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挑战赛#​

《道德经》中的“道经”讲道,类似理论;“德经”讲得到,也就是可以实践的东西。

这才是《道德经》分为“道经”与“德经”的区别,现代的解读者都把这种“区分”当成一种形式而已,实在是幼稚的表现!

如第四十“昔之得一者”章节,如果把“一”理解为空泛的道,解读起来就落入了“高大上”泛泛而论的虚空中;文始版本中“一”的理解则是,类似月亮的盈满“周全、圆满”,这样就实在了,才是老子的本意。

《道德经》第四十章属于“德经”范畴内,把“一”理解成道,岂不有越俎代庖的尴尬啊!

道家说了物极必反怎么回应(老子讲物极必反)(1)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之也。

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己宁;将恐发;谓神毋己灵,将恐歇;谓谷毋己盈,将恐渴;谓侯王毋己贵以高,将恐蹶。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此其以贱为本与?非也!故致数兴无兴!是故不欲。碌碌若玉,硌硌若石。

——如何看待这章节的内涵呢?在这解读一番。

第一段文字内容的表达是:

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 ,天、地、神、谷、侯王五种事物达到周全圆满的状态时,就会呈现天清朗、地安宁、神灵验、谷丰盈、侯王治理天下一片向荣景象。这是极至的征兆。

第二段文字内容的表达是:

如果达到极致后还在继续,就恐怕将会有天崩裂、地动荡、神棝息、谷竭枯、侯王昏庸的情形发生。

这就是“物极必反”的规律在起作用。

第三段文字内容就是一种论证后的总结:

贵是以贱为参照,高是以下为根基的;侯王以孤、寡、不穀的称呼自称,是以低贱为本的意思吗?这不是侯王的本意!根本原因是数已达到了致限,如果继续将无法再兴旺下去!

所以不应再有妄欲!要保持圆润光洁如玉,又不忘粗糙有棱角的石块。

✘如月亮盈亏的“致数兴无兴!是故不欲"才是老子《道德经》指导人们实践的思想意识体现,而不是虚空形态:道概念的泛滥!

通俗版本滥竽充数的迁强解读,对社会有何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