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北魏时期墓葬人骨的种族特征

《文物季刊》 1995年03期

张振标(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宁立新(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1986—1988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大同市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在位于大同市南郊4公里的电焊器材厂工地发掘一处北魏时期古墓群。共发掘墓葬257座,出土了大批文化遗物和人类骨骼遗骸,同时还出土一些随葬的牛、马、羊、狗等家畜的遗骨。这些难得的考古资料,对研究大同地区北魏时期的社会文化、经济状况及居民的种族成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目的是通过对颅骨特征的观测、对比,分析其居民的种族类型和来源及其族属。

一 材料与方法

在257座墓葬中,仅收集到代表94个个体的骨骼遗骸。其中,男性41例,女性49例,未成年个体3例,婴儿1例。经清理、修复,可供人类学测量研究的颅骨共54例(男性29例,女性25例)。

人骨的性别判断、年龄估计及各项测量方法均依《人体测量方法》(吴汝康等,1984)。关于颅骨的测量性特征的种族类型分析,分别采用聚类分析和相对偏差值(Rm)比较方法。

二 结果与分析

1.墓葬人骨的性别与年龄结构

①死亡人数中的男女比例

根据94个个体的颅骨和盆骨性差的判断结果,男性41例,占总数的43.7%;女性49例,占总数的51.2%;未成年个体(包括一例婴儿)占4%。很明显,死亡的个体中女性多于男性。这种现象在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墓葬人骨中罕见。有些专家认为,人口中男女两性比例基本接近,主要是受生物自身繁殖力的控制。从本组颅骨中两性比例差距较大来推测,除受自身繁殖力的控制之外,可能与该人群的社会经济模式有关。

据有关资料报告,这个地区曾为鲜卑人占据,他们更多地从事放牧。过游牧生活,流动性很大,而且主要由男性负担。因此,在居21住地定居的人口中,女性相对比男性多,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男性从事游牧,同居生活相对减少,必然影响育龄妇女的生育。因此,本遗址中未成年个体和婴儿极少的原因也许与此有关。

②死亡人群中的年龄结构

依据近代华北人下颌臼齿咬颌面磨耗程度与年龄关系的标准,估计该人群死亡的年龄结构统计如下(表一):

北魏墓葬特点(大同北魏时期墓葬人骨的种族特征)(1)

从表一可以看出,北魏组死亡人员中,青年期,女性的死亡率多于男性;壮年期,两性死亡率基本相当;中年期,两性死亡高峰期,而且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老年期,女性的死亡率高于男性。这种现象与新石器时代居民死亡的年龄分布略有差别o人类学家统计表明,在新石器时代,无论非洲、欧洲或亚洲,死亡人员中男性多数死于壮年期,女性多数死于青年期。我国新石器时代居民死亡的年龄分布状况基本上也是如此。一般认为男性多死于壮年期是与其繁重体力劳动有关,而女性多死于青年期是与缺乏医疗卫生条件,使许多孕妇在孕产期间得不到适当的医护而丧生有关。在老年期阶段,北魏组两性的死亡比例,与我国新石器时代居民两性的死亡比例一样,均以女性多于男性,这反映出老年阶段的女性比男性多。

2.颅骨特征记述

①颅骨的非测量性特征

颅骨的非测量性特征包括颅形、矢状缝、额中缝、印加骨、梨状孔下缘结构、眶形、眶上孔(或切迹)、眶下缝、眶下孔、體管、额沟、下颌颁孔等32项,已成为人类学家用于研究和比较不同种族或群体之间的重要尺度之一。这种非测量特征与测量特征,在同一种群内是否真正一致?有人认为非测量特征与测量特征所测量的距离真正的一致是没有指望(Cheverrud et al,1979)。但是,Pietrusewsky(1984)用这两种方法研究澳大利亚土著颅骨特征与太平洋和亚洲人群之间的关系时,认为在探索种系发生轮廓时,这两种方法的结果基本一致,并推荐在今后研究工作中两种方法应同时并用。本文依他提岀的部分观察项目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见表二。

