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正”是古代帝王对文臣最高的褒谥皇帝对授予这个称号非常吝啬,从北宋第一个获得“文正”称号的李昉,一直到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第一任校长(管理学务大臣)孙家鼎,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仅24人获得文正公这个谥号,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文景之治是谥号吗?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文景之治是谥号吗(治平李昉之谥号)

文景之治是谥号吗

“文正”是古代帝王对文臣最高的褒谥。皇帝对授予这个称号非常吝啬,从北宋第一个获得“文正”称号的李昉,一直到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第一任校长(管理学务大臣)孙家鼎,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仅24人获得文正公这个谥号。

大清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左宗棠抬棺西行,收复新疆;操办洋务运动,创办兰州制造局;督办闽海军务,挽救战局。为大清的社稷立下了汗马功劳,最终谥号是“文襄”。而他一辈子都不服气的曾国藩的谥号“文正”,一直到死都没有干过曾国藩。可见“文正”的含金量。

伏蒙侍郎见示蓬阁多余暇诗十首调高情逸无以

李昉〔宋代〕

秘阁清虚地,深居好养贤。

不闻尘外事,如在洞中天。

日转迟迟影,炉焚袅袅烟。

应同白少传,时复枕书眠。

李昉,字明远,深州饶阳(今河北省衡水市)人。李昉的父亲李超,官至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因为李超的兄弟李沼没有儿子,于是李昉就被过继给李沼,称李沼为大父。李沼官至右资善大夫。李昉是官二代,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起从世宗

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后周世宗览奏后,喜爱他的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欣喜,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

世宗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虽然李昉宽厚温和,不计名利,但是金子就会发光,世宗慧眼识才。 宰相李谷也十分欣赏李昉:“你来日方长,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果然,李昉后至宰相、司空。

李昉谨言慎行的性格与家世有关。李昉有一族叔叫李崧,后汉有传,10岁能诗文,“家人奇之”。后唐时期,弱冠之年的李崧已经是后唐魏王的参军,唐亡之前做到了户部尚书;到了后晋时期,做到了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兼任枢密使;后汉时代,转侍中,受封太子太傅。因为房产被当朝权臣苏逢吉所占,李崧不满,却被苏逢吉诬告,全族被诛,“人士冤之”。

当时人称李崧那一支为“东李”,称李昉这一支为“西李”,两家关系密切。李崧遭到宰相苏逢吉迫害时,他在家称病不出,并问前来探望的族侄李昉:“现在朝廷上对我有什么看法?”李昉道:“陶谷经常在大众场合极力诋毁您。”李崧叹道:“当初陶谷只是一个小小的判官,是我把他提拔为集贤校理,这才逐渐得到重用,我有什么地方对不住他?”李崧遇害后,李昉曾因公事拜访陶谷。陶谷问道:“你认识侍中李崧吗?”李昉道:“他是我远房族叔。”陶谷阴森森地说道:“李崧遇害,我出过力。”天不热,但李昉被吓得衣服湿透。

该事件深深地刺激了李昉。谨小慎微、不争名利、不结怨。李昉身体不好与之有关,心疾、牙疼、疱疹等慢性病常年折磨着李昉。

齿疾未平灸疮正作新诗又至奇韵难当暗忍呻吟

李昉〔宋代〕

北就墙阴创小栏,小栏非窄亦非宽。

何须渭水夸千亩,且对萧斋种百竿。

春笋屈盘穿砌出,夜枝交戛入窗寒。

谁能携妓东山去,垂老区区学谢安。

砺在太祖

大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建隆新制,太祖要提高翰林学士的地位、权限和品级,此时的礼部尚书是陶谷,陶谷奏劾李昉不同意提升学士的品级,不在改革书上签字。太祖最后贬李昉为给事中。不久朝廷平定荆湘,李昉受命祀祠南岳,知衡州(今湖南省衡阳市)。

乾德二年(公元965年)李昉回京,李陶谷本着“除恶务尽”的原则,再次弹劾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宋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今陕西省延安市)。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奉命直学士院。

李昉返朝,太祖问李昉外放后的感触。李昉回道:“经历这些事,以后要以侍奉后周的忠心侍奉陛下。”太祖听了很高兴。后周太祖郭威和世宗柴荣,对李家恩重如山,平反李崧,重用李昉。现在李家要用对待周朝的感恩和忠诚之心对待大宋,太祖大喜。

开宝三年(公元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宋初,在宰相赵普力谏下,李昉两次担任科考主官,为国选拔贤才。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在大明殿举办宴会,宋太祖“见昉坐卢多逊下,因问宰相。”赵普回答:“座位按职位排列,卢多逊是翰林学士,李昉只是殿直。”宋太祖当即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且令他坐到卢多逊上座。

