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充当了一回主角,作者曹先生把她含羞忍耻“打抽丰”的过程描写得极为详尽。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她已经完全脱离了“打抽丰”时的心态,当成了走亲戚,并带来了自家最丰美的秋收瓜果。但是,这一次,作者却让她当了一回配角,配合贾府老祖宗演了一场个人风采秀,同时带出贾府女眷的众生相。

红楼梦刘姥姥二次进大观园(刘姥姥进大观园暴露贾府众生相)(1)

人心是复杂的,要想真正了解,有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是放置在事件中,有事发生方见品性;二是旁观者视角,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作者通过贾母策划并主持的大观园一日游活动,给了读者一个认识并了解人物百态的机会。

贾母:享受被追捧的主角心态

贾母留下刘姥姥,本意是“想个积古的老人家说话儿”,这种心态很正常,贾母年高位尊,身边没有同龄人,很多话题找不到人来说,难免有孤独的时候。现在来了个和自己同时代的人,可以一起聊聊她们那个年代的一些人和事。

正好赶上了要给湘云还席,贾母便趁机带着刘姥姥观光,把大观园的各种景点游览了一遍。

读者应该会对这个场景似曾相识,因为这一幕曾经发生过,只不过人物不同。上一次像这样大规模的观光,发生在元春省亲前,大观园初建之时,主角是贾政,配角则是时常围绕着他的那些清客们。在那个观光团里,有一个格格不入的人老是打破贾政的风雅梦,这个人就是宝玉。

这一次的大规模观光,主角是贾母,配角是时常围绕着她的后辈女眷。在这个观光团里,也有一个格格不入的人老是打破贾母的风雅梦,这个人就是刘姥姥。

红楼梦刘姥姥二次进大观园(刘姥姥进大观园暴露贾府众生相)(2)

在潇湘馆,贾母的窗纱论,得到了凤姐和薛姨娘的追捧,刘姥姥却说:“我们想他作衣裳也不能,拿着糊窗子,岂不可惜”?

饭桌上,凤姐和鸳鸯故意使坏给了刘姥姥一双“牙箸”,贾母点明这是“请客摆大宴席”才用的筷子,刘姥姥却说:“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趁手”。

行酒令,读书不读书的识字不识字的都能说出几句文言雅句来,刘姥姥却说:“花儿落了结了个大倭瓜。”

到妙玉处品茶,从茶杯到茶叶茶水都极为考究,刘姥姥却说:“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言下之意,不及乡下平民的普通茶水。

贾母难得有一次机会在追捧者面前炫耀了她辉煌的过往以及非凡的审美能力,却一次次被刘姥姥拉回了最为粗俗却平实的物质世界。

面对同一个时代的人,贾母原本是想找到共同话题,结果却在每一个话题中都体现出天壤之别。

贾母的个人风采秀,也许想要收获刘姥姥这位同龄粉丝,无奈刘姥姥实在不解风情。和一个还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人谈风雅,本来就是对牛弹琴,何况刘姥姥是个相当清醒的人,很清楚自己的位置,不会被眼前的富贵冲昏了头脑,她永远知道自己是谁,应该过怎样的生活。

好在贾母不缺为她鼓掌喝彩的粉丝,这一次的风采秀还是相当成功的。

凤姐鸳鸯:从捉弄到真诚以待

凤姐和鸳鸯都是贾母的忠实粉丝,不但会揣摸贾母的心思,而且懂得如何抓住机会搏贾母开心。

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刘姥姥就成了她们的玩物,居高临下地把刘姥姥设计进她们的游戏。

在凤姐心里,刘姥姥还是那个“打抽丰”的人,既然她肯为钱而含羞忍耻,那么设计她为众人取乐就是正常之举了。

鸳鸯本属奴才序列,在社会身份上比刘姥姥还低一等,但因为她是贾母最倚重的贴身秘书,在行政上比凤姐还高两个级别,在整个贾府处于一人之下众人之上的地位,使得她也脱离了底层,和凤姐一样把刘姥姥当成了取笑的玩物。

只是,她们看错了刘姥姥,刘姥姥拥有世事洞明的智慧,早就看穿了她们的预谋,并不露声色地配合她们演了一场戏。

红楼梦刘姥姥二次进大观园(刘姥姥进大观园暴露贾府众生相)(3)