北魏墓葬特点(大同北魏时期墓葬人骨的种族特征)(2)

②颅骨测量特征

根据29例男性的和24例女性的完整及不完整的颅骨进行各项测量,其结果见表三。

从表三颅面部各项指数的均值分析,北魏组居民的颅面部特征基本如下:颅形为中等偏短的颅长配合着偏宽的颅宽和较高的颅高;面形偏狭(狭上面型);眶形为中眶型;鼻形为中鼻型。整个面部横向上也较扁平(鼻额角144.5。,面上部扁平指数14.8—15.9)。上齿横弓较短(短颌型)。硬腭部略偏宽短,但女性比男性的略宽。

3.四肢骨测量

本遗址保存的四肢骨数量比颅骨少,其中,男性10例(股骨和胫骨),女性16例(股骨和胫骨)。其原因,主要是大多数肢骨为残断,难以复原。股骨和胫骨主要测量项目均值见表四。

从表四股骨扁平指数的平均值来看,男女两性股骨干上半段均为扁型(Platymeric),其中男性扁型及超扁型(Hy­perplatymeric)的比例,左侧占85.7%,右侧占70.0%,女性中,左侧扁型及超扁型占100.0%,右侧占83.3%。男性中,正型(Eu-rymeric)占14.3%(左侧)和30%(右侧);女性出现狭型(Stenomeric),占16.7%(右侧)。 关系可以看岀,无论男性或女性,其胫骨的长由股骨粗壮指数看,男女两性股骨粗壮程度 度大约为同侧股骨长度的83%。均属短胫型无大差别。

4-身高测量

身高推算公式选用中国人男性身高的回归公式(邵象清,1984),即∶

殷骨长推算∶640.21+2.44×股骨最大长胫骨长推算;776.34十2.44×胫骨量大长胫骨十股骨∶663.49+1.22×(胫骨最大长十股骨最大长)

用于计算身高的个体均为男性,共十四例。其中,左侧股骨和胫骨配套的有5例,另外9例为右侧股骨与胫骨配套。各个体身高推算结果如表五。

从14 例身高的均值(167.4 厘米)看,属超中等身高(167—169.9厘米)。这样的身高与黄河以北的新石器时代或近代的居民身高的平均值相似,均在167.0厘米以上。

5.牙齿观测①牙齿非测量特征

本文采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人类学

北魏墓葬特点(大同北魏时期墓葬人骨的种族特征)(3)

北魏墓葬特点(大同北魏时期墓葬人骨的种族特征)(4)

系教授Turner等(Turner et al,1991)建立的38个齿冠和齿根非测量特征的11项进行观察和统计(依个体数统计),结果见下表六。

根据表六的11项特征的岀现率比较(总偏差值的比较)可以看出,北魏组的牙齿形态总体上与东北亚地区的茵纽特人和近代东北亚组居民最相似,与美洲印第安人和欧洲白种人差异较明显。

②齿冠测量

本文测量了上颌和下颌的各齿齿冠的长(近中远中径)和宽(唇舌或颊舌径),见表七。

北魏墓葬特点(大同北魏时期墓葬人骨的种族特征)(5)

根据表七的数据,我们不能判断其他比较组牙齿尺寸与周围人群之间的关系。在此,笔者引用Brace(1979b,1980a)的"Summaty tooth-size(TS)W值的计算方法(即各齿牙冠长X宽的总面积)进行测量和比较,结果如表八。

北魏墓葬特点(大同北魏时期墓葬人骨的种族特征)(6)