卢多逊满心不爽,从此对李昉心生嫌隙。李昉心无芥蒂,依然视其为好友。卢多逊觊觎相位,多次抓住赵普的小辫子告发。宋太祖将信将疑,向李昉求证。李昉实事求是答复:“臣的职责是负责替官家草拟诏书。至于赵普具体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儿,臣一无所知!”卢多逊得知李昉没有趁机对赵普落井下石,更对他满腹怨气。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同乡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之后改判国子监。

昉著灸数朝废吟累日继披佳会莫菲睚声亦贡七

李昉〔宋代〕

平生荣遇更谁如,窃位妨贤四纪余。

昔冠北门诸学士,今先南省六尚书。

演纶岂有文章称,调鼎仍惭绩效疏。

弭役销兵恨无策,退朝长是闭门居。

荣在太宗

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宋太宗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后参与编写宋代《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升任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宋太宗经常提醒李昉提防卢多逊,李昉还为好友辩解。宋太宗直接告诉他:“卢多逊经常在朕面前把您毁得一文不值!”李昉如梦初醒,“始信之”,虽然心里汹涌翻腾,但依然说不出卢多逊一句坏话。

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卢多逊结交秦王赵廷美,被告图谋政变,宋太宗有意考验李昉,令他牵头审理此案。李昉并未趁机公报私仇,秉公办案。李昉牵头的判决书深得宋太宗认可,卢多逊也认罪服法。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被改授为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位列执政。同年十一月,李昉被任命为平章事。

雍熙元年(公元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改授中书侍郎。

李昉对政务也是兢兢业业,直言敢谏。他曾直白上《谏太宗用兵北伐奏》,奏陈现在不宜北伐,最好的决策是积粮养兵、励精图治,等富国强兵后再一举收复。结果太宗不听,最后大败。

雍熙北伐失利,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赵光义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

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淳化二年(公元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寄秘阁侍郎

李昉〔宋代〕

楮冠仍用竹为簪,随分林亭自称心。

病里变难全断酒,老来无柰更躭吟。

闲行策杖青苔迳,静坐移床绿树阴。

时有新诗寄何处。蓬丘仙客是知音。

淳化四年(公元993年),李昉因为身体原因及家事,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数月后,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卧疾数日后,李昉逝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

臧否人物

后人对李昉获得“文正”谥号,颇有议论。认为:“李昉在《太祖实录》的编撰中将赵氏代周建宋一事处理得非常好,说是不得已,又说是民心所向;不仅如此,他还将赵匡胤记述为自愿传位给赵光义,并不是后者篡位。正因为如此,李昉才深得赵光义器重。”

我们再看一下世人评价:

宋太宗评李昉 “未尝有伤人害物之事”。

张佖评李昉:“我为廷尉日,李公方秉政,未尝一有请求,此吾所以重之也。”

李昉喜欢以文会友,尤其欣赏南唐旧臣张洎与张佖。因张洎善于逢迎,张佖不善言谈,李昉难免“雅厚张洎而薄张佖。”

张洎出身南唐进士,被誉为“江东士人之冠。”他以虏臣的身份回答宋太祖“朕与尔等国主李煜相较何如”这样的刁钻问题时,脱口而出:“陛下生而知之,国主学而知之!”技法炉火纯青。张洎靠拍李昉的力荐为高官后,当李昉被罢相时恩将仇报,在起草罢免诏令,不余遗力恶毒攻击诋毁李昉。

张佖则始终感念李昉的知遇之恩,在李昉被罢相期间,每逢初一和十五都到府上拜访问候。亲信大惑不解:“李公素来慢待您,且已罢相,您却为何还雷打不动定时拜访?”张佖作如上回答。

李昉自评:“我进入政坛后,‘自知才微任重’,不可能面面俱到,让所有人满意。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兢兢业业,对权力永远保持怵惕之心而已!”

李昉主持中书时,正直无私,又不驳人面子。李昉对真正有才的人自荐“必正色拒绝之”,但一定会提拔他;对才能不足的人自荐“必和颜温语待之”,但不会提拔他。

亲友不解:“李公,您不答应举荐德才不足的自荐者,我们都理解。可是,您为何不当面答应德才兼备的那些自荐者?他们身居高位后,根本不知道您付出的努力?”李昉道:“任用贤才,那是皇上的权力。我如果接受自荐者的请求,就成了贩卖私人恩惠,结党营私极其危险!当他接到任命后,只会对皇上感恩戴德!是否知道我举荐没关系,国家得到贤才是大事!”

宋真宗评李昉家教:“不坠门阀,唯昉与曹彬家尔”。

以李昉一首退官诗作为结束。

退官诗

李昉〔宋代〕

布裘藜杖鹿胎冠,散率身如不在官。

昼枕静欹无远梦,秋窗闲坐有微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