料就怕买到含氯的肥料,农户对氯元素的关注仅次于氮磷钾,远远超过了钙和镁。“氯”说起来真是冤死了,比窦娥还冤,只因当初的错误翻译,把国外使用量最大的钾肥氯化钾,变成国内人人提防小心的地雷。

八、 氯元素躺枪的历史渊源

说起源头,在于“忌氯作物”和“对氯敏感作物”的定义不清,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错误的概念导致几十年来对含氯肥料产生错误的认识,并且愈演愈烈。我仔细查阅了英文版的植物营养学和肥料学权威书籍,在国外并没有“忌氯作物”这个说法,他们都统一称为“氯敏感作物(Chlorine sensitive crop)”。在国内,至少在1976年以前,没有出现“忌氯作物”的叫法,主要叫“氯敏感作物”。最早的错误定义来自叶永烈1963年《化学与农业》,他提到了“忌用氯化钾的庄稼”。从此,“忌氯作物”一词完整出现是在1979年由彭克明和裴保义主编的《农业化学(总论)》一书。之后各种版本的书籍都是抄录前人的结果,特别是恢复高考后的教科书都是称为“忌氯作物”,导致这一错误概念在专业人员中广被接受和传播。

九、我们对“忌氯作物”有哪些认识误区?

通常认为,有些植物对氯离子非常敏感,当吸收量达到一定程度,会明显地影响产量和品质,称之为“忌氯作物”。但“忌氯作物”这个叫法本身是翻译不准确造成的错误概念。从植物营养学的基本理论看,氯是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但从在植物体内的含量看,氯已经达到中量至大量元素的水平。在这么高含量时,作物能正常生长,所以自然界是不存在“忌氯作物”的。笔者对“忌氯作物”的概念也经历了从相信到怀疑,到最终否定的漫长过程。读大学时对教科书上说到“忌氯作物”深信不疑。后来在科研试验及生产实践中发现,马铃薯、葡萄、柑桔、甘蔗、西瓜、浆果类(如草莓)等诸多被认为是典型“忌氯”的作物,在施用了一定数量的含氯肥料后并未出现影响生长及品质的现象。笔者开始怀疑这个概念的正确性。在以色列考察发现时,笔者发现当地田间的各种作物都在用氯化钾,只有温室中种植的作物一般用硝酸钾或硫酸钾,原因也不是氯有毒,而是担心其带来的盐害。而在大田有水淋洗,不必担心氯致盐。以色列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有300毫米降雨的地方,氯完全可以被淋洗掉,不会残留在根层。当询问有无“忌氯作物”的叫法时,以色列当地人感到莫名其妙。那么这个概念到底是从哪里冒出来的?笔者查阅了国外植物营养学的一些经典书籍,最终认为是翻译之误误导了行业数十年。自然界存在对某种元素比较敏感的作物,但“敏感”是个中性词,准确的意思是说作物对这个元素的反应更明显,并不表明这个元素对作物是有害的,必须禁止施用的。比如“Bsensitivecrop”翻译成“对硼敏感的作物”。而同样单词和句法的“Clsensitivecrop”则被翻译成“忌氯作物”。将“敏感”换成“禁止、忌讳、避免”意思的“忌”,字面意思就是作物不能含氯,不能施用含氯肥料。首先,“敏感”的题中之义是“慎用”,指的是不合理施用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必须注意正确用法。“忌用”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即对作物有毒有害的物质才要忌用。事实上,含氯肥料本身具有溶解快、全水溶、价格低等突出优点,但“忌氯作物”概念就像无形的紧箍咒,极大限制了该肥料的应用范围。目前钾肥不敢用氯化钾,取而代之的是硫酸钾,用水溶性硫酸钾做水溶肥,生产硫酸钾型复混肥。尤其今年,硫酸钾价格飙升,一货难求。结果造成肥料浪费,增加农民负担,给农业带来深远的不利影响。试想,若含氯肥料都不能施用于所谓的“忌氯作物”,那么等同于大部分有机肥都不能施用,因为其都含氯,这是很荒谬的。据毛知耘等专家多年的研究表明,除部分盐土外,中国大部分土壤及地区绝大部分作物实际上都可以持续施用含氯化肥。特别在有降雨和灌溉条件的地区,施用含氯肥料是安全的(详细数据和结论可以参阅毛知耘、李家康等主编的《中国含氯化肥》一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出版)。其实含氯肥料和其它肥料一样,重要的是施肥方法科学。任何肥料在不合理施用时,都可能对作物、环境和用户带来负面影响。此外,“忌氯作物”的概念也制约了中国水溶肥的发展。目前,氯已被“妖魔化”,很多经销商和农户谈氯色变。实际上,在发达国家的水溶肥原料中,氯化钾是基础原料。在低浓度的清液肥中,氯化铵也可以做氮源。纵观全球农业发达的国家,例如以色列,几乎全部肥料都是水溶肥,美国的液体肥料也占其总肥料的50%以上。相反弥漫在国内数十年的“忌氯作物”错误概念束缚着行业的手脚。我国现在生产的“大量元素水溶肥”基本无氯化钾做原料。一方面,农用硫酸钾溶解太慢,不宜做水溶肥原料,另一方面水溶性硫酸钾又价格昂贵,只能生产高端肥。若能够用氯化钾做原料,既可大大降低成本,又能解决肥料快速溶解的问题。早在1999年,毛知耘、李家康等专家就提出用“作物的土壤氯容量”概念代替绝对化的“忌氯”和“喜氯”等叫法。该理念能将作物能否施用含氯化肥与土壤联系起来通盘考虑。因而,要判断某种土壤能否施氯,最好的办法就是测定土壤饱和溶液EC值和氯含量,然后根据作物决定用量。这比简单粗暴、因噎废食的“忌氯”思维要高明许多。(本文作者为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植物营养系作物营养与施肥研究室主任张承林教授,来源:191农资人)