从表八可以看出,大同北魏组牙齿平均总面积(依TS值衡量)置于现代欧洲人群和澳大利亚及非洲的人群之间。依TS值比较,北魏组牙齿大小与日本人、我国华北人、茵纽特人及美洲秘鲁人相似,牙冠总面积在小于1300平方毫米和大于1199平方毫米之间。由TS值表明,大同北魏组居民牙齿的大小属于中等类型,基本上与亚洲北部居民的牙齿大小相近,与欧洲白种人和大洋洲人群之间有较明显的差异。这一比较结果,与牙冠外观的形态特征相符合,均表明北魏人类的牙齿形态特征和大小更近似于东北亚和北亚地区的人类。

三 讨论与结论

1.大同北魏时期居民的种族类型从现有资料看,我国新石器时代及现代颅骨特征中,多数颅骨的矢状缝前図段结构简单、鼻棘弱、額骨高而前突、額弓前部与颛骨体下缘转弯处欠圆钝、面部较扁平且不明显前突、上中央门齿舌面呈铲形等特点,明显属于蒙古人种的颅骨类型。但是,为进一步了解北魏组颅骨特征在不同地区蒙古人种中的位置,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①非测量特征之比较

根据表二中27项非测量特征的15项与亚洲北部和南部以及现代中国人颅骨形态比较,结果见表九(表中数字单位为%)。

北魏墓葬特点(大同北魏时期墓葬人骨的种族特征)(7)

北魏墓葬特点(大同北魏时期墓葬人骨的种族特征)(8)

从表九中统计平均百分比分析,北魏组的15项观察项目中有10项与西伯利亚近代组最接近或较接近。根据表二中的数据,计算北魏组与各比较组之间的各项平均值的总偏差(Rm),所得结果为:

组间 Rm值

北魏组与蒙古近代组2.6

北魏组与西伯利亚近代组1.7

北魏组与东南亚近代组2.8

北魏组与近代中国人 2.7

从北魏组与各比较组之间的总偏差值比较表明,北魏组的颅骨非测量特征(即外观特征)与近代西伯利亚组最为相似,与东南亚地区居民的颅骨外观特征差异较大,而且与蒙古近代组和近代中国人的颅骨外观特征也存在较大的差距。

②测量性特征之比较

笔者选用北魏组的15项颅骨测量均值与四个地区类型的蒙古人种颅骨测量均值变异范围进行比较(见表十,单位:毫米、度)。

从颅骨具体的测量尺寸和指数平均值比较(见表十)可以看出,北魏组颅骨的各项测量均值都落在蒙古人种的同项测量均值的变异范围内。但是,从亚洲蒙古人种的地区类型的比较来看,北魏组大多数项目的均值(如颅长、颅宽、额宽、上面高、总面角、垂直颅面指数、额最小宽、鼻根指数、上面指数等)落在东北亚组或北亚组,而只有少数项目的均值(如额最小宽、鼻额角两项)落在南亚类型的蒙古人种同项均值的变异范围。这个初略的分析表明,北魏组颅骨特征,基本上更接近于亚洲北部和东北部的颅骨种族类型。他们的颅面部特征基本如下:颅形为中等偏短的颅长配合着偏宽的颅宽和较高的颅高;面形偏狭(狭上面型);眶形为中眶形;鼻形为中鼻形。整个面部不前突(正颌型),而且较扁平(鼻额角144.5。)、面上部较扁平(上面部扁平指数14.8-15.9);±齿槽弓较短(短颌型)、硬腭偏宽短型。

③人群关系的聚类分析

为讨论北魏组与北亚、东北亚或东南亚各地区人群之间的关系,本文选择20个亚洲历史时期和近代颅骨组的11项颅面部测量项目的均值,计算了各组之间的距离系数,得到树状图(图一)。参加计算的项目是:颅最大长、颅底长(ba—n)、颅高(ba—b)、颅宽、上面高、额宽、面底长、鼻高、鼻宽、眶高、眶宽。

