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社区,为戏迷送上最原汁原味的淮剧唱段;进学校,教孩子们何为戏曲程式化表演;进敬老院,给“老宝贝”们带去顶顶牵挂的家乡戏……昨日,第三届上海(浦兴)淮音艺术节展开了热热闹闹的“三进”活动。由上海淮剧团为首连同11家参演单位派出10支文艺小分队,走进浦兴路街道40多个社区、6所学校及敬老院,为近4万市民观众献上别具特色的文化大餐。
当熟悉的淮调呱啦松脆地回荡在耳边,老人们听到的是久违的乡音;当白娘娘和许仙用一曲“游湖”让孩子们眼前泛起波光粼粼,孩子们感受到的是传统戏曲在城市的回声。
图说:老人们对淮剧演出报以掌声 官方图
进社区 自治自理戏迷之家
位于长岛路的荷三小区里,有一方小小的舞台取名“七彩淮音”,每周三这里总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台上,唱戏的是备受戏迷们拥戴的草根明星;台下,卖力鼓掌的是痴戏、迷戏,每周风雨无阻来报道的淮剧爱好者。
或许让人难以相信,这个由戏迷自发组成、自治自理的淮音社成立于2002年,至今都有17年历史了。开创这个类似淮剧迷俱乐部的是姜为宣、徐银华夫妇。73岁的徐银华告诉记者,“七彩淮音”最初只是自己和几个同样爱戏的小姊妹成立的业余淮剧队,从杨浦区拆迁过来后,遇到了越来越多的淮剧迷,队伍渐渐壮大,在街道、居委等各级领导关怀下,辟出一方活动室,专门给他们唱戏、演戏、看戏,才有了现在温暖的淮剧之家——“七彩淮音”。
图说:社区居民里有不少都是淮剧迷 官方图
可不能小看这个“隐匿”在小区中的百姓舞台,已故淮剧宗师筱文艳就曾登上这舞台,在夏天的纳凉晚会上,为淮剧迷们献上拿手唱段。如今,筱文艳的徒弟、淮剧表演艺术家梁伟平和夫人景兰英接下老师的衣钵,也会定期来这里和戏迷同欢。昨日,就是景兰英带队为戏迷表演《探寒窑》《李逵探母》等唱段。
虽然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活动室,却承载着方圆百里数千戏迷的情感寄托,它是这片区所有淮剧迷的“快乐之家”,也是小区居民安定团结、缔结情感的幸福源泉。荷三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柳嫣告诉记者:“这个居民区共7000余人,淮剧戏迷就有1000多人。‘七彩淮音’不但凝聚着居民区里邻里之间的情感,也成为一股正能量和向上的风气。”在全国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时,“七彩淮音”的草根明星们会自发组织义演;而上海掀起“拆违”行动时,戏迷们还原创了淮歌《违章建筑要拆除》,呼吁大家自发拆除违章建筑。
图说:社区里的淮剧演出 官方图
进校园 植入传统文化基因
上海市浦东模范中学敞亮的开放阅览室被临时改造为一个演出厅,台上正上演《游湖》,演员们粉墨登场,小青摇着船,白娘娘和许仙相会在西湖。不过是一个上船的动作,三个演员相互配合,仅以一根船桨,就演绎出湖面水波动荡,让人仿佛真的置身水光湖色中,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虚拟化的意境展露无遗。
孩子们轮流上台,兴致勃勃地跟着学“登船”,就连恰好前来文化交流德国学生也跃跃欲试。“蹲起要有弹性,三人间要互相配合,形成流线……注意节奏”,老师们教得认真,学生们学得仔细。来自该校淮剧社的何祉宁告诉记者:“参加淮剧社有两年了,先是学唱了淮剧名段《拣煤渣》,今年我们还排了新戏《八女投江》。从最开始一字一句学唱到如今加上身段变化和表演,真觉得戏曲的美很丰富,让人着迷。”
图说:学生们跟着老师学习淮剧 官方图
上海市浦东模范中学和上海淮剧团的合作始于2016年,首届“淮音节”时,学校淮剧社的孩子就以一曲《拣煤渣》压轴开幕式。今年,由淮剧名家梁伟平、景兰英为孩子们指导创排的淮剧《八女投江》选段还将参演“2019年浦东新区第15届学生艺术节展演活动戏曲专场比赛”。
校长魏澜直言:“好学校不能只抓升学率,更要注重孩子文化素养的提升。戏曲进校园如今很普遍,但最终‘进是为了出’,我们的目标,是希望孩子们在通过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戏曲后,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自信,并带着这份自信、带着民族文化基因的烙印走出校园。”
图说:学生们跟着老师学习淮剧 官方图
敬老院 让老人听到久违乡音
昨日,同样充满欢声笑语的还有浦兴敬老院。文艺小分队在敬老院为老人们献上精彩演出,旨在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培养戏曲新观众。上海淮剧团演出的淮剧《游湖》、射阳县淮剧团演出的淮剧《借茶》、由上海淮剧团国家一级演员赵国辉演绎的淮剧清唱《河塘搬兵》选段及民歌《父亲》《母亲》,丰富多彩的演出形式,看得老人们直呼过瘾,笑逐颜开。
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一天连轴转,从社区辗转到学校、再到养老院的赵国辉坦言:“都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台下坐着那么多慈蔼的老人,就让我想到自家的老人,能用我们的绵薄之力,让他们笑得那么欢畅,再多的辛苦也都值得。
图说:老人们欣赏演出 官方图
上海到底有多少淮剧知音?很难估算。但作为这个城市第一代移民中的主力军,解放初期,上海就有约400万祖籍苏北的人口。他们在这里落地生根、繁衍迁徙,参与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建设。“三进”活动的策划者、上海淮剧团团长龚孝雄直言:“戏曲只有扎根在普通老百姓中才能蓬勃生长,接地气的文化活动是永远不过时的。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我们希望能联合更多文艺院团一起,为基层民众送去更多好戏。”(新民晚报记者 朱渊)
,