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在战场上该不该听君王的命令,这历来就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出自于大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历来被奉为战场上的“不二法典”。为什么是“不二法典”呢?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出自何典故(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1)

因为这句话对于在外打仗的将军太重要了。君王并不在战场上,他并不了解战场的形势。如果君王对战场上的将军进行瞎指挥,将军很有可能就会失败。

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屡见不鲜。比如岳飞在抗金的战场上本来打得顺风顺水,但是宋高宗连发十二道金牌让他回来,他最终不得不回来。因此,整个抗金的大好形势完全丧失。再比如宋军攻打辽国的时候,宋太宗预先给宋军规划好作战的行动步骤,让宋军严格按照行动步骤整体推进。结果因为不同的军队在战场上遇到的情况不一样,因此整个军队顾此失彼,最终失败。所有这些,都是因为君王对战场瞎指挥的结果。

不过,《孙子兵法》虽然讲得很有道理,但这只是一本军事书,并不是一本政治书。实际上,写《孙子兵法》的孙武,也是只懂得军事,并不懂得政治。他当初到吴国后,吴王让他训练部队,把自己的妃子交给他训练。当时他为了严明纪律,准备杀掉两个带队的妃子。吴王赶紧向他求情,可是他却坚持“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依然把吴王的两个爱妃给杀掉了。

孙武这样做以后,他确实在吴国训练出了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队伍。这支队伍,后来在吴国进行争霸的时候,立下了大功劳。

不过,孙武却不懂得政治,因此他在吴国实际上并不受重视,最终,他也不得不退隐。而《孙子兵法》,也正是他在退隐以后写的一本书。而从这本书里也可以看出,孙武一辈子都痴迷军事,确实从来没有研究过政治的问题。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出自何典故(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2)

那么,如果将军在战场上不听命令,打了胜仗以后,他是怎样的待遇呢?

我们拿两个人做例子进行分析,一个是韩信,一个是周亚夫。

当年韩信在攻打齐国的时候,刘邦又派郦食其去劝说齐国。结果齐国投降了,于是刘邦就让韩信不要打了。但是韩信却认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继续打,最终把齐国打了下来。

实际上,韩信的做法是对的。因为齐国虽然投降,但是其拥兵自重,实力雄厚,到时候必然成为刘邦削藩时候的一支劲敌,让刘邦非常为难。而且从田横的表现也可以看出,有着悠久历史和贵族血统的齐国的后代,绝不会轻易让刘邦削藩,他们绝对和刘邦抗争到底,到时候刘邦一定左右为难。因此,韩信帮刘邦斩草除根,并没有错。

再说周亚夫。周亚夫在平定七国之乱的时候,窦太后和汉景帝都让周亚夫救梁国,因为梁王刘武是窦太后的儿子、汉景帝的弟弟。但是周亚夫从整个战场形势来分析,认为不应该分兵力去救,如果分兵力去救,就没办法进行战术调配了。所以,他拒不执行窦太后和汉景帝的命令,最终也打赢了这场大战。

周亚夫这样做,对汉景帝其实也是有好处的。其好处不仅仅在于打赢了这场大战,还有一个,那就是打击了刘武。汉景帝对刘武有忌惮,而打击刘武,对汉景帝显然是有利无害的。这一点,和韩信帮刘邦灭了齐国,是一样的道理。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出自何典故(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3)

这两个人,都不听君王的命令,又都打了胜仗,回去以后,君王是怎么对待他们的呢?

他们都受到了君王的重视和重用。韩信被刘邦封为齐王,周亚夫也被汉景帝升为宰相。

不过,他们两人最终的结局都很惨。韩信最终被刘邦降为淮阴侯,接着吕后又把他杀掉。周亚夫后来被汉景帝免职,接着又被汉景帝抓了起来,说他造反。最终,周亚夫受不过廷尉的羞辱和拷打,愤怒地自杀了。

这两个人,都是获得君王升职的,可为什么最终结果却都这么惨呢?其实,这就是政治。虽然将军不听君王命令,打了胜仗,君王不可能不对打了胜仗的将军进行封赏,但是他对这个将军,心里一直是有气的。而且,不听君王命令这件事,也是大多数君王所不能容忍的。否则的话,如果将军拥兵造反,那可怎么办!

所以,等到一切尘埃落定以后,君王迟早都是要找其他理由处罚这个将军的。这大概就是那些不听君王命令、却打了胜仗的将军的最终下场吧。

参考资料:《史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