从图一可以看出,大同北魏组的颅骨特征总体上与茵纽特人(爱斯基摩人)和天山乌孙组(早期乌孙人)最为接近,组成一个小聚群。在这一小聚群中,除乌孙组的颅长较短、鼻高略低之外,其余特征基本相似:颅形高而宽、面形高而中等宽、鼻高略偏高,鼻宽除乌孙早期偏窄之外,北魏组和其他组略偏宽。另外,从图一还可看到,这一小聚群与以通古斯组、匈奴组、蒙古组和扎赉诺尔组所组成的小聚群最为接近。两者组成一个较大的聚群。这一大的聚群在颅面部特征上基本相似,如颅底长均值都在100.5—102.3毫米之间,颅高都在141毫米以上,上面高都在72毫米以上,面底长均较长(98.5—102.6毫米)、鼻高较高(除扎赉诺尔为51.2毫米之外,其余都在54.0—56.5毫米之间)。

这一大聚群除了这些颅面部特征相似之外,人群的地理分布也比较一致,均分布在北纬40°以北的地区(以下称北部聚群)。

这一大聚群与我国北纬40°以南的各地汉族的颅骨特征相比差异较明显。例如图一中,以福建、太原、华北、湖南、广西等地汉族和山西朔州秦汉时期墓葬颅骨特征所组成的另一大聚群(以下称南部聚群)与北部聚群相比,南部聚群的颅长(175.0—180.6毫米)、颅底长(99.0—101.2毫米)、面底长(92.9—96.8毫米)均比北部的短;颅宽(137.7—142.4毫米)和歡宽(132.0—142.4毫米)均比北部的窄;上面高(68.9­73.8毫米)、鼻高(51.3—55.3毫米)和眶高(32.8—35.8毫米)略比北部的低。但是,南部聚群的颅高(134.8­140.0毫米)比北部聚群的高,而且鼻宽(25.2—26.2毫米)和眶宽(41.8—44.0毫米)略比北部的宽。除此之外,与其他各组,如菲律宾、马来亚、本溪青铜组的颅骨特征相比,差异显著。

总之,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北魏组颅骨特征的种族类型与华北地区以北的古代或近代的居民(如西伯利亚东南部的茵纽特人、通古斯人、我国东北部的扎赍诺尔人、蒙古人、外贝加尔的匈奴人等等)的关系最为密切,基本上属同一个种族类型。这个类型的体质特征基本上是以蒙古人种特征的东北亚类型为主体,但多少杂入带有欧洲人种特征的乌孙人类型的种族特征,明显有别有于汉族的颅骨特征。

北魏墓葬特点(大同北魏时期墓葬人骨的种族特征)(9)

2.大同北魏时代居民种族类型的起源

据历史记载,古代中国北方曾居住过匈奴人、鲜卑人、乌孙人、通古斯人、扎赍诺尔人和蒙古人。因此,要探讨北魏组居民的来源,首先必须了解这些民族或人群在种族人类学类型上的关系。为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选择与北魏组关系最密切的5组(茵纽特人、乌孙人、匈奴人、通古斯人、扎赍诺尔人)的10项共同特征的测量均值(颅长、颅宽、颅高、最小额宽、颤宽、上面高、鼻高、鼻宽、眶高和眶宽),计算他们与黄河流域及其北部的史前组(新石器时代)居民之间的关系。总偏差值(Rem)计算结果见表十一。

北魏墓葬特点(大同北魏时期墓葬人骨的种族特征)(10)

从Rem值的比较可以看到:北魏组、扎赍诺尔组、匈奴组、通古斯组均与外贝加尔新石器组最接近,其次与黄河下游地区的大汶口新石器组也较接近;茵纽特组比起史前茵纽特组和外贝加尔新石器组更接近于黄河下游地区的大汶口组和黄河上游的永登组;乌孙组虽然较接近于外贝加尔组,但从Rem值比较,与外贝加尔新石器组的相近程度不如扎赍诺尔组、匈奴组、通古斯组和北魏组与外贝加尔新石器组的相近程度那样接近。