十、 国家对含氯复合肥的规定

复合肥含氯标注在国家标准GB15063—2009中做出了新的规定

氯元素的检测方法(带你理性认知氯元素)(14)

十一、国内外含氯肥料的应用情况

含氯肥料主要是氯化钾,国内外对氯化钾的钟爱真是冰火两重天,事实上,含氯肥料(氯化钾)具有突出的优点,如溶解快、全水溶、价格低、氯易淋洗、钾含量高,是做复合肥和水溶肥的基础原料,发达国家一直在使用氯化钾作为钾源。从世界钾肥使用量统计来看,在钾肥使用量中,氯化钾的肥料使用量是历年在递增,而且增加速度远远超过硫酸钾,而硫酸钾等肥料在多数国家使用量偏低。氯化钾是国外钾肥中最受欢迎的产品,一般氯化钾的销售量大概占钾肥销量总量的70%,尤其是在美国,巴西或印度等国家,氯化钾在钾肥销售量占钾肥销售总量的90%。在传统观念理论里,烟草和马铃薯是“忌氯作物”的代表,绝对不能使用含氯肥料,但是在上世纪50-80年代,美国在马铃薯、烟草类作物上施用氯化钾后,这些所谓的“代表作物”生长结果不但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反而产量更高、品质更好。在发达国家的水溶肥原料中,氯化钾是基础原料,而在国内,氯化钾是禁止在水溶肥中使用的原料。

十二、氯在土壤中的存在形式及含量

实际上,任何一个肥料产品都有好坏两个方面,如何做到扬长避短才是我们现在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大田作物,如小麦、水稻、棉花等作物上,一直在大量使用含氯肥料(氯化钾),已经被广泛接受,谈到“忌氯”,阻力较大的是在经济作物上,这与氯元素影响作物品质是相关的。如果我们以100毫克/公斤的含量为分界线,作为氯元素危害作物的最低标准,影响产量和品质,我国大部分的土壤、大部分的作物能够施用氯肥。以对氯最为敏感的烟草为例,在含氯为100毫克/公斤的土壤中,生长周期内,需要施用15kg的氯,耕作层(30厘米土层,容重1.5克/立方厘米)土壤才能够达到临界值,这就相当于30公斤的氯化钾,相当于120公斤以氯化钾为原料生产的复合肥(15-15-15),也就是说,每亩地施用120kg的以氯化钾为原料的复合肥(15-15-15),才能够对烟草的烟草和品质造成影响。对于黄瓜而言,生长周期内下150公斤的氯,相当于300公斤氯化钾,1200公斤氯基复合肥(15-15-15)才能够使耕作层土壤达到临界值,造成对黄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而这是未考虑氯淋洗情况下计算得出的结果。氯在土壤中极易被淋洗,特别是在雨量较多或者结合灌溉的情况下,氯在0-60厘米的土层中积累非常少。降雨较多的西南和华南地区,连续3-6年施含氯肥料,0-60厘米土层氯离子含量增减幅度不超过5%,采用合理的施肥方式,作物的耐氯能力还可大幅度提高。

十三、小结

经过对含氯肥料的充分分析,有理由提出,所有作物都需要氯(包括烟草),都可以施用含氯肥料,关键是科学合理的施用,当年由于错误的翻译导致含氯肥料深入大狱,到了是该平冤昭雪的时候了,氯离子对作物的危害主要来自于积累危害,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对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造成损害,而要想达到这种积累浓度,从目前的试验数据来看是很难的。(作者:海南博士威 张岩)来源:

1、《谈氯色变:踢爆被妖魔化的“氯”!》,海南博士威 张岩,来源:农资与市场杂志;

2、《谈氯色变:我们对“忌氯作物”有哪些认识误区?》,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植物营养系作物营养与施肥研究室主任张承林教授,来源191农资人;

3、植物的氯营养ppt,百度文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