不过,刘姥姥无意之中的一句话,让她们的良知回归:“别的罢了,我只爱你们家这行事。怪道说礼出大家。”凤姐鸳鸯以为是刘姥姥的讽刺之语,马上意识到自己拿人取笑的行为不当,于是向刘姥姥道歉。然后方知刘姥姥的智慧与大度,全不是她们这些贵族人家的小心眼作派。

刘姥姥用自己知世故而不世故的人格魅力征服了轻视她的凤姐和鸳鸯,并使得一向目高于顶的凤姐请她给女儿取名。

妙玉:出世之人的入世心

妙玉是出家人,在出家人心里,本应众生平等,然而妙玉表现出来的等级划分,比贾府众人更为明显。

这种表现,主要体现在两个人面前:贾母和宝玉。

妙玉的物欲与贾母有得一拼,贾母有很多珍藏的好东西,只要心血来潮就可以拿出一两件来赏赐。这些藏品连一向自诩王家东西好的王熙凤都没见过。

妙玉也有很多珍藏的好东西,连贵公子宝玉都没见识过。她也和贾母一样,根据不同的场合在不同的人面前拿出来展示。

红楼梦刘姥姥二次进大观园(刘姥姥进大观园暴露贾府众生相)(4)

贾母应该是不怎么进大观园的,否则不可能不知道宝钗屋里雪洞一般。妙玉也是不怎么出庵堂的,她需要考虑自己的身份,但她却知道贾母的喜好,这种对信息的敏感度可见她出世身份下的强烈入世心。

可是,事与愿违,她用珍藏的茶杯给贾母奉茶,却没想到被贾母转手递给了刘姥姥;她用自己喝过的茶杯给宝玉喝茶,宝玉却把她嫌弃的刘姥姥姥喝过的茶杯讨要送给了刘姥姥。

过洁世同嫌”,对刘姥姥的嫌弃,反而让她的珍藏落入刘姥姥手里,这也预示了她“终陷淖泥中”的结局。

袭人:对闯祸的刘姥姥予以安抚

在这场观光活动中,袭人是个排不上号的人,本来也没她什么事,但因为一个意外,而把袭人拉入了众生群像中。

刘姥姥因三急而突然要上茅厕,带路的婆子也是势利之人,把她带到地方就不管她了,于是刘姥姥撞进了宝玉的卧室,并在宝玉床上睡着了。

作者的用意也很明显,宝玉的卧室,是贾府的禁地,只有极少数人能踏入,因为宝玉嫌脏。酒后的刘姥姥,在宝玉的床上“酒屁臭气”充盈满屋。从生理上来看,整个贾府,应该再也找不到一个比此时的刘姥姥更脏的人,她却能在宝玉的床上美美地睡上一觉。

这种情况,如果被稍微势利之心的人发现,后果会怎样?至少刘姥姥将陷入非常难堪的境地,以后再也没机会进入贾府了。

红楼梦刘姥姥二次进大观园(刘姥姥进大观园暴露贾府众生相)(5)

发现刘姥姥在熟睡的人是袭人,这个对宝玉对贾府最为忠心的丫头,推醒了刘姥姥,并安抚她“不相干,有我呢”,然后“与他两碗茶喝”,让刘姥姥酒醒再出去,并交代她“就说醉倒在山子石上打了个盹儿”,把这件事瞒了过去,既保全了刘姥姥,又避免了宝玉产生心理阴影。

刘姥姥也许一辈子都不知道这个丫头叫什么名字,但会永远记得这一个温暖时刻。

王夫人:沉默寡言之下的悲悯心

王夫人不是一个好随从,她永远不知道该怎么讨好婆婆,在贾母的个人风采秀中,她像一个隐形人,从不鼓掌喝彩,只要有人搭贾母的话茬,她就不发一言。

她的职责,就是随侍在贾母身边,这是作为儿媳也是当家主母不可推卸的责任。

谁能想到,就是她,会在刘姥姥离去前给她一百两银子,并告诉她“拿去或者作个小买卖,或者置几亩地,以后别再求亲靠友的。

原来,表面沉默寡言的她,并非真正的木头,至少心是柔软的。

红楼梦刘姥姥二次进大观园(刘姥姥进大观园暴露贾府众生相)(6)