从这5个组与华北及其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在种族特征上的趋近程度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北魏组、匈奴组、通古斯组和扎责诺尔组等四组居民体征的种族类型与外贝加尔新石器时代居民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与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居民也有关联。由此,作者推测北魏组、匈奴组等四组居民种族特征类型的形成,应当来自外贝加尔新石器时代居民的影响。原来居住在这个地区的来自黄河流域年代更早的居民(新石器时代早期或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体征,随着外贝加尔新石器时代居民的进住和混杂而逐渐消失。因此,他们表现出与近代中国汉族的颅骨特征的明显差别。

至于茵纽特人和乌孙人的来源,从Rm值大小比较,作者认为近代茵纽特人明显属蒙古人种,但与史前茵纽特组和外贝加尔新石器组相比,较接近于黄河流域新石器组,其起源可能与黄河流域(华北地区)的早期居民有关。

乌孙人的来源,正如韩康信等(1987)所说:“无论是苏联还是中国材料的研究都表明,以欧洲人种占优势的乌孙头骨具有少量蒙古人种特征的混合”。笔者完全同意这种看法,认为乌孙人的种族特征应来源于早期欧洲人种。北魏组居民种族特征上表现出一些乌孙人的特点,可能是由于乌孙人(早期)东移与外贝加尔地区居民混杂后进一步影响了北魏组居民,而不大可能是由于乌孙人直接进入大同地区与当地居民混杂所致。

3.大同北魏时期居民的族属问题

最后一个问题,北魏时期大同地区的居民究竟是匈奴或是鲜卑?

我们现在还没有有关鲜卑人的颅骨资料作为借鉴。但是,我们可以将他们与近代一些当地人群或民族的颅骨资料进行比较,从中推测一种可能的族属。为此,本文选择6个地区近代组颅骨的10项测量均值与北魏组的均值进行分析,计算他们各组之间的欧氏距离(Dik),见表十二。

北魏墓葬特点(大同北魏时期墓葬人骨的种族特征)(11)

从Dik值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趋势,即北魏、匈奴人、乌孙人、扎贲诺尔人、通古斯人和蒙古人,均与近代华北人在颅骨种族特征上相距最远,表明他们与近代华北汉人的关系疏远。另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乌孙人,除了他与北魏组的略相近之外,与其他各组的差距较远(Dik值大于3.46)。这表明乌孙人在人种特征上明显有别于匈奴人、扎赍诺尔人、通古斯人和蒙古人。

至于北魏组究竟是匈奴人或是鲜卑人,从表十二可以看到,北魏组与扎赍诺尔人最接近(Dik值2.29)。扎赍诺尔人的族属,正如潘其风等(1982)所指岀:“假如扎赍诺尔墓群的年代不早于公元1世纪,那么有可能与早期拓拔鲜卑有关”。这意味着扎赍诺尔人可能就是鲜卑人。北魏组与扎赍诺尔人在颅骨特征上所显示的相似性(如两者颅形均为短而宽,额部也较宽,颅底较长;上面部高而中等宽,面底长偏长;眶形偏低且偏窄等)也许暗示着他们同属一个民族的颅骨特征类型——鲜卑族类型。

另外,从北魏遗址出土遗物看,其葬式分为单人葬和双人葬,其中同穴同棺合葬和双棺合葬,完全反映了鲜卑族传统的殉葬风俗。还有,从残存木棺的绘图作品的狩猎图中,骑手们头戴鲜卑风帽、身穿窄袖小襦,整个画面充满浓厚的北国风情,生动地再现鲜卑人狩猎场面。

总之,根据北魏墓葬遗址颅骨特征的比较研究和该遗址出土遗物所显示的文化性质判断,作者初步认为,以北魏遗址人骨为代表的居民应当是鲜卑人。这种认识是否正确,还有待于今后更多的研究,尤其对那些有据可查的鲜卑人墓葬人骨的研究,加以补充和修改。

(本文颅骨资料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大同市博物馆提供,聚类图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侯晋封先生绘制,在此表示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