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68年冬天,洞庭湖上,一叶扁舟自浩渺寒烟里缓缓飘来。没有人在意,也没有人等待,更没有人知道那小小船舱里,坐着一个五十七岁的老人。他,就是被后世称之为“诗圣”的伟大诗人杜甫。

此时的杜甫已经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他的身体每况愈下,生活凄惨不堪,再加上自己身患肺病及风痹症,全部靠着药物维持,大概已经时日无多了。

杜甫的生平经历评价(杜甫不愧为爱国诗人)(1)

而经过战乱的大唐,一片萧条,满目疮痍,也像即将大去的杜甫,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繁盛。而这个见证了大唐由盛转衰的诗人,感叹着,沿着江一路漂流到了岳阳,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

自古以来就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说法,登上19.42米的岳阳楼,可以将八百里的洞庭湖尽收眼底,五十七岁的杜甫在疾病缠身的情况下登上岳阳楼,书写自己的所思所感,铸就了“盛唐五律第一诗”——《登岳阳楼》。这是杜甫历经人生的起起落落之后,在落魄颠簸中写出的内心独白。

杜甫的生平经历评价(杜甫不愧为爱国诗人)(2)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这首《登岳阳楼》气魄宏伟,笔力千钧,历来为名家所赞赏,甚至被评为"五律第一"。清代查慎行《初白庵诗评》:"杜作前半首由近说到远,阔大沉雄,千古绝唱,孟作亦在下风。"便是对它的肯定,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亦有云:"元气浑沦,不可凑泊,千古绝唱。"

杜甫的生平经历评价(杜甫不愧为爱国诗人)(3)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两句道出了诗人渴欲一见洞庭湖岳阳楼胜景而终偿夙愿的心情。然而,这平平道来的首联,并不仅仅具有一种单纯的“叙述性”功能,它还寄寓着诗人浪迹天涯,壮志难酬的深沉感慨。以诗法衡之,律诗的开头两句并不要求对仗,但杜甫却有意作成一联,正是为了强化“今”“昔”之间所孕涵的感情意味!

杜甫的生平经历评价(杜甫不愧为爱国诗人)(4)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诗人极力描写洞庭湖的景色。上句说洞庭湖万顷汪洋,仿佛把东面的吴与南边的楚裂开一个大缺口。下句说天地好像昼日漂浮于洞庭之中。洞庭湖乃天下奇观,自古骚人墨客写下不少诗句表现其壮阔。然而,自杜公此联诗后,其气象闳放,含蓄深远,使后人不复敢题,有“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的称颂。

杜甫的生平经历评价(杜甫不愧为爱国诗人)(5)

这两句描写洞庭湖之大观,使不曾临洞庭者,若可胸次豁达,真可谓雄跨千古。吴楚跨荆扬二州,属东南半壁,其方圆数千里。诗人临湖送目,见水势之雄伟,直似分坼吴楚。乾坤本载洞庭,而眼前此湖,反若转浮乾坤。

其实,颔联两句与首联一样,表面看上只是描叙,与诗人主观情感似有所隔,然而“昔闻”、“今上”的叙述中和“吴楚”、“乾坤”的描写中充满了不可名状的悲楚之情,如此阔大的景物包蕴了诗人极度的抑郁。因之,当此登临纵目之际,多少年蓄积于胸无所发泄的不平,一时间喷薄而出,与那广阔的洞庭湖水融合在一起。

杜甫的生平经历评价(杜甫不愧为爱国诗人)(6)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两句,诗人由以情注景到直抒胸臆,直写登楼所引起的个人身世之感。多年“漂泊西南”的艰苦岁月,使诗人和亲朋的书信往来完全断绝;“亲朋无一字”,确是沉痛地写实。“老病”呢?也包含了极其凄苦的内容: 五十七岁,本已是迟暮之年,加上困守长安时,诗人就患了肺病和恶性疟疾,在成都时,又患风痹,到夔州后,病况加重,右臂偏枯了,左耳也聋了,牙齿也一半脱落了,因此,这个“病”字,决不是无病呻吟。迟暮之年,多病之身,孤舟一叶,异地飘零,这境况是够凄绝的了。

杜甫的生平经历评价(杜甫不愧为爱国诗人)(7)

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两句,写忧虑国家动荡不安以及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诗人举重若轻,仅以“戎马关山北”五字折转,将老病孤身却心怀天下、时念国忧的胸襟和盘托出,使心中之意与眼前之景浑然一气,妙相吻合,至今论者读此有“宜使后人阁笔”(同上)之叹。“戎马”句指这年京城北面边防紧急,吐蕃连连入寇灵武、邠州等地,京师一度戒严,唐军数次出兵与战。末句“凭轩”绾合登楼,“涕泗流”状写内心的忧怆。诗人于流寓中登楼抒怀,虽不免有个人身世沉浮、老去无依之慨,但更多的是边防紧急、国事危难的天下之忧,如此襟怀,不正与洞庭的浩大默然神契?诗至此,通首一气,笔力天纵,令人叹为观止。

杜甫的生平经历评价(杜甫不愧为爱国诗人)(8)

纵观全诗,通篇在写岳阳楼和洞庭水,却又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摒弃对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把身世之悲、国家之忧与浩浩茫茫的洞庭水融合在一起,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写法上对仗工整,用韵谨严,前后映衬,浑然一体,是杜甫五言律诗的名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