刘姥姥第一次来贾府,是冲着王夫人来的,王夫人当时没有见她,交给王熙凤去安排了。以她的人生经历所带来的认知,她并不知道穷人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这一次,她亲眼目睹了刘姥姥为取乐众人而各种耍宝,激发了她的悲悯心。她以为,上一次的二十两没能改变刘姥姥的生活现状,才有了这一次的表演。

于是,她加码了。

一百两,足够起本做小买卖或买田置地,从此就不需要遭受这种凌辱。当然,她不知道这是刘姥姥有意配合的行为,并没有被凌辱之感。

真正让刘姥姥发家的,其实是这一百两,而不是之前王熙凤给的那二十两。正是这一百两,让刘姥姥拥有了日后拯救巧姐的能力。

吃斋念佛不如行善,王夫人才是隐藏在贾府的菩萨。

黛玉:小知间间,以才华之能行刻薄之事

在贾母策划的观光活动中,众钗充当的也是追捧者的角色。不过,大家闺秀的教养不允许她们在长辈面前发表言论,她们对此次活动的感受,只能在私下小圈子里发表。

当然,有教养的大家闺秀,即使在私下也不会去议论别人,然而黛玉却找到了机会一吐而快。

第一个机会在酒席上,刘姥姥故意耍宝,“手舞足蹈”,宝玉实在没办法闭口不言,于是找黛玉说悄悄话。

宝玉因下席过来向黛玉笑道:"你瞧刘姥姥的样子。"黛玉笑道:"当日圣乐一奏,百兽率舞,如今才一牛耳。"

百兽率舞”出自《尚书·舜典》:“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意思是舜帝治下清平和乐,连百兽都感受到了幸福,遇音乐则随节奏起舞。

黛玉是借助自己的学识,来形容刘姥姥的丑态。

第二个机会在众钗的小聚会上,一起商量惜春画园子之事,黛玉又逮到一个损刘姥姥的机会。

探春笑道:"也别要怪老太太,都是刘姥姥一句话。"林黛玉忙笑道:"可是呢,都是他一句话。他是那一门子的姥姥,直叫他是个`母蝗虫'就是了。"

黛玉一面笑的两手捧着胸口,一面说道:"你快画罢,我连题跋都有了,起个名字,就叫作《携蝗大嚼图》。

蝗虫是农民的天敌,专门破坏农作物,所到之处,颗粒无收,其破坏性等同于水灾。

携蝗大嚼”形象地描绘了蝗虫咀嚼农作物时的情景,其贬斥之意非常明显。

这刘姥姥碍着黛玉啥事了,为什么让黛玉耿耿于怀事后都都找机会刻薄?

从细节里看,原因有二,一是刘姥姥讲的雪夜抽柴的故事,让宝玉对故事里的女孩心生关怀之切,黛玉心里的醋劲没有过去;二是“姥姥”二字刺痛了她:“他是那一门子的姥姥”,黛玉的姥姥应该是贾母这样的高贵风雅,这个姥姥不但穷得要到富亲戚家“打抽丰”,而且丑态百出,实在让以雅自居的黛玉看不下去。

红楼梦刘姥姥二次进大观园(刘姥姥进大观园暴露贾府众生相)(7)

同样是看不下去,王夫人的做法是扶助,让刘姥姥以后不再这样做,黛玉却是引经据典用才华极尽刻薄。

《庄子·齐物论》中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意思是有大智慧的人,有明确的道德标准和清楚的界线划分;耍小聪明的人,喜欢卖弄自己的有限认知,自以为高人一等。黛玉在卖弄才华的同时,行刻薄之能,实在是于德行有亏。

这正是宝钗在“兰言解疑癖”中所说的:“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踏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

读书的目的是明理,不是用来刻薄人的,黛玉“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正是“读了书倒更坏了”,把市俗的粗话转化为雅骂,形式上雅了,其本质还是骂人,而且欺负穷人听不懂。

作者通过刘姥姥所引出的众生相,毁誉之意很明显:面对刘姥姥这样的人,每一个人的善与恶毫无保留地自动暴露了出来。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善恶之道,存在于每一个人的言行中!

《红楼梦》| 刘姥姥眼里的宝黛钗住所布置,体现了他们的人生追求

《红楼梦》| 曹翁为何安排刘姥姥讲雪夜抽柴的故事?这和黛玉有关

《红楼梦》| 一首海棠诗,写出了他们不同的思想境界,钗黛正相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