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楷哥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宋词婉约派的大师。她生于宋元丰七年,也就是公元1084年,死于宋绍兴二十一年,即公元151年前后,大约活了六十七八岁。她是在北宋末期登上词坛的,基本上属于南宋作家。她长于诗词,通晓音律,工散文,能书画,在文艺批评上也有独到的见解。她思想开阔,发展全面,是我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风格的杰出的女作家。而最能代表她的文学成就的是她的词。

李清照表达感情细腻(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1)

她的词,明白如话,真挚清新、朴素优美。她的那些抒发真情的杰出词作,直到今天还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和传诵。她的父亲李格非做过官(礼部员外郎),擅长古文,是当时著名学者,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也很有文学修养,丈夫赵明诚,担任过地方官职,是金石考据家。她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她的早期词作多半充满悠闲情趣。金兵入侵以后,她和大多数难民一样,流落到南方,丈夫病死,境遇孤苦这时期的作品,悲叹身世,多凄苦之音。她的作品散失很多,现在只传有《漱玉词》一卷。

这里介绍她的前期词作:《点绛唇》(蹴罢秋千)。这首词是小令,小令也叫“令曲”。唐宋文人常常在酒宴上即席填词,利用短篇小调,当作酒令,便称小令,这里是对比较短小的词的一种称呼。

李清照表达感情细腻(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2)

《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侍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的少女时代是在济南附近的历城度过的,历城有柳絮泉,风景优美。自然环境和文学家庭的感染、熏陶,对她的性格,艺术才能的成长,都有良好的影响。这首小令,就很生动地画出了她少女生活的一些侧影。词的前半部分写她一一个少女荡完秋千后的情态。“蹴罢秋千”的“蹴”可以当“踩踏”来解释,在这里是指踩踏秋千板,也就是荡秋千。“慵整纤纤手”,“慵”是“懒”的意思。“纤纤手”,是形容细嫩柔美的手。这一句是说,荡完秋千之后,都懒得动手整理一下衣饰鞋袜等。

李清照表达感情细腻(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3)

开头两句,就把一个少女因为荡秋千而有些疲倦的慵懒情态描写出来了。然后又进一步刻画那位“蹴罢秋千”的少女,“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露浓花瘦”点明了是在花园中荡秋千,并且还是早晨。晨露浓重,压在花叶上有点承托不住,便显得花的瘦弱。薄汗轻衣透”说明荡完秋千,轻微地出汗,把那轻纱似的单衣都湿透了,这就更显出少女婀娜的体态。“露浓花瘦”的“花”和“薄汗轻衣透”的少女,两相映照,更衬托出少女的妩媚和多姿。也就在这时,词的上片结束了,让人们在想象的韵味中,自然过渡到下片。

下片以传神的笔法写少女的行动和表情。刚荡完秋千,正想休息一下,突然“见有人来”,“金钗溜”,“划”就是来不及穿鞋。因为有人来了,自己身上又是“薄汗轻衣透”,让别人看见多不好意思,所以顾不得穿鞋子,只穿着袜子就朝里走,匆忙中不注意,把头上的金钗也滑脱了,“和羞走”的“和”在这里读“祸”,是混合的意思,急急忙忙朝里走,还混和着羞涩之情,虽然有些害羞,但快要进屋的时候又不进去,却是“倚门回首”,靠着门回过头来看那来人。

李清照表达感情细腻(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4)

一个还没有出嫁的少女,真的敢面对面地看着进来的客人吗?不敢。但还是想看,怎么办呢?“却把青梅嗅”,故意拿着青梅来闻一闻,还是在偷偷地看。青梅”点出了来人不是生客而是这位少女喜欢的小青年。因为李白的《长街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之句,后人便常常以“青梅竹马”形容小儿女天真无邪、嬉戏的情状。“却把青梅嗅”这一结句,把少女的内心世界逼真地揭示出来了。

这首小令通过“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这几个具有特征意义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多情少女的形象,她活泼、机敏,又有点淘气,充满着青春的活力,整首词表现了这个少女对室外生活的喜爱和欢乐的心情,以及在春光里对于自由幸福的追慕。词的情调是健康的,那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刻画,为我们生动地画出了一幅春光少女嬉戏图,给人以美的感受。

李清照表达感情细腻(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5)

这种抒写少女心情的词,在李清照的前期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反映出她早年那种大家闺秀极其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