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三国演义》中有29回出现荐才描写,可分为自代、共事与单纯推荐三种模式。魏蜀吴三大集团的荐才存在差异,共同展现着小说的思想与艺术特质。书中荐才的表现手法分为正面铺陈、补充叙述和侧面映衬三类,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了荐才现象的表达策略。小说中的荐才描写,不仅有助于塑造人物性格,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完善小说的结构和脉络,丰富小说的广度和内涵。此外,还可反映出士人群体的自我认同感与“求用”心怀,映射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三国演义前四十回笔记(三国演义中荐才的相关情况及多方面意蕴和价值)(1)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著名的小说,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书中关于人才的相关叙写历来受到重视,但与人才的发现、发掘及使用密切相关的荐才描写,学界尚无系统的专门研究《三国演义》中有多处荐才描写,本文欲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所谓荐才,即推荐人才。从宽泛意义上讲,荐才不仅可推荐别人,也可自荐。但严格来说,荐才的前提是被荐者的才能得到社会意义上的认可,而自荐在本质上属于自我认可,并不具备普遍意义。因此,本文只考察《三国演义》中推荐别人的情况。

据毛评本统计《三国演义》中有29回出现荐才描写,本文以此为据,来分析论述《三国演义》中荐才的相关情况及多方面意蕴和价值。

一、荐才模式论析

《三国演义》中的荐才可大致分为三种模式:荐才自代、荐才共事与单纯荐才。以下分别进行论述。

1.荐才自代

荐才自代,主要是指推荐人才来代替自己主持事务或完成未竟之事。在《三国演义》中有6回出现荐才自代,简要分析如下。

三国演义前四十回笔记(三国演义中荐才的相关情况及多方面意蕴和价值)(2)

第二十九回,孙策病重,自觉命已不久,遂将印缓传于孙权,勉励其保卫江东。后来他又在母亲面前郑重推荐张昭、周瑜二人

‘徜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恨周瑜不在此,不得面嘱之也!”

张、周二人此时都已身居东吴要职,孙策可谓知贤而荐,虽然是推荐给母亲,但实际上是间接推荐给弟弟孙权。这一推荐实际上为后继者划定了东吴执政策略的基本原则,具有奠基意义。其目的是希望东吴的政策制定者能够突破自身局限,大胆重用人才,从而在本质上代替主政者本人治理江东。

第三十六回,徐庶由于母亲被困,无奈由刘备处转投曹操,他辞行后又返回专门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玄德喜曰:“愿闻此人姓名”庶曰:“此人乃琅郡阳都人,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所居之地有一冈,名卧龙冈,因自号为‘卧龙先生’此人乃绝代奇才,使君急宜枉驾见之。若此人肯相辅佐,何愁天下不定乎!”

徐庶此次推荐之前,水镜先生司马徽已经为刘备推荐过伏龙、凤雏二位大才,但并未说出二人姓名,至此刘备才得知具体姓名。徐庶的陈说和铺叙,极尽对诸葛亮的颂扬,而其自谦除了道德因素外,主要还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卓越才能,希望刘备能得其辅佐以安定天下。此种推荐,是在徐庶不得不离去而刘备缺乏高级智谋人才辅佐的情况下发生的,其真实意图就是推荐诸葛亮来代替自己辅佐刘备。

三国演义前四十回笔记(三国演义中荐才的相关情况及多方面意蕴和价值)(3)

此外,还有第五十七回,周瑜临终前有遗书上孙权,‘荐鲁肃以自代也”。这里明确提出荐才以自代的命题。第七十五回,吴蜀两方在荆州问题上展开争夺,关羽守荆州,防备甚严,吕蒙采纳陆逊的建议,托病辞职,向孙权推荐陆逊代自己领兵,以麻痹关羽。第一百零四回,诸葛亮临终前,向尚书李福推荐蒋碗、费伟二人继续进行自己未竟的事业。第一百二十回,长期领兵与东吴对峙的羊枯病危时,司马炎亲自前去探望,询问“今日谁可继卿之志’,羊枯向他推荐杜预,继续伐吴大业。

2.荐才共事

荐才共事主要是指推荐人才来共同做事,或共同效力于某政治集团。此时推荐者与被荐者往往具有一致的利益关联,因此这种推荐的成功率较高,在《三国演义》的荐才描写中占比最大,共有16回出现。这些推荐可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为应对具体事务而举荐,针对性强。此类推荐共有10回出现。第二十回伏皇后之父伏完推荐董承给汉献帝,第二十一回马腾推荐刘备给董承等人,目的都是为了反对曹操,重振汉室威严。除此两处外,其余均与军事战争有关,均关涉蜀方。

第七十三回,吴蜀荆州争夺战,关羽任命潘浚守城,随军司马王甫认为

“潘浚平生多忌而好利,不可任用。可差军前都督粮料官赵累代之。赵累为人忠诚廉直。若用此人,万无一失。”

但关羽并未采纳王甫的建议,这是小说中极少数推荐未果的事例之一。后来蜀军形势被动时,关羽还对王甫感慨:

“悔不听足下之言,今日果有此事。”

与此事有关联的是,第八十三回中刘备为报关羽之仇,进军吴国,当时吕蒙已经谢世,阐泽向孙权推荐陆逊来统领东吴军事,最终孙权力排众议,征召陆逊,拜为大都督。这次推荐的达成,初衷是抵御刘备大军的侵袭,属于短期事务的应付,但拜陆逊为大都督,实际上就意味着他是承继周瑜、鲁肃、吕蒙的东吴军事统帅。也就是说,此次推荐的效果是长期的。

三国演义前四十回笔记(三国演义中荐才的相关情况及多方面意蕴和价值)(4)

第九十回,孟获妻弟带来洞主曾先后推荐木鹿大王、乌戈国主兀突骨给孟获;第九十六回,司马爵推荐郝昭给魏主曹睿,把守陈仓道口;第九十七回,曹真推荐王双给魏主曹睿,作先锋官;第一百零二回,司马爵将夏侯渊的四个儿子都推荐给魏主曹睿。这些推荐,目的均为抵抗蜀兵,推荐者均秉持共同作战的期望,是典型的荐才共事。

余下两次推荐亦与魏蜀战争有关。第一百一十五回,荀颤向司马昭推荐邓艾与钟会担任伐蜀的主将与副将,伐蜀战争能够最终取得胜利,二人的功劳最大。第一百十七回,蜀国在防御魏军进攻时,人才严重缺乏,朝议君臣多无计策,都正推荐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给蜀主刘禅,商议如何抵御邓艾之兵。后来诸葛瞻统领蜀兵,与魏军死战,虽与都正推荐的初衷不甚相合,但此种超出预期的推荐效果,确实令人印象深刻。

另一类推荐,并非针对具体的事务,而主要是出于长期用人的考虑。此类推荐共有6回出现。如第十回中,荀或推荐程呈给曹操,程呈又推荐郭嘉,郭嘉推荐刘哗,刘哗推荐满宠、吕虔,满宠、吕虔又共同推荐毛珍,这属于谋士方面的推荐;而夏侯惊推荐典韦给曹操,则属于武将方面的推荐。这些人事推荐,尤其是荀或等人的递相推荐,实为推动曹魏人才集团形成的重要环节。

此种荐才模式,在东吴集团也同样存在。第十五回中,孙策欲脱离袁术自立门户于江东,行军途中遇见周瑜,周瑜当面推荐了江东二张,即张昭与张绒给孙策,其目的显然是为了共同辅佐孙氏。后来在第二十九回中,孙策病死,孙权秉政,周瑜又推荐鲁肃给孙权,鲁肃受到征聘后,又推荐诸葛瑾给孙权,张绒则推荐顾雍给孙权。这些推荐都是出于安定东吴的长远考虑。

三国演义前四十回笔记(三国演义中荐才的相关情况及多方面意蕴和价值)(5)

值得注意的是名士庞统的由吴入蜀。庞统是与诸葛亮齐名的“凤雏”,虽然司马徽、徐庶都向刘备提及此人,但一直到第四十七回他才正式出场。周瑜安排庞统前往曹操军营中献连环计,书中对庞统身在东吴的缘由作了交代

“原来襄阳庞统,字士元,因避乱寓居江东,鲁肃曾荐之于周瑜。”

庞统所献的连环计被曹操采纳,这成为东吴火攻最终能够奏效的前提。如此来看,此时的庞统应已得到周瑜的重用。转折点发生在周瑜去世后,第五十七回周瑜亡故,诸葛亮至东吴吊孝,劝说庞统投靠刘备,还预先写下推荐书信;后鲁肃郑重推荐庞统给孙权,孙权却因为相貌等问题不用庞统,于是庞统下决心离开东吴,鲁肃还特地给刘备写书信推荐。后来几经周折,庞统得到刘备的重用。从这些记述可知,庞统在周瑜逝后所受推荐有四次:一是鲁肃推荐庞统给孙权;二是鲁肃书信推荐庞统给刘备;三是诸葛亮在东吴书信推荐庞统给刘备;四是诸葛亮在刘备面前口头推荐庞统。四次推荐中,鲁肃的书信推荐属单纯荐才的模式,其余三次都属荐才共事。

3.单纯荐才

此类荐才既不是自代,也不是为了共事,而是出于爱才惜才或稳定局面的考虑。比起前两种模式,此模式中推荐人与被荐人之间一般没有明显的利益关联,在稳定性和持续性上逊于其他模式。此类推荐在《三国演义》中共有11回出现,可分为两类。

一类主要是出于稳定局面的考虑,见载6回之中。第四回载,董卓废少帝而立汉献帝,其女婿兼下属李儒

“劝卓摧用名流,以收人望,因荐蔡岂之才”。

可见李儒推荐蔡岂,是想利用蔡岂的影响力增加董卓集团的名望,期望由此获取士人阶层的信任和拥戴,从而稳定当时的乱局。第十二回载,徐州太守陶谦临终前以职权让于刘备,刘备感到为难,于是陶谦推荐孙乾来辅佐刘备。这主要应是出于稳固徐州局面的考虑,因为当时的刘备在徐州尚属外来势力,径直担任徐州太守,恐怕难以服众,亦难悉内情,孙乾作为副手出现,既满足了刘备保境安民的需要,又可减少刘备所受的猜忌与压力。

三国演义前四十回笔记(三国演义中荐才的相关情况及多方面意蕴和价值)(6)

此外的4回荐才均与蜀汉方面有关。其中,第五十七回载鲁肃书信推荐庞统事前文已论,不再赘言。其余3次均与诸葛亮有关。第三十五回,刘备偶遇司马徽,司马徽推荐伏龙、凤雏给刘备,认为

“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但并未透露二者的具体姓名。第三十七回中,司马徽至刘备军中寻访徐庶时,向刘备郑重推荐诸葛亮,认为其“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司马徽在《三国演义》中主要作为隐士形象而出现,其推荐诸葛亮,应是有感于当时社会的混乱形势,期望能有卓越的人才来收拾局面,从而谋求战略意义上的和平。但他又对刘备承继汉统的追求有着清醒的认识,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对于时局和历史局限性的自觉意识。这种推荐既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又有惜才爱才的坦诚。第一百零四回,诸葛亮于重病中向杨仪推荐“王平、廖化、张疑、张翼、吴爵等”忠义之士,也是为了保证自己谢世后蜀军的稳定性。

二、荐才的表现手法

《三国演义》中荐才的表现手法,分为正面铺陈、补充叙述和侧面映衬三类。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了荐才现象的表达策略。

1.正面铺陈

《三国演义》中的荐才描写绝大多数都是正面铺陈,此种情形共出现在28回中,可大致分为简单夸赞、详细夸赞与无夸赞三类情形。

三国演义前四十回笔记(三国演义中荐才的相关情况及多方面意蕴和价值)(7)

简单夸赞的情形共出现于17回中,占比最大。其中大部分推荐都意思显豁,不过也有不太显明的例子。如第三十五回中司马徽推荐伏龙、凤雏之前,曾说刘备“左右不得其人”,在刘备列举手下文武诸人之后,司马徽进一步说

“关、张、赵云乃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人。若孙乾、糜竺辈,乃白面书生,非经纶济世之才也。”

此语显然是在为后文的推荐作准备,也暗示出其要推荐的伏龙、凤雏具备“经纶济世之才”,这也是小说中对诸葛亮最早的评价。

与此类似的还有第一百十七回中都正推荐诸葛瞻的情况。当时蜀国形势危急,都正建议“陛下可宣武侯之子商议退兵之策。”表面看来这里只是叙述其身份,并无夸赞之意,但若联系到诸葛亮的巨大声誉,‘武侯之子”已暗含夸耀与褒赞。书中紧接着对诸葛瞻的情况作了说明,还连带说明诸葛亮婚娶的情况及其夫人黄氏的出众才华。这些叙述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诸葛瞻继承父业的可能性,成为这次荐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除所举者外,书中尚有不少例子,内容较为简单,限于篇幅,不再展开分析。

2.补充叙述

在正面铺陈之外,《三国演义》中也有个别荐才情况是通过补充叙述得以揭示的。补充叙述共出现在两回中:第四十七回,周瑜听到蒋干前来,

“遂嘱咐鲁肃‘请庞士元来,为我如此如此。’原来襄阳庞统,字士元,因避乱寓居江东,鲁肃曾荐之于周瑜,统未及往见,瑜先使肃问计于统曰:‘破曹当用何策?’统密谓肃曰:‘欲破曹兵,须用火攻。但大江面上,一船着火,余船四散,除非献连环计,教他钉作一处,然后功可成也。”’

此处周瑜忽然请庞统前来,不免令读者费解。鲁肃推荐庞统给周瑜,并无正面的铺叙,而仅在此处作了简要的补充叙述;而周瑜在面见庞统之前,就咨询其破敌之策,足见其才名早已为周瑜所知晓。

三国演义前四十回笔记(三国演义中荐才的相关情况及多方面意蕴和价值)(8)

第七十五回,吕蒙为破关羽之兵,采纳陆逊的建议,托病并辞职。孙权召回吕蒙后说

“陆口之任,昔周公瑾荐鲁子敬以自代,后子敬又荐卿自代,今卿亦须荐一才望兼隆者,代卿为妙。”

在此之前,书中并未言及鲁肃之后东吴军事由何人统领,此处由孙权口中补白出来,才使读者了解到是鲁肃临终前推荐了吕蒙给孙权。

3.侧面映衬

侧面映衬的手法,在《三国演义》的荐才描写中并不多见,典型者仅有1例。第八十三回,阐泽推荐陆逊来统领东吴军事

“昔日东吴大事,全任周郎;后鲁子敬代之;子敬亡后,决于吕子明。今子明虽丧,见有陆伯言在荆州。此人名虽儒生,实有雄才大略”

此中虽未明确言及鲁肃对吕蒙的推荐,但参以第七十五回的文字,可知此处已从侧面映衬出这一推荐。

三、荐才叙写的文学价值

1.荐才描写有助于人物性格塑造

《三国演义》中的荐才,推荐人往往会提及被荐人的品行、性格,以期达到目的。如第二十三回孔融专门向汉献帝上疏表奏,推荐称衡,表文中称称衡:“淑质贞亮··。一性与道合··。一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见善若惊,嫉恶若仇。”

三国演义前四十回笔记(三国演义中荐才的相关情况及多方面意蕴和价值)(9)

尤其是“嫉恶若仇”四字,非常精准地表现出称衡的性格,与其后的遭际形成鲜明照应。又如第二十九回周瑜推荐鲁肃时,对鲁肃这样描述

‘此人胸怀韬略,腹隐机谋。早年丧父,事母至孝。其家极富,尝散财以济贫乏。”从周瑜的描述中,读者完全可以把握到鲁肃的基本性格:孝顺、忠诚、慷慨且善于思考。

2.荐才描写能够推动小说情节发展

《三国演义》中不少故事情节,都因人物的出场而得到发展,而荐才显然是保证人物出场的重要环节。如第二十三回孔融推荐称衡,曹操却让称衡出使刘表,用意无非是借刀杀人,这一点刘表看得很清楚

‘称衡数辱曹操,操不杀者,恐失人望;故令作使于我,欲借我手杀之,使我受害贤之名也。吾今遣去见黄祖,使曹操知我有识。”

称衡被黄祖杀害后,曹操本欲讨伐刘表,被荀或劝阻,荀或谏言应先图袁绍。这显然是为后文的官渡之战作铺垫,但正是由于孔融的推荐,称衡才正式卷入此时的政治斗争,成为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人物之一。

3.荐才描写有助于完善小说的结构脉络

第三十五、三十七回,司马徽先后两次推荐诸葛亮给刘备;第三十六回徐庶郑重推荐诸葛亮给刘备,都是为了促成诸葛亮与刘备的相遇与合作,这实际上是关乎三足鼎立局势成立与否的关键。如果这些叙写缺失,小说的脉络就不可能完整。又如第一百二十回中,羊枯临终推荐杜预给司马炎,认为杜预可以承继自己的伐吴之志。其时西晋已经建立,蜀国已经归降,只剩下吴国还在江南地区与朝廷对峙,羊枯的推荐实际上是三国归晋这一历史进程最终完成的冲锋号,小说的脉络也由此指向三国时期的正式终结。

4.荐才描写有助于丰富小说的深度与广度

三国演义前四十回笔记(三国演义中荐才的相关情况及多方面意蕴和价值)(10)

第三十七回司马徽推荐诸葛亮的相关描写中,曾提及诸葛亮的四位好友,刘备后来访诸葛亮屡次不遇,却先后邂逅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三人都以山野之人自居,崔州平对刘备有比较详细的论说:

“自古以来,治乱无常:自高祖斩蛇起义,诛无道秦,是由乱而入治也··。一至今二百年,民安已久,故干戈又复四起,此正由治入乱之时,未可碎定也。将军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补缀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岂不闻‘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乎?”

这番话语虽纵论两汉政治大势,却充满历史循环论的意味,且最终宗旨归结到命数,呈现出历史宿命论的色彩,为崔、石、孟的隐者形象作了较为明显的注脚。

5.荐才描写蕴含着士人的理想与心志

《三国演义》中的荐才描写,往往能够反映出士人群体在品德与才能等方面的自我认同感。如第二十九回中周瑜推荐鲁肃给孙权之后,又奉孙权命令往聘鲁肃,言辞颇有意趣“昔马援对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今吾孙将军亲贤礼士,纳奇录异,世所罕有。足下不须他计,只同我往投东吴为是。”

周瑜引述东汉名将马援的名言,显然是将自己与鲁肃放在同一层面,希望鲁肃能够同自己一样“择君”,这是在德才之外的身份认同。又如第八十三回中,阐泽推荐陆逊给孙权时,认为其才能不在周瑜之下,并且自己愿意做担保人,可见阐泽对陆逊这个儒生的信心与强烈认同感。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中所荐人才类型多样,反映出较为宽泛的人才标准;所呈现的荐才方式亦有差异,在不同程度上展现着小说的艺术价值。魏蜀吴三大集团的荐才各有特色,尤其是刘蜀集团荐才次数多而人才匾乏,说明小说“拥刘反曹”的倾向存在一定的现实尴尬。小说中荐才的表现手法多样,体现出作者以不同策略构建人物形象的用意。

三国演义前四十回笔记(三国演义中荐才的相关情况及多方面意蕴和价值)(11)

《三国演义》中的荐才,不仅有助塑造人物性格,也往往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小说的结构和细节,丰富了小说的广度和内涵。此外,还可反映出士人群体的自我认同感与渴望展现才能的心怀,映射出作者对于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理想社会环境的向往。凡此皆使小说中的荐才,超越了单纯的人事推荐,成为一种触及文化深层的意图呈现和心理寄托,直达灵魂的深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