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男人之间最好的友谊应该是什么样的,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简单来说也许就是一句"我懂你!"

南宋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辛弃疾的灵魂挚友陈同甫病逝。辛弃疾把自己的悲痛和思念都寄托于笔端,写就了一篇旷达又悲悯的祭文,祭文的内容是共同追忆与陈同甫一起逝去的年华,还有那些年同仇敌忾抗金报国的壮志雄心。

不过,逝去的永远的就逝去了,再也回不来了。

辛弃疾感情史(辛弃疾与陈同甫)(1)

陈亮:原名陈汝能,字同甫,号龙川

辛弃疾是一个坚定不移的主张抗金者,但是他却有一个很尴尬的身份—归正人。

"归正人"是南宋对北方沦陷区南下投奔之人的一种蔑称。

辛弃疾出生的时候宋朝北方就已经沦陷,他的祖父没有南下,而是带着家人在金国谋了一份差事。

因为自幼目睹了金人对汉人的剥削压榨,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当金军再次大举南侵的时候,21岁的辛弃疾血气方刚,在金军老巢揭竿起义,之后归顺了南宋。

辛弃疾感情史(辛弃疾与陈同甫)(2)

在南宋朝廷中,辛弃疾表现得也是威力十足,他不断地给朝廷上书,要抗金北伐,恢复中原,血洗前耻,字里行间都充满着豪气和壮志。

朝廷收到建议之后,也给予了高度肯定,但是并没有采取什么实质性的行动。

多次上书无果之后,辛弃疾这才知道,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他的雄心壮志是上战场北伐,可是朝廷一直将他安排到江西、湖北、湖南这些地方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负责治理荒政、整顿治安。

辛弃疾感情史(辛弃疾与陈同甫)(3)

从一个豪情满怀的少年一转眼就混到了不惑之年,四十二岁的时候辛弃疾仍然没有等到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机会,等到的却是一纸弹劾被罢了官职。

从此,辛弃疾就开启了一段超长的待业模式。

虽然不能亲自上阵杀敌,好在他手中还一支笔,这支笔就是他心中的百万雄兵。

他继续笔耕不辍,抒发豪情壮志,指点江山。

辛弃疾感情史(辛弃疾与陈同甫)(4)

如此一来,辛弃疾声名远扬,常有名士前来拜访他。

辛弃疾闲赋在江南的时候,有一名士前来拜访,此人正是陈同甫。

《宋人轶事汇编》中记载:始闻辛稼轩名,访之。过小桥,三跃而马三却,同甫怒,拔剑斩马首,推马仆地,徒步而进。稼轩适倚楼望见之,大惊,遣人询之,则已及门,遂订交。

陈同甫拜访辛弃疾的路上遇到一座桥,可能是骑的马不习水,他三次催马前行,而这匹马三次都拒绝前行,陈同甫顿时大怒,直接拔剑斩了马头,自己就走了过去。

而这一幕正好被远处的辛弃疾看见了,辛弃疾大惊,派人过去询问此人是谁,但是就这一会儿的功夫,陈同甫已经到自己府上。

于是两个人把酒言欢,相见恨晚,成了知心好友。

辛弃疾感情史(辛弃疾与陈同甫)(5)

不过这样的相识的的确是有些戏剧化了,他们的相识时间根据陈同甫的书信来判断,可以初步证实始于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的临安。

当时辛弃疾在临安任大理少卿,陈同甫恰好也去了临安,机缘巧合之下他们成为了惺惺相惜的友人。

陈同甫也是一名坚定的抗金者,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朝廷与金人媾和,"天下欣然,幸得苏息"。

而当时二十六岁的陈同甫认为不可,他以布衣身份,连上五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中兴五论》。

但是朝廷却对此置之不理,无人问津,陈同甫选择回乡教书讲学。

辛弃疾感情史(辛弃疾与陈同甫)(6)

在他三十六岁那年,又连续三次上书,慷慨激昂地批判了自秦桧以来朝廷苟安东南一隅的国策和儒生、学士拱手端坐空言性命的不良风气。

由于陈同甫的直言不讳,以至于遭到了朝廷当权者的忌恨, 以"言涉犯上"之罪,逮捕了他,并施以酷刑。后来这件事被孝宗得知,于是下诏免了陈同甫的死刑。

后来陈同甫又被仇家诬告,下大理狱,因宰相王淮和好友辛弃疾等人的营救,又得免死。

正是因为这次死里逃生的经历,更让辛弃疾和陈同甫这两个有着豪情壮志,却同样报国无门郁郁不得志的人,心灵深处有了更深的交集。

辛弃疾感情史(辛弃疾与陈同甫)(7)

公元1188年冬天,陈同甫拜访辛弃疾,两个人约定同游鹅湖又一起前往铅山紫溪。

本来还邀约朱熹一同前去,共商统一大计,但是后来朱熹爽约了,但这并未影响两人的心情。

他们二人相见恨晚,以时事就酒下菜,议论抗金大事、人生理想,灵魂高度共鸣契合。

后人为了纪念这两位爱国志士,将他们的这次会晤称为"第二次鹅湖之会"。

鹅湖之会在史学界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因为第一次鹅湖之会是朱熹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两派的学术交流,堪称中国哲学史上学术讨论的典范。

而陈同甫与辛弃疾的第二次的鹅湖之会,也是非常具有纪念意义的。

与陈同甫十天的短游很快就结束了,辛弃疾非常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

辛弃疾感情史(辛弃疾与陈同甫)(8)

陈同甫走了之后,久久不能释怀的辛弃疾就找了一处酒家独饮,后悔自己没多留好友几日。

到了夜半时分,酒家要关门了,辛弃疾只能投宿到一位老友家中。

突然听到远处传来悲凉的笛声,又勾起他无尽的思念,于是他写了一首《贺新郎·把酒长亭说》末尾几句写道: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短短的几句词,让我们看到了两位知己好友,志趣相投同仇敌汽的深厚友情,以及临别之后依依不舍的凄凉与苦楚。

后来陈同甫收到了这首词后,很快就回了一首《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其中一句写道:"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

简单的说就是你我二人见解相同,只有你才懂我的心意。

辛弃疾感情史(辛弃疾与陈同甫)(9)

随后两个人又你来我往,相互作词,抒发情感,表达己见。

在此期间,辛弃疾最为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词,也是他的代表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写了出来。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醉生梦死之中,将军带领士兵战场杀敌,大获全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

然而这一切也只是辛弃疾的想象而已,当时的他也只能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

辛弃疾感情史(辛弃疾与陈同甫)(10)

但是话说回来,文人的情怀就是哪怕有一线希望都要争取。

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陈同甫五十一岁那年考中了当年的状元,他在给宋光宗的谢恩诗中说:"复仇自是平生志,勿谓儒臣鬓发苍。"还在表达着自己的拳拳报国之心。

很可惜的是,一年之后也就是"第二次鹅湖之会"的第六年,陈同甫病逝,享年五十二岁。

而他的知己好友,另一位战士辛弃,还在继续为了他们的共同宏愿努力着,奋斗着。

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六十四岁的辛弃疾为之一振,因为他被朝廷重新任用,先后担任绍兴知府、镇江知府等职。

但是这一振也仅仅是一振,不久之后辛弃疾又被贬职了,然后又是漫长的无力感。

辛弃疾感情史(辛弃疾与陈同甫)(11)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

开禧三年(1207年)九月初十(10月3日),辛弃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

据说他在临终的时候还大呼"杀贼!杀贼!"

陈同甫在自己所作的词中把自己与辛弃疾比作伯牙与钟子期,二人互为知音,而且对与时政的看法以及人生理想是一致的。

这也从侧面证明了男人之间友谊的最高境界就是有共同的目标和理想,还有就是"我懂你"。

参考资料:《宋史》、《宋人轶事